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矽谷神話的衰落;微軟發佈 QuickBASIC;Adobe Audition 問世

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2 年 8 月 18 日,《歷史上的今天》已經陪伴各位讀者整整一年啦;即日起,本專欄將開展輕量級維護,在帶來部分新內容的同時繼續保持更新。歡迎回顧一年前的 8 月 18 日專欄,看看這 365 天裡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8 月 18 日是科技歷史上難以翻過的一頁,這一天發生的幾個主要事件很巧合地都集中在惠普這家公司。在《浪潮之巔》中,吳軍評價惠普「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矽谷歷史的縮影」,作為矽谷最早的公司,惠普曾一度風頭無兩;但由於頻繁更換管理層、濫用資金、投資失敗,這家矽谷帝國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落。然而,也有人說,移動時代的來臨可能才是這一切的起因。惠普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也許從歷史上幾個關鍵事件,可以一窺矽谷巨星惠普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1947 年 8 月 18 日:惠普註冊為股份制公司

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Company、HP),一間總部設在美國加州帕洛阿託的跨國科技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電腦公司之一。早在 1997 年,惠普在計算機產品的營業收入就僅次於 IBM,位居第二。

惠普和矽谷的誕生息息相關,因為該公司是由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ett)及戴維·帕卡德(David Packard)二位史丹佛大學畢業生在教授弗雷德·特曼(Frederick Terman)鼓勵下所創辦。他們跑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託附近的自家車庫,以約合如今一萬美金的資金啟動創業,因此有「車庫創業」之稱。

該車庫亦被譽為「矽谷發源地」而保留下來,成為加州政府指定的加州歷史地標與美國聯邦政府列入之國家史蹟名錄。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史丹佛大學的畢業生們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公司之一。1938 年,兩人接到了一份來自迪士尼的大合同,為全新的動畫電影《幻想曲》提供測試和測量儀器,從而一躍成名。

隨後,休利特和帕卡德於1939 年正式簽署合夥企業協議,他們用擲硬幣的方式決定將誰的名字放在前。最終,合夥企業被註冊為「休利特—帕卡德公司」 ,取自兩人姓氏 Hewllet 和 Packard 的第一個字母,簡稱 HP,一般在國內稱作惠普公司。

不過,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創始人之一的休利特於 1942 年 6 月應徵入伍,在軍界有了廣泛的接觸和影響,為戰後惠普公司在軍用品生產方面的驕人業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47 年 8 月 18 日,順風順水的惠普公司正式註冊為股份制公司。惠普的成功讓帶頭的特曼教授也很興奮,他逢人便講惠普公司的成功經歷。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來到矽谷創業,到史丹佛研究園區正式建立時,矽谷早已聚集了近 70 家高新技術企業,特曼也因此變成了「矽谷之父」。這便是惠普和矽谷緊密而不可分離的起源故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85 年 8 月 18 日:微軟發佈了 QuickBASIC 的第一個版本

Microsoft QuickBASIC,是 BASIC 程式設計語言的一個變種,由微軟開發,用於 MS-DOS 平臺,也有提供 Mac 作業系統使用的版本。其正確的簡稱是 QB,而不是 QBasic,後者是另外一個不同的產品;QB 是源自於 GW-BASIC 的一個改進衍生品。

QB 相較 GW-BASIC 而言,有下列改進:支援使用者自定類型、加強了對結構化程式設計思想的支援、增加了圖形功能和磁碟存取功能,此外,還提供了一個編譯器。相對於針對商業和專業用途的微軟 BASIC Compiler 產品線,QuickBASIC 是一個個人使用者的開發套件。

圖源:維基百科

圖源:維基百科

1985 年 8 月 18 日,微軟發佈了第一個版本的 QuickBASIC,軟體的載體是一張單面的 5.25 英寸軟式磁碟片。QuickBASIC 配有一個和早先版本的 BASIC 差異很大的集成開發環境(IDE),稱為 Programmer Work Bench(PWB)。QuickBASIC 的最後一個版本是 4.5 版(1988 年發佈)。

QuickBASIC 的繼承者是 Visual Basic for MSDOS 1.0 版,它提供了標準版和專業版兩個版本。此後版本的 Visual Basic 不再提供 DOS 平臺上的產品,這是因為微軟希望開發人員完全轉向 Windows 平臺。後來,又出現了一個以 QuickBASIC 4.5 為基礎的新型 BASIC 開發工具作為 GW-BASIC 的替代品被包含在 MS-DOS 5 及其後繼版本中,而這就是 QBASIC。

2003 年 8 月 18 日:Adobe Audition 發佈

1990 年代初,微軟的前僱員 Robert Ellison 和 David Johnston 創立了Syntrillium Software公司;他們當時主要開發的是 Windows 系統上使用的殘廢軟體(Crippleware),所謂殘廢軟體就是一種試用形式的軟體,它的特點在於使用者付費前會限制一些重要的功能,例如儲存、列印甚至輸入。

有些殘廢軟體其實已是一個完整的軟體,只要輸入一個序列號就能正常使用。正是因此,殘廢軟體比較容易遭到破解。而討厭殘廢軟體的使用者通常認為殘廢軟體無法讓其真正地了解該軟體的操作使用。

在這一背景下,Syntrillium 發佈了數字音訊軟體Cool Edit Pro,該軟體的音訊處理功能是以線性編輯的方式完成的,因為在那個年代,大多數計算機在處理器性能和記憶體容量方面都不夠強大,無法實時執行非線性的操作。

Adobe 公司看到了這背後的商機,於 2003 年 5 月以 1650 萬美元從 Syntrillium Software 公司手下購買了 Cool Edit Pro,以及配套的一個名為「Loopology」的大型循環庫。Adobe 隨後還將 Cool Edit Pro 重新命名為「Adobe Audition」。

圖源:維基百科

圖源:維基百科

Adobe Audition第一版於 2003 年 8 月 18 日發佈。這個版本實質上沒有新功能,其實就是個重新命名的 Cool Edit Pro。隨後 Adobe 在 2004 年 5 月發佈了 Audition 1.5 版;在第一版基礎上的主要改進包含音高校正,頻率空間編輯,CD 項目查看,基礎視訊編輯和與 Adobe Premiere 集成,還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增強。

經歷了三年的打磨,Adobe Audition 第二版最終於 2006 年 7 月 17 日發佈。此版本 Audition 針對專業的數字音訊工作站市場,同時 Adobe 還將 Audition 第二版作為 CS 2(Creative Suite)應用套裝程序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Adobe Audition 6,也通常稱為 Audition CC,於 2013 年 6 月 17 日發佈。它是 Audition 系列中第一個成為Adobe Creative Cloud一部分的產品,代表著新生態的起源。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1 年 8 月 18 日:惠普遭遇滑鐵盧

2011 年 8 月 18 日,惠普宣佈將戰略性地退出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業務,並專注於利潤率更高的「雲、解決方案和軟體」。惠普甚至還考慮出售其個人計算機部門或將其分拆成一家獨立的公司,同時繼續向商業客戶銷售伺服器和其他設備;在公司突然宣佈一系列決定後,惠普的股價進一步下跌了約 40%。

這還沒完,惠普同日斥資 110 億美元,以79% 的溢價收購英國大資料軟體公司 Autonomy ,對於一家已知對其賬戶存在擔憂的企業而言,這在外部被視為「高得離譜」的價格 。媒體分析師將惠普的行為描述為「拙劣的戰略轉變」和快速重新定位惠普並提高收益的「混亂」嘗試。

Autonomy是起源於英國劍橋大學的國際軟體公司,是公認的企業級搜尋和非結構化資訊智慧處理領域的領導廠商;在惠普以 110 億美元收購 Autonomy 之後,Autonomy 員工被指示銷燬公司辦公室的硬碟。

此外,在英國倫敦的高級法院,惠普公司也發起了價值 50 億美元的民事欺詐訴訟,前 Autonomy 的 CEO 邁克·林奇(Mike Lynch)也列為被告。惠普公司指控稱,被告通過欺詐行為誇大公司價值,導致該公司為 Autonomy 支付過高的收購價格。收購 Autonomy 遭遇欺詐也成為惠普公司歷史上的重大丑聞之一。

圖源:維基百科

圖源:維基百科

還是在 8 月 18 日,惠普宣佈將停止生產TouchPad。HP TouchPad 由惠普公司發佈,是世界上第一款採用 webOS 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同一時間,惠普宣佈會臨時恢復生產 TouchPad,並將入門級 TouchPad 價格下調以清理庫存,使得 TouchPad 銷售異常火爆,隨後,惠普發言人馬克·巴傑爾(Mark Budgell)在博文中表示,「我們不清楚新生產的 TouchPad 上市銷售的時間或價格。我們無法承諾敞開供應 TouchPad。」

李艾科(Léo Apotheker)是當時的惠普執行長,他任職期間的惠普損失了超過 300 億美元的市值。2011 年 9 月 22 日,惠普董事會解僱了他的執行長一職,取而代之的是董事會成員和前 eBay 執行長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

2012 年 5 月 23 日,惠普宣佈計劃裁員約 27,000 名員工,此前該公司公佈 2012 年第二季度利潤下降 31%。惠普給出的理由是:由於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移動設備的日益普及,公司利潤下降,減緩了個人電腦的銷售。2012 年 9 月 10 日,惠普正式裁員,最終走了 29,000 人。

圖源:維基百科

圖源:維基百科

2011 年的惠普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一切的禍根種在了 2001 年。2001 年 1 月 12 日,創始人威廉·休利特在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託死於心力衰竭,享年 87 歲;他過了一場成功且圓滿的人生,但他留下來的這個企業帝國,似乎並不團結。

休利特一直擔憂巨大的財富會對後代產生負面影響,所以,他並沒有將所有的財富都留給後代,而是設立了信託。隨後,就在同年的 9 月 3 日,惠普宣佈與康柏達成協議,將兩家公司合併。

在惠普內部,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合併。而這個反對者,正是沃爾特·休利特(Walter Hewlett),聯合創始人威廉·休利特的兒子。當時的沃爾特是董事會成員,且正在與其他惠普的董事和管理層之間進行代理權爭奪戰。不久之後,合併失敗,惠普公司的收益報告開始表現不佳,董事會也在 2005 年 1 月趕走了執行長 Carly Fiorina。自此,噩夢開始了。

從 2005 年開始,惠普一共換了 4 任執行長,大部分都是「空降」的臨時執行官,且每位執行長都沉醉於權力鬥爭中勾心鬥角,為公司帶來了自己的管理層。

頻繁更換管理層帶來的後果就是戰略不斷變化——2005 年的執行長 Carly Fiorina 將個人電腦業務和列印機業務合併,並且試圖與康柏結盟;後來繼任的 Mark Hurd 則來自 NCR Corporation,他的做法就是將這兩個業務再次拆分;上文提到的李艾科宣佈將個人電腦業務拆分,差點毀掉了惠普;而他的繼任者梅格·惠特曼只能繼續收拾這個爛攤子,讓業務又變回去……

但是,管理層的危機可能並不是最致命的問題,正如惠普公司自己在財報中所埋怨的:由於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移動設備的日益普及,公司利潤下降,減緩了個人電腦的銷售。也許移動時代的來臨早就註定了惠普的結局,這家矽谷帝國終究是無法抵禦時代的浪潮,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歡迎投稿】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電腦科學發展至今,有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人物,歡迎所有朋友一起共建「歷史上的今天」,投稿郵箱:tangxy@csdn.net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