時至今日,才第一次讀了莫言的作品,《蛙》。
講述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當年在高密東北鄉的艱難推行過程。
對於出生在計劃生育時期的我們這一代80末來說,雖是父母一輩在經歷嚴厲的計劃生育,但我們也算是「經歷」了,畢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特別是對比外婆的一生,很多個孩子,也有夭折的,自己從小都有舅舅姨媽,卻沒了親哥親姐。到了兒子這一輩,連舅舅姨媽都沒有了。
也記得小時候會問父母為啥沒有哥哥姐姐呢,答覆就是只能生一個,多生了爸爸媽媽工作就沒了。
也聽過有相識的叔叔家,躲到山裡去超生的,結果三個都是女兒,其實老了才知道,有女才是福。
莫言的作品風格是鄉土文學,恰恰還挺喜歡讀這類描寫手法的故事,接地氣,有點像小時候讀《故事會》的感覺。
說起《故事會》,現在說來可能很多人會嗤之以鼻,但我小時候就超喜歡讀,而且那個時候的內容非常有意思,遠比現在讀著有趣多了。那個年代沒有手機ipad,除了各類名著,最喜歡的還是無聊的時候看《故事會》,很多故事就是莫言這種風格,鄉土文學,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強。
正巧一月讀完兩本書,還有一本也是諾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作品,《古都》。
他們倆的風格就真的可以說是迥異了。川端康成的文字很細膩,不管是描寫建築還是人物內心,都給人一種柔柔軟軟的感覺。《古都》描繪的是京都,把最日本的地方都寫出來了,傳統的建築,寺廟,和服,賞花,品茶,還有各種民俗節日。
讀起來就有一種櫻花飄落的感覺,那種清風徐來,緩步走在日式庭院的美感,抬頭能看到古寺的磚瓦片片,低頭是有些青苔的石階,是開了幾朵紫花的老樹,是祈福朝拜的人群。
甚至讓我在計劃今年旅行的時候,想去日本,想直接去關西,捨去東京這種大城市,在京都好好呆幾天體會下最傳統的日本。甚至購入了《菊與刀》,想更進一步瞭解日本風俗傳統、道德觀念。
但是旅行會帶娃,他太小估計對日本文化不太感興趣,所以還得再考慮考慮。
去年報了今年的東京馬拉松,本也是想著帶娃去日本玩順便跑個馬,沒有中籤,可能今年與日本無緣,不過東馬打算每年都報,總有一次要中吧,哈哈。
莫言的《蛙》讀起來可能不像川端康成那麼賞心悅目,但是很舒服,就像在聽朋友述說一個平常的故事,是我們沒有切身經歷的故事。
從書的開頭就很吸引人了,那個村每個人的名字裡面帶了器官,比如李手,陳鼻,王膽、袁腮。看似奇怪,其實也是隱喻,通讀全文能體會到作者的給每一個人取名的用心。
莫言筆下的主角姑姑也刻畫得非常形象,為了事業的堅貞不渝,冒死也要打胎的堅決,指揮民兵想各種方法對付「刁民」的風範,也如她的本職工作婦產科醫生一樣,果斷、堅決、大氣。
卻獨獨怕「蛙」。可能這也是書名的由來。
蛙,和新生嬰兒的第一聲啼哭一樣,哇哇。蛙,從蝌蚪變形過來,正如人類繁衍後代的精子形態一樣。蛙,又與造人的女媧同音。
畢竟是文學作品,除了大量事實的基礎上,加工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為了落實計劃生育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姑姑萬心,跟隨她一起工作的小獅子,一生都沒有生育,好像是應了那句「老天的報應」,畢竟親手扼殺了2800多個孩子啊。
書裡描寫了幾個典型的強迫打胎的故事,有躲水裡的,躲地下室的,躲豬窩的,人民群眾的智慧全部用在了對付計生幹部身上,而這幾個超生的婦女最終的結局都是死亡。
跟著姑姑一起參與計生鬥爭的小獅子,萬萬沒想到後來嫁給了開始怎麼看她都覺得不好看的作者蝌蚪。而她也和姑姑一樣,未能生育,故事的最後倒是想盡辦法有了一個孩子,卻是代孕而來。
也從這裡體現了孩子對於一個家庭,特別是一個女人的重要。拼了命也要超生的那些女人,想盡辦法躲著計生幹部,不會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只為了,一個娃。
姑姑是當時國家政策下一個典型的矛盾體:一方面,她對孩子充滿愛心,陳鼻早產的女兒陳眉正是在她和小獅子的撫育下才成活的;另一方面,當孕育在母親肚子裡的生命被判定為非法之時,她又會毫不留情地加以扼殺。她的人生最後,是在懺悔自己,那雙手一半帶來了芬芳,一半沾滿了血腥。
書中描寫的一些手段可能殘忍,然而當時的社會可能還有很多更殘忍的。宏觀來講,應該控制人口,為了社會的更好發展,人類的更快進步。然而宏觀角度下的個體,卻是悲慘的,特別是母親,最能體會到失去一個孩子的感受,雖然這個孩子可能還沒成形。
那個年代被迫流產引產的女人,現在,又開始經歷希冀女兒媳婦生二胎的時代。時代的變化對於人口數量的要求也在更迭。然而現代女性,在現在的物質精神條件下,已不認為生育是必須的,丁克很多,只生一胎的也很多,工作家庭的壓力,對於孩子,能用心經營,並且經營好才是現代女性追求的目標。
女性並不是延續子嗣的工具,也不能說沒有經歷過生育的女人就不是完整的女人。願意生育,真的需要很大勇氣,特別是在現今這種對於女性要求越來越高的社會。
想起了懷叮噹哥的時候,曾經會暈針的人不再懼怕一次抽8管血,對體型很看重也硬生生長了50斤,每一次的產檢感覺好像打怪升級,只求平安度過。最幸福的莫過於能聽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胎動,那種感覺太奇妙了。
生產的時候,拖著大肚子獨自爬上產床,側躺著麻醉師打不進麻藥,只能坐著讓他打,長長的針扎進脊柱,馬上失去知覺的下半身卻是上半身的無比清醒。能感受到每一刀劃破皮膚組織的感覺,醫生一邊聊天一邊劃拉著我的肚皮,意識有點模糊的時候不知為啥還給我來了一針,打在肩膀上。
使勁一拉一扯,能聽到機器吸羊水的聲音。然後就是「哇」的一聲啼哭,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
其實從進手術室到把娃弄出來,不過十多分鐘的事,後面就是漫長的縫針過程,起碼一個多小時,麻藥似乎也不是那麼有用,疼得我叫麻醉師再來點,不過他好像沒怎麼理睬我,嘴上答應著好的給你加點,明明我看著他就沒動,於是就在這種昏昏沉沉中度過了艱難的時刻。
把我推出手術室的時候,護工力氣可大了,迷糊中能感覺到手術床移動得很快,明晃晃的手術燈離開了,周圍是冷冰冰的不鏽鋼門、床,還有產婦疼痛的叫喊聲。
當然,後面的痛才剛剛開始,按壓宮底,餵奶,鎮痛泵輸得手腫了只能叫停,一系列的痛,無法形容的痛,默默地承受著,那一刻好像也並沒有因為帶來一個新生命而極度興奮,反而輕微產後抑鬱第二天就在病房哭。
但所有的痛都可以迎難而上,都可以咬牙忍受,只因為這一個「母親」的身份。
生孩子這個經歷,體會一次也挺好的,原來每個母親都可以這麼強大。
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或多或少能體會到那些超生女人拼了命也要生的感覺。
可能一開始確實是想為了傳宗接代生兒子才懷孕,但一旦那個生命已經存在,和他/她融為一體,感受胎兒的心跳和時而輕柔時而猛烈的「拳打腳踢」,那個時候不再是為了生兒子,不會在乎他的性別,只求他能健康出生,僅此而已,這就是母親,血脈相承的母親。
書裡有的那種粗糙的真實感,疼痛粘膩的觸感和骯髒的充滿血汙的視覺感受,正是生育本身,亦是生活本身。
最後,祝新年快樂,經歷過計劃生育時代的你,你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