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大型計算機先驅和小型機之父誕生;中國雅虎郵箱成歷史

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 2022 年 8 月 22 日。歷史上的今天,Masatoshi Shima 出生,他和 英特爾(Intel) 合作設計的晶片讓第一個微處理器 Intel 4004 誕生,而 微處理器的發展 ,已經歷了五代的變化,作用於家家戶戶的計算機。

微處理器的誕生,讓計算機從原本龐大無比的體積縮小成如今便攜的模樣,並間接地促進了計算機作為娛樂影音的功能誕生;如今,網路直播行業愈加火爆,直播已經從特定的職業變成了每個網際網路企業都會參與的宣傳行為。

網路直播其實並非一個新興的事物,它最早可以溯源至 1993 年——關於一個咖啡壺的直播。而 2001 年的今天,就是這個「咖啡壺直播」被關閉的日子。讓我們鑽入歷史的長河一窺端倪,看看這些事件是如何對我們今天的科技生活產生影響的。

1943 年 8 月 22 日:首個微處理器 Intel 4004 的設計者之一,Masatoshi Shima 出生

圖源:維基百科

圖源:維基百科

Masatoshi Shima 是一位電子工程師,他於 1943 年 8 月 22 日出生在日本靜岡市。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 Intel 4004 的設計者之一,這款晶片由四人共同設計,除了 Busicom 公司的 Masatoshi Shima,還有英特爾(Intel)公司的 費德里克·法金(Federico Faggin) 、 泰德·霍夫(Ted Hoff) 和 斯坦利·馬澤爾(Stanley Mazor)。

英特爾創始於 1968,而 1971 年誕生的 Intel 4004 正是英特爾初出茅廬時威震科技界的作品,有趣的是,4004 在當時其實僅是一個因人手不足險些失敗的籌錢項目,專門為日本的 Busicom 公司設計製造——也就是 Masatoshi Shima 所在的公司。

20 世紀 60-70 年代是晶片界逐鹿的時代,許多大公司都參與到了微處理器的競爭中,而最後是初來乍到的英特爾贏得勝利:這得益於上一段提到的四位工程師,其中一位便是 Masatoshi Shima,他甚至不為英特爾工作。

Intel 4004 所帶來的計算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英特爾憑藉 4004 崛起,逐漸獲得了全球的主導地位;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單晶片的微處理器,它的「後代」一直進化發展,我們如今使用的手機和個人電腦裡的處理器都殘留著 4004 的影子。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55 年 8 月 22 日: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使用者小組成立

圖源

圖源

:CSDN 下載自東方 IC

1955 年的今天,在 IBM 公司主辦的洛杉磯研討會之後,訂購 IBM 704 大型計算機的 17 個小組代表在加州聖莫尼卡的 Rand 公司會面。會議的成果是成立一個計算機使用者小組 SHARE。選擇這個名字是為了促進在安裝之間共享資訊和程序的想法。這個團隊發展迅速,最終為他們的 IBM 電腦生產新的軟體和文件。

IBM 704 大型計算機是 IBM 700 系列的成員,是 IBM 700 科學計算機系列的第一款專為工程和科學計算而設計的計算機,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採用磁核記憶體和 FORTRAN 程式語言的機器。我們如今玩的「21 點」紙牌遊戲,其規則就是在當年運行了數百萬次模擬打牌得出的。

IBM 700 系列和人工智慧也有點淵源,1962 年,跳棋高手的 Robert Nealey 和 IBM 7094 進行了跳棋對戰,計算機最終獲勝;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向人們展示了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被視為人工智慧的里程碑。

這個使用者小組並非我們如今說的計算機術語「使用者組」,而是一群程式設計師為了分享自己的想法而聚在一起的團體組織。2022 年的我們,可以通過通訊軟體、遠端會議、部落格和 CSDN 等論壇網站進行技術討論與交流,而疫情的影響也讓我們減少了線下聚會的時間;而正是在如今這樣的社會背景,讓遠端網路會議系統急速發展,和疫情初期的窘迫倉促已然不同。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1 年 8 月 22 日:網路直播的鼻祖「咖啡壺直播」的終結

你平時會看各種類型的直播嗎?網路直播是如今最熱門的網路社交方式之一,截至 2020 年的 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 9.89 億,短視訊使用者規模為 8.73 億,網路直播使用者規模達 6.17 億;也就是說,有六成左右的網民是網路直播的受眾,這也是網路直播能成為熱門產業的原因之一。在我們的印象裡,網路直播是近十年才新興的行業,但是,它其實已經有了近 30 年的歷史。

名義上的「網路直播第一人」是美國的一名女大學生,珍妮弗·林利(Jennifer Ringley),當時年僅 19 歲的她建立了一個叫 Jennicam 的直播網站,每天用宿舍裡的電腦攝像頭直播自己的生活。這個發生在 1996 年的無心之舉,徹底改變了今天的現代社會。

但是,珍妮弗只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網路攝像頭進行直播的「人類」——真正意義的世界上第一個網路攝像頭實際上安裝於 1993 年,用於直播學校休息室的咖啡壺情況。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1994 年,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室的 Quentin Stafford-Fraser 和 Paul Jardetzky 博士面臨著一個問題:整個研究室要共用一臺咖啡機,而實驗室卻分佈在不同的樓層。這導致當時想在忙碌之餘來杯咖啡的研究員經常上下樓白跑一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兩位博士在咖啡機面前裝了一個攝像頭,每分鐘抓取三次圖像,然後上傳到電腦上,監控當前咖啡壺裡的咖啡剩餘情況。

隨後,他們編寫了一整套軟體讓其他同事在區域網裡一起監控咖啡壺,並在 1993 年把直播畫面上傳到了網際網路上,全世界第一個直播平臺應運而生。世界各地的數百萬科技愛好者都會跑去看實驗室裡的咖啡壺直播。

這個過程十分的無聊的直播持續了十年,獲得了數百萬次點選。2001 年 8 月 22 日,兩位博士因為設備老化等原因不得已終結「咖啡壺直播」的使命。

最終,這臺「網紅咖啡壺」被掛在了 eBay 上,拍出了 3350 英鎊的高價。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3 年 8 月 22 日:NASDAQ 的「黑色三小時」

納斯達克(NASDAQ),全稱為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表(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這是美國的一個電子證券交易機構,是今天世界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納斯達克的一舉一動可以說是牽動了許多人的心,一不小心就會引起一場風暴。而在 9 年前的今天,納斯達克就遭遇過一個計算機問題導致的麻煩:「黑色三小時」。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2013 年 8 月 22 日,納斯達克數千檔交易同時暫停 3 個多小時,包括蘋果、谷歌等超過 3000 家美國上市公司無法交易,出現了世紀大停擺,開創了美股烏龍事件的又一個里程碑。納斯達克交易所在給交易員的通知中表示,問題出在一條資料傳輸專線上,這條專線負責提供納斯達克掛牌證券的市場資料。這種因為技術問題而導致的長時間暫停前所未有,高頻交易演算法的複雜至今也很難保證被絕對控制。

歷史上,這並非因為技術故障而導致股票暴跌的孤例,2010 年,華爾街某家大銀行的一位員工錯誤地輸入交易指令就導致了道瓊斯指數的狂跌;離我們較近的例子是 2020 年,世界第八大證券交易所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突然宣佈因「訂單系統故障導致的技術問題」暫停股票交易。故障問題在金融界屢見不鮮,人類何時才能征服高頻演算法?或許在高度發展人工智慧的未來,我們才能見證這個問題的答案。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3 年 8 月 22 日:百度正式提出「輕應用」

2007 年的春天和冬天,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因 iPhone 和 Android 的誕生席捲而來;國內在這方面不斷做了許多的嘗試,許多夭折的發明甚至不為人所知,各平臺應用,不管是在微信內還是在 Web 端、HTML5,還是各種概念、名詞、包裝,最終都演變成了產品的競爭。國內的輕應用、流應用等都是在網際網路產品上的嘗試,而直到後來微信小程序的誕生,才踏出了相對成功的一步——但事實上,它們都是一類東西。

2013 年 8 月 22 日,百度公司在百度世界大會上宣佈推出「輕應用」(Light App) ,可實現無需下載 ,即搜即用和通過移動搜尋功能。從理念上,這很像我們今天在用的雲電腦、雲遊戲,省去了花費流量下載應用的過程、省去了公司宣傳應用廣告的成本、省去了每隔十天半月推送更新版本的時間。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輕應用」被計劃於用在媒體、工具和生活服務等領域,它既區別於常見的原生應用(Native APP),基於本地作業系統並使用原生程式寫的第三方應用程序;也區別於網頁應用(Web APP),基於 Web 的系統和應用;在輕應用裡能降低開發這些的成本,跨平臺地給使用者帶來體驗。

我們如今用的微信小程序,便是輕應用的成熟演變。我們經常能發現,在微信小程序裡我們的使用體驗很像網頁應用,但是卻可以經常體驗到一些原生應用才有的複雜實現,給人一種「不需要下載就能使用到更好服務」的感覺。

智慧手機的儲存空間總是有上限的,正如曾經在電腦機械硬碟的容量在不斷擴充時誕生了固態硬碟的發明,使用者的需求永遠是以「快」為優先;這類雲端的應用正在逐漸變成主流,輕應用在克服了互動豐富程度、使用頻次、適配和依賴網路等問題後,可能會逐漸替代原生應用成為各大廠商的首選。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6 年 8 月 22 日:谷歌發佈安卓 Android 7.0(Nougat)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 谷歌(Google) 公司於 2017 年 8 月 21 日發佈的 安卓(Android) 作業系統新成員「Oreo」,無巧不成書,它的「哥哥」,Android 7.0(Nougat)就發佈在 2016 年 8 月 22 日。「Nougat」的意思是牛軋糖,沿襲了安卓曾經的以甜點命名的風格。

2016 年的時候,蘋果公司的最新手機產品還是 iPhone6s,其帶來的 3D Touch 功能是智慧手機互動設計的一次革命;而安卓不甘示弱,在 7.1 版本中新增了 Shortcut 功能來達到 3D Touch 的效果,由於 3D Touch 是通過檢測手指按壓力度來判斷是否彈出,而安卓在硬體上沒辦法統一,所以統一採用長按的方式來實現。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3D Touch 和 Shortcut 都一度最佳化了使用者的使用體驗,而如今,蘋果的 ios 已經在 2020 年將 3D Touch 替換為更強調觸感觸控的 Haptic Touch,谷歌也在 2021 年發佈的 Android 12 測試版里加入了觸控音效反饋的功能;在那之後,華為也發佈了鴻蒙(HarmonyOS),將本就水深火熱的市場再次顛覆。

除了 shortcut 以外,Android 7.0 還有一個同樣影響至今的功能,那便是多窗口分屏。如今我們很多人的日常手機使用以及離不開這個發展了數年的功能,有了多窗口功能支持之後,我們可以同時開啟和瀏覽數個應用的界面,並進行應用之間的拖拽。無論是看視訊、辦公、遊戲、閱讀還是製圖設計,有了分屏功能都能大大提升我們的科技生活體驗。

科技生態百花齊放,你更鐘情於哪種移動作業系統?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7 年 8 月 22 日:何小鵬正式離開阿里巴巴

八年前,阿里收購 UC,轟動一時。當時在中國有近 10 億的手機瀏覽器使用者,而 UC 位居第一,佔了六成的活躍使用者市場。那麼,究竟是有車的人多,還是用 UC 瀏覽器的人多呢?2017 年 8 月 22 日,在 UC 十三歲生日這一天,UC 聯合創始人何小鵬宣佈「榮退」,正式離開阿里巴巴集團,「開啟自己新的一段追夢之旅」。一週之後,何小鵬就正式宣佈自己加入新能源網際網路汽車公司——小鵬汽車,並出任公司董事長。很明顯,何小鵬選擇了離夢想更近的那一條路。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跳槽在科技界已經屢見不鮮,尤其是程式設計師的跳槽更是家常便飯。何小鵬出走阿里,我們當時看到的是雙方的和平告別,小鵬投入到了他當年天使投資的小鵬汽車,試圖把愛好變成現實。

近幾年雖然停車費用漲價、高峰交通問題沒有緩解、地鐵交通發達,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想要一臺私人擁有的車,何小鵬認為,未來的汽車可能提倡自動共享,在高峰的時候自己用,在非高峰的時候可以讓別人去用。

提到中國的智慧汽車,有一個無法繞過的名字,小鵬。有這麼一種說法,在汽車之都底特律,當汽車高管們談起網際網路對汽車的影響時,他們認為這與重新發明汽車引擎一樣重要。而擔任小鵬汽車董事長的何小鵬認同這樣的觀點,「網際網路思維從使用者出發定位,而傳統汽車人看汽車設計理念更多的是從工程師維度」,在何小鵬看來,網際網路造車定位要從工程師維度轉換到使用者角度。

智慧汽車領域始終是「得到眾多關注,未得到足夠發展」,很多人一直處於一個觀望的態度。汽車行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老產業,很難被新生血液迅速推動,並且雖然硬體大同小異,但是在軟體上會出現相對的壟斷和集中性;在未來,智慧汽車領域也會出現「谷歌」和「蘋果」這樣的公司,或許不止一家。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7 年 8 月 22 日:計算機先驅 Michael J C Gordon 逝世

Michael John Caldwell Gordon,互動定理證明和硬體驗證領域的先驅,出生於 1948 年 2 月 28 日。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他有了正式驗證系統設計的遠見,並用數學和邏輯證明它們的正確性,隨後,他便在現實世界的計算機設計中展示了自己的想法。他的學生將工作擴展到諸如浮點演算法的驗證、概率演算法的驗證和源程式碼的驗證翻譯以糾正機器程式碼等不同領域。

Michael Gordon 在愛丁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於 1973 年完成了一篇題為《Pure LISP 程序的評價與表義(Evaluation and Denotation of Pure LISP Programs)》的論文,導師是 Rod Burstall。

後來,他應 LISP 語言的發明者 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 的邀請來到加州史丹佛大學,在那裡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工作。Gordon 從 1981 年開始在劍橋大學計算機實驗室擔任講師,在 1996 年晉升為教授。

Gordon 在愛丁堡大學的主要成就是和羅賓·米爾納(Robin Milner)等人提出了 LCF 的一個系統——「可計算函數的邏輯」(Logic for Computable Functions),這是一種自動定理證明工具,利用它可以方便地驗證計算機程序的邏輯。現代高階邏輯(HOL)定理的證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末,Michael Gordon 便在之後基於 LCF 開發了 HOL 的證明工具。

Michael J C Gordon 教授於 2017 年 8 月 22 日逝世,他對自動定理證明(ATP)領域的研究影響深遠,而這個領域尤其是在國內的發展一直較為緩慢;隨著機器學習熱潮興起,人工智慧和自動定理證明之間的可能性被挖掘出來,在數學和哲學的研究不斷進展。或許在這些偉大前人的理論和實踐中,我們會發現未來的科技技術離我們並不遙遠。

【歡迎投稿】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電腦科學發展至今,有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人物,歡迎所有朋友一起共建「歷史上的今天」,投稿郵箱:tangxy@csdn.net 。

相關文章

吳峰光殺進 Linux 核心

吳峰光殺進 Linux 核心

【編者按】吳峰光,Linux 核心守護者,學生時代被同學戲稱為「老神仙」,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搞 Linux。吳峰光的 Linux 核心之...

Linux 6.3 不再支持英特爾 ICC 編譯器

Linux 6.3 不再支持英特爾 ICC 編譯器

【CSDN 編者按】基於種種原因,Linux 6.3 徹底告別了對英特爾編譯器的支持。從真正意義上來說,放棄對 ICC 的支持不會帶來任何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