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Internet Explorer 7 正式發佈;全球首家網路銀行開業;「美版紅白機」 NES 誕生

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2 年 10 月 19 日,在 26 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艘熱氣飛艇首飛成功;熱氣飛艇已經逐漸成為了歷史中的回憶,在它最鼎盛的時期,有些網際網路公司會僱傭空中飛艇廣告,垂掛巨幅文字或圖案進行宣傳。在科技歷史上,今天還誕生了哪些關鍵事件,改變了我們如今的科技進程呢?

1933 年 10 月 19 日:計算機輔助系統工程 (CASE) 之父 James Martin 出生

詹姆斯·馬丁(James Martin)出生於 1933 年 10 月 19 日的英格蘭阿什比德拉佐 ,逝世於 2013 年 6 月 24 日,享年 79 歲。他是牛津大學計算機專業教授,被稱為 CASE(計算機輔助系統工程)之父,共同創立了 DDI(資料庫設計公司),著有 105 本教科書,其中許多教科書在 IT 行業具有很高的影響力。

圖源:維基百科

圖源:維基百科

馬丁人稱”管理領域及資訊技術領域最重要的謀士”,他是 CASE 之父,未來技術預測大師,資訊工程之父,世界級的系統分析大師。曾獲普利策獎提名和年度計算機領域最有成就獎。其著述甚豐,《生存之路–計算機技術引發的全新經營革命》是他的第100部作品,國內有漢譯本,但其它著作漢譯本較少。

CASE 是利用計算機輔助完成不同類任務的系統的總稱。比如,利用計算機輔助進行工業設計的系統稱為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利用計算輔助進行翻譯的系統稱為計算機輔助翻譯(CAT)。馬丁創造的這一概念對後世影響頗深,設計或協助解決了各個行業的工程問題。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48 年 10 月 19 日:NBS 授權 SWAC 項目

圖源:維基百科

圖源:維基百科

1948 年 10 月 19 日,美國國家標準局批准其西部標準自動計算機(SWAC)的建設。這臺機器在洛杉磯的數值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Numerical Analysis)建造,其目標是使用已經開發的技術進行計算。這與東部標準自動計算機(SEAC)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測試的是計算機標準的部件和系統。

美國計算機先驅赫斯基(Harry Huskey)與英國數學家艾倫·M·圖靈(Alan M. Turing)合作開發了另一臺早期計算機「自動計算機器」的原型;監督了另一臺機器 SWAC(標準西部自動計算機)的開發;1950 年 8 月 17 日,在赫斯基的領導下,西部標準自動計算機(SWAC)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投入運行。隨後,赫斯基在 1954 年設計了 G-15,這臺 430 公斤的機器是現代膝上型電腦的前身,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96 年 10 月 19 日:搜尋引擎 Ask.com 誕生

Ask.com 是 1996 年出現在加利福尼亞州柏克萊的一個搜尋引擎,後來運營總部遷往奧克蘭。1996 年 10 月 19 日,搜尋引擎 Ask.com 正式上線;1999 年 7 月,Ask.com 曾以 ASKJ 為代號在納斯達克上市,2005 年 7 月,被現在的母公司 InterActiveCorp 收購。

圖源:維基百科

圖源:維基百科

Ask.com 最初叫做 Ask Jeeves,規模不大,但很有特點。與其他關鍵詞搜尋引擎不同,Ask Jeeves 被設計成回答使用者提問的自然語言引擎。搜尋時,它首先給出的是資料庫中可能存在的答案,然後才是網站連結。Ask Jeeves 曾是著名搜尋引擎 DirectHit(2002 年 4 月被關閉)的母公司,在 2001 年年末收購了全文搜尋引擎 Teoma 並與之進行整合後,其搜尋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2003 年,搜尋引擎界發生了一系列兼併和重組,除 Yahoo 搜尋集團和 Google 外,Ask Jeeves 成為碩果僅存的,擁有自主技術的獨立一線全文搜尋引擎。

Ask 搜尋引擎的特點是對語義搜尋支持較優,同時結合了傳統的關鍵字搜尋,技術實現上介於 Google 搜尋和 Wolfram Alpha 之間。雅虎微軟搜尋業務合併之後,Ask.com 是美國第三,世界第六大公網搜尋引擎,僅次於 Google 搜尋、Bing 和百度、NAVER、Yandex。據一份調查報告表明,Ask.com 是 Google 使用者首選的替代搜尋引擎。

儘管 Ask.com 使用自己的搜尋技術,但是在廣告營收方面他們採用了 Google 的解決方案。Ask.com 與主流瀏覽器有較為深入的合作關係,是 Opera 英文版默認快速撥號搜尋引擎,也是 SeaMonkey 三個默認搜尋引擎之一。除搜尋外,Ask.com 還擁有一些其它業務,如被關閉的 Bloglines,以及著名的英文網路字典 Reference.com。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65 年 10 月:強森首次提出觸控式螢幕的概念

自智慧手機普及以來,觸控式螢幕就極大地改變了我們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通過簡單的指尖滑動,日常的娛樂、消費等等就能在手掌大的智慧手機上完成。1965 年 10 月,英國皇家雷達研究所工程師 E.A.強森在《電子快報》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 「Touch Display—a Novel Input/output Device for Computers」的文章,第一次闡述了手指驅動的觸控式螢幕機制。1967 年,強森將想法變成現實,製作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塊觸控式螢幕:手指點到螢幕的某個位置,相應位置就會發光。

圖源:維基百科

圖源:維基百科

強森在 1967 年製造了人類的第一塊觸控式螢幕,也就是電容式觸控式螢幕。電容式觸控式螢幕無法進行多點觸控,並且不能感知接觸時的力度,更無法計算「滑動」的操作。更加不幸的是,沒過多久,他的繼任者就開發出了更靈敏、更智慧的觸控式螢幕。於是,電容觸控式螢幕在吸引公眾注意之前就被後者所掩蓋。最後,只有英國航空管理局聯繫了強森——觸控式螢幕指揮系統從 1973 年開始投入使用,一直工作到了 90 年代末。

塞繆爾·赫斯特(G. Samuel Hurst )在 1970 年發明了電阻式觸控式螢幕;作為一類技術,電阻式觸控式螢幕的生產成本通常非常實惠。在餐館,工廠和醫院中的機器和設備大都使用的是這種觸摸技術,因為其在這些環境中足夠耐用。智慧手機制造商過去也使用這種電阻式觸控式螢幕,但在今天的手機領域其僅僅存在於低端的手機中。

1984 年,貝爾實驗室和卡內基梅隆大學都有了可工作的多點觸控式螢幕原型;1987 年,在科幻電視劇《星球大戰》中觸控屏的概念第一次登上熒幕;1991 年,多倫多大學開發人員研製出桌面觸屏技術。直到 1999 年到 2005 年,手勢識別公司 FingerWorks 生產了 iGesture Pad 和 Touchstream 鍵盤等系列多點觸控產品,觸控式螢幕才開始走向我們今天熟悉的樣子。

觸控式螢幕的誕生讓我們擁有了如今最簡單、方便、自然的一種人機互動方式。它賦予了多媒體以嶄新的面貌,在公共資訊的查詢、工業控制、軍事指揮、電子遊戲、多媒體教學等廣泛應用;隨著時間發展,不禁讓人遐想,觸控式螢幕的未來會是怎麼樣的?如今已經有能將觸控式螢幕投影在各種物體上的藍牙技術,但還不能像科幻電影裡的虛擬螢幕那麼成熟,你認為未來的觸控技術可以脫離載體限制嗎?歡迎參與本期投票和評論,分享你的真知灼見。

【歡迎投稿】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電腦科學發展至今,有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人物,歡迎所有朋友一起共建「歷史上的今天」,投稿郵箱:tangxy@csdn.net 。

相關文章

蘋果推出 Mac OS X | 歷史上的今天

蘋果推出 Mac OS X | 歷史上的今天

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3 年 3 月 24 日,在 2016 年的今天...

Windows Vista 發佈 | 歷史上的今天

Windows Vista 發佈 | 歷史上的今天

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2 年 11 月 30 日,在 1609 年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