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1983 年 3 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時任百事公司總裁約翰·斯卡利(Jon Sculley)坐在陽台上俯瞰紐約中央公園。在深思熟慮之後,斯卡利對著眼前年輕人下了最後通牒:「我們已經互相了解彼此,但是,史蒂夫,我已經考慮過了,我不會去蘋果。」
賈伯斯轉向斯卡利說道:「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我一起改變世界?」
1983 年 4 月 11 日,斯卡利加入蘋果公司擔任執行長。1983 年至 1993 年,他擔任執行長。斯卡利被賈伯斯拉入夥的同一年,蘋果發售了世界上第一款帶有圖形使用者界面的電腦——Apple Lisa。然而,Lisa 的費用高昂,超前的圖形使用者界面也沒有相適配的圖形應用軟體,Lisa 的銷量一落千丈,兩人的關係也跌至冰點。
1985 年,賈伯斯被股東趕走,離開了蘋果。賈伯斯當時在蘋果留下了許多東西——Lisa 的「姐妹級」產品線麥金塔電腦(Macintosh)、另一位創始人沃茲尼亞克、和微軟交惡的爛攤子、以及——約翰·斯卡利,他也留在了蘋果,開始了自己的佈局。

斯卡利的預言
對於斯卡利而言,在 1985 年驅逐了反覆無常的賈伯斯可謂是一大喜訊。這意味著他可以集結一批年長、經驗更豐富的高管,專注於打造麥金塔品牌。從此,斯卡利帶領下的蘋果公司開始變得自滿,這段時期的蘋果以犧牲使用者互動性和放棄創新為代價,力求保護麥金塔的收入。
1986 年,斯卡利開始考慮打造麥金塔品牌的殺手級產品。他託人製作了兩個高預算的視訊模型,展示一款被他稱為「知識導航器」(Knowledge Navigator)的產品。

「知識導航器」
圖源:維基百科
「知識導航器」就像一本打開的雜誌大小的平板電腦,它將具有非常複雜的人工智慧,機器會預測使用者的需求並採取相應的行動。在斯卡利的眼中,這就是未來的移動辦公該有的樣子,而蘋果公司將會首先實現這項技術並開創時代。

才華橫溢的「叛逃者」
當時,蘋果的硬體工程總監是史蒂夫·薩科曼(Steve Sakoman),他尤其意識到蘋果公司對麥金塔品牌的依賴,因此和斯卡利一樣在尋找新的道路。薩科曼曾經在惠普工作時,就研究過以不同鍵盤配置為中心的替代輸入設備。他希望鍵盤最終被淘汰,人們未來使用觸控式螢幕與配備手寫識別軟體的計算機進行互動。

惠普行動式電腦
圖源:維基百科
可惜的是,惠普對手寫識別不感興趣。1984 年,在惠普的行動式電腦成功發佈後,賈伯斯敏銳地嗅到了這項技術背後的真正功臣是誰,直接找上門來,聘請 薩科曼幫助開發麥金塔電腦的筆記本版本。
當賈伯斯離開蘋果時,這些麥金塔筆記本的開發計劃被取消,薩科曼則轉去幫助斯卡利的領導團隊開發建了 Mac Plus、Mac SE 和 Mac II 等項目。
這些項目非常無趣。沒有了賈伯斯,薩科曼就像失去了伯樂的千里馬。
1987 年左右,薩科曼開始考慮離開蘋果公司,自己創業重新研究行動式電腦領域的工作。薩科曼聘請了蘋果高管讓·路易斯·加西(Jean Louis Gassée)來領導這家全新的公司,該公司將由 Lotus 的創始人(也就是 8 月 1 日的專欄裡被微軟打敗的那家公司)米奇·卡普爾(Mitch Kapor)資助。
薩科曼的計劃很快就失敗了,因為蘋果馬上就做好了起訴這家新生公司的準備——「你的腦子裡還裝著麥金塔品牌的秘密呢。」

「臭鼬工程」
薩科曼沒能離開蘋果,但他找來的蘋果高管加西卻未撒手離去。加西深知薩科曼其實只是想弄便攜電腦,沒什麼壞心思,所以他直接找到了斯卡利本人,從老闆那裡得到了啟動一個「skunk works」(臭鼬工程)項目的許可,並且對研究目的保密。
什麼是「skunk works」?上文提到的麥金塔電腦其實就是賈伯斯當年秘密進行的「skunk works」,這種項目有著內部高度自治、團隊人少力強、項目高度保密、倡導高度創新的特點,賈伯斯正是因為在參觀 Xerox PARC 的時候看到了圖形使用者界面的雛形,意識到計算機時代即將迎來鉅變,所以才要如此趕工。
總而言之,薩科曼成功召集了一支工程師團隊(其中包括 Finder 的合著者 Steve Capps),搬進了蘋果總部附近的一個廢棄倉庫,啟動了一個新項目:Newton(牛頓)。

史蒂夫·薩科曼(Steve Sakoman)
圖源:維基百科
薩科曼對 Newton 項目的終極目標是創造一款價格與臺式電腦大致相同的平板電腦。它的大小相當於摺疊一次的 A4 紙,並且具有手寫識別功能和帶有全新作業系統的圖形使用者界面。然而,為了運行要求極高的手寫識別軟體,平板電腦將配備三個 AT&T Hobbit 處理器。隨著需求的增多,產品的成本也在增多,以至於薩科曼一度擔心這款產品最終會因高昂的成本走向失敗的結局。
不久之後,薩科曼最擔心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歷史性的二選一
1987 年至 1989 年間,蘋果公司的銷售額增幅超過 20 億美元,但 1990 年銷售額僅增長了 1000 萬美元。斯卡利的高端產品戰略正在失控,而蘋果高管加西卻始終是該戰略的擁護者,因為大部分利潤實際上都被轉移到了他的部門。加西在這幾年採取了許多措施,防止蘋果因進入低端市場而失去高利潤率。
1990 年,斯卡利任期最便宜的麥金塔電腦 Macintosh Classic 發售,這意味著三件事:
蘋果被迫進入低端市場和同行競爭;
加西支持的高端產品戰略泡湯了;
加西從斯卡利手上接任執行官一職美夢也泡湯了。
加西認為自己受到了冷落,並於 1990 年 3 月 2 日辭職。他這「伯樂」一走,還順帶把自己的「千里馬」薩科曼一起捎上,兩人創立了 Be Inc.,並計劃設計一款名為 BeBox 的便攜電腦產品。有趣的是,後來 Be 被 Palm 收購,薩科曼又轉去當 Palm OS 6 的工程師,而加西也在 2004 年成為了 Palm 的董事長。

讓·路易斯·加西(Jean Louis Gassée)
圖源:維基百科
薩科曼離開後,Newton 項目也遇到了麻煩。當時,蘋果內部智囊團的馬克·波拉特(Marc Porat)描繪了一個藍圖,為管理層演示瞭如何實現「萬物互聯」。為了完成波拉特的這項計劃,蘋果需要製造兩件關鍵的事物:一、可以轉變網際網路正規化的軟體;二、包容萬物的硬體——Pocket Crystal(袖珍水晶)。
在波拉特的設想中,Pocket Crystal 將是電腦和手機的結合體,可以在使用者的掌上實現萬物互聯。

Pocket Crystal
圖源:維基百科
如果 Pocket Crystal 成功實現,那麼 Newton 項目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然而,最終的決定權在斯卡利上面。斯卡利很喜歡 Newton 項目,因為 Newton 項目使軟體能夠預測使用者的行為,並根據這些假設採取行動的想法。
於是,斯卡利為 Newton 設定了發貨日期,結束了其作為研究項目的地位。這款產品最終被命名為 MessagePad,Newton 團隊需要把它的發售價壓到 1,500 美元以下,並且必須在 1992 年 4 月 2 日之前準備就緒。
1992 年 1 月 7 日,斯卡利為了預熱 MessagePad,在拉斯維加斯 CES 上發表主題演講時決定宣揚「個人數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又稱為掌上電腦)的價值,他認為 PDA 總有一天會變得司空見慣。
雖然 Pocket Crystal 失去了斯卡利的青睞,並很快被剝離為通用魔法。但在斯卡利的建議下,波特拉帶著智囊團的另外兩位核心人員赫茨菲爾德和阿特金森將 Pocket Crystal 項目從蘋果分離了出去,單獨成立了一家公司 General Magic——關於 General Magic 的部分故事,歡迎閱覽《新程式設計師》雜誌的深度採訪文章:《對話 iPod 之父 Tony Fadell:我們曾想在三十年前創造智慧手機》。

歷史上的今天,NewtonOS 發佈
MessagePad 延期了。不但沒能趕上斯卡利敲定的 1992 年 1 月的發售時間,而且 MessagePad 原先以 Ralph 語言編寫的系統需要完全用 C++ 重新編寫,並經過調整以降低功耗和有效地利用可用記憶體。
1993 年 1 月 8 日,又一場拉斯維加斯 CES 如期而至,Newton 團隊一如既往地努力做好準備。由於團隊裡的工程師每天工作時間超過 16 個小時,內部的人際關係變得緊張。其中一位軟體工程師 Ko Isono 於 1992 年 12 月 12 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此時距離預定的 CES 演示還有三週。蘋果聘請了心理學家來確保團隊中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甚至蘋果公司所有從事平板電腦工作的工程師都轉移到了 MessagePad 項目。
所幸的是,這次演示非常順利。然而,就在 Newton 團隊準備發佈他們的第一個產品時,1993 年 6 月 7 日,蘋果第三季度虧損將近 2 億美元后,斯卡利在董事會的敦促下辭職。

約翰·斯卡利(Jon Sculley)
圖源:維基百科
歷史上的今天,1993 年 8 月 3 日,Macworld Boston 開幕。數千名展會觀眾從洛根國際機場湧出,機場計程車的頂部貼著蘋果廣告,上面有 MessagePad 的照片和「現在接受訂單」的文字。
展會上,MessagePad 正式推出,Newton OS 的第一個版本正式發佈。MessagePad 是蘋果公司旗下首款掌上個人數字設備,被後世認為是 iPad 的前身,更有人認為它激發了後人打造移動設備的靈感;當時,約翰·斯卡利重點宣傳 MessagePad 的手寫識別功能,而它預裝的大量生產力工具也和如今的 iPad 十分相似。

MessagePad
圖源:維基百科
但最後,該系列還是因為價格昂貴、手寫功能失敗等因素,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蘋果一直努力為 Newton 系列尋找新的方向,直到史蒂夫·賈伯斯在 1997 年回到公司,他選擇直接扼殺了這道產品線。賈伯斯批評了該設備性能不佳、開發團隊管理不周以及手寫筆設計的問題,他不喜歡手寫筆的存在,因為它妨礙了手指的使用,限制了使用者的自由。
然而,斯卡利的創意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賈伯斯,讓賈伯斯看到了這項技術和概念的潛力,並最終帶領蘋果公司創造了受 FingerWorks 啟發的多點觸控設備——iPhone 和 iPad。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賈伯斯傳》

歷史上的今天還發生過什麼?
1959 年 8 月 3 日:微軟前技術長 Nathan Myhrvold 出生

圖源:維基百科
內森·邁爾沃德(Nathan Paul Myhrvold)出生於 1959 年 8 月 3 日,他是前微軟技術長,離開微軟後成為了 Intellectual Ventures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他也是《現代主義美食》及其後續書籍的主要作者。Myhrvold 被列為十七項微軟專利的共同發明人,並參與過 Windows NT 和 Windows CE 的研發。
邁爾沃德生於華盛頓州西雅圖,長於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長大,他從 14 歲時就開始上大學,學業修到一半時從聖莫尼卡學院轉學,轉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數學和空間物理學;畢業後他前往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在那裡獲得了數理經濟學碩士學位並完成了博士學位。在馬爾科姆·佩裡( Malcolm Perry)的指導下,邁爾沃德完成了題為「彎曲時空量子場論的遠景」的博士論文,獲得了應用數學博士學位。隨後,他開始在劍橋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在斯蒂芬·霍金手下工作。
離開劍橋之後,邁爾沃德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共同創辦了一家計算機初創公司 Dynamical Systems Research(DSR),主要業務是銷售 Mondrian 系統,該系統則是 IBM 用於 DOS 的 TopView 多工環境系統的克隆版本。微軟看到這一商機,於 1986 年以 150 萬美元的股票購買了 DSR 公司,邁爾沃德也因此加入微軟。這一待竟然就是十三年,邁爾沃德期間擔任過各種行政職務,最終於 1996 年被任命為公司的第一位技術長。1991 年,邁爾沃德還和比爾·蓋茲共同創立了微軟研究院。
2000 年辭職退休之後,邁爾沃德沒能閒下來,又創辦了美國智慧財產權風險公司 Intellectual Ventures,任執行長。根據 USPTO 官方網站的檢索結果,光是他本人便持有 30 餘件美國專利。不過,在大眾媒體的視野中,邁爾沃德的公司 Intellectual Ventures 多次被指控充當專利流氓,通過購買專利,然後通過訴訟迫使發明者許可他們的想法來扼殺創新。
在商業活動之餘,邁爾沃德還熱衷於烹飪和發明創造,1991 年,倫敦科學博物館成功建造了查爾斯·巴貝奇傳說中的差分機二號的計算部分後,便是邁爾沃德資助建造了輸出部分,而該部分執行計算結果的列印和定型。他還為自己委託建造了第二個完整的差分機二號,並於 2008 年 5 月 10 日至 2016 年 1 月 31 日在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展出,最終收回到自己的公司 Intellectual Ventures,用以展示。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1 年 8 月 3 日:陌陌正式上線

圖源:維基百科
陌陌(Momo)是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於 2011 年 8 月 3 日起推出的一款基於地理位置服務的社交應用程序。通過陌陌免費的智慧手機客戶端,使用者可以向附近的其他使用者發送免費的文字、圖片和聲音訊息,以及當前的地理位置訊息,也可以參與組群討論或在當前位置打卡。
2011 年 3 月,網易網站部總編輯唐巖與時任網易門戶產品組長雷小亮和網易高級技術李志威,組建陌陌創業團隊。2011 年 7 月 7 日,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註冊,註冊金 111.11 萬。2011 年 8 月 3 日,陌陌在蘋果 App Store 正式上線。當時,陌陌核心團隊的成員大多來自網易。上線一個月後,陌陌的註冊使用者量已達到 12 萬。2012 年 3 月 9 日,上線八個月的陌陌,使用者數突破 200 萬;很快使用者量每月成百萬增長,到 8 月已經超過 1000 萬。2012 年 12 月 4 日,陌陌官方宣佈使用者超過 2000 萬。
【歡迎投稿】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電腦科學發展至今,有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人物,歡迎所有朋友一起共建「歷史上的今天」,投稿郵箱:tangxy@csd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