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2 年 11 月 9 日,在 7 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王貽芳首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在科技歷史中的 11 月 9 日,都有哪些關鍵事件發生呢?
1941 年 11 月 9 日:網際網路先驅 Alan Kotok 出生
Alan Kotok 出生於 1941 年 11 月 9 日,他是一名美國電腦科學家,因其在數字設備公司(DEC)和全球資訊網聯盟(W3C)的工作而聞名;Steven Levy 在他的《駭客:計算機革命的英雄》一書中,將 Kotok 描述為第一名真正的駭客。Kotok 還是 PDP-10 電腦系列的首席架構師,在公司中負責運維。

圖源:維基百科
Alan Kotok 相當早熟,他提前兩年就上大學,並且去的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在 MIT,他成為了技術模型鐵路俱樂部(Tech Model Railroad Club)的一員,在完成了第一門新生程式設計課程後,他幫助開發了一些最早的計算機軟體,包括一個數字音訊程序和一款視訊遊戲 Spacewar!,他和他的老師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一起編寫了 Kotok – McCarthy 程序,這個程序被用於參加了第一次計算機國際象棋比賽。
離開 MIT 後,Kotok 加入了計算機制造商數字設備公司(DEC),在那裡工作了 30 多年。他從 1962 年開始為 PDP-4 編寫 Fortran 編譯器,後來又參與了 PDP-5 指令集的開發。
在副總裁的領導下,主要架構師 Gordon Bell 領導了一個團隊,其中包括 Kotok 作為助理邏輯設計師,一起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分時計算機,PDP-6;1978 年,Kotok 還獲得了克拉克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為他後來在 W3C 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Kotok 以他對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的貢獻而聞名,他在全球資訊網聯盟(W3C)工作,並擔任了該聯盟的副主席。他的職責包括管理組織關係,協調全世界的 W3C 系統,為 W3C 網站上的數百萬頁面和資源提供服務,並維護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 W3C 主機站點。Alan Kotok 還是 W3C 專利政策的主要貢獻者,可以說,HTML 的誕生他功不可沒。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98 年 11 月 9 日:Intel 和微軟公開分裂
1998 年 11 月 9 日,英特爾(Intel)副總裁 McGeady 在法庭上嚴厲控訴微軟以「武力」干涉其內政;比爾·蓋茲則譏笑英特爾開發軟體是腰包燒的,純屬浪費。同時,雙方與彼此的競爭對手展開積極合作。這場紛爭起源於微軟的一起反壟斷案,因此,它可以說是影響更大的、歷史上更早的、發生在國外的一場「3Q 大戰」。
1998 年,英特爾副總 McGeady 在美國司法部與微軟反壟斷案中作證,他作證微軟試圖控制英特爾的軟體,並且要對網景和 Sun 的 Javasoft 故技重施,當時,McGeady 是個人電腦行業唯一一位為政府作證的高管。McGeady 在證詞中說,微軟反對英特爾 1995 年開發的一項名為「本地信號處理」的新技術,該技術使用英特爾晶片的指令而不是微軟的軟體程式碼來更快地運行多媒體和通訊程序。
那時儘管受到英特爾內部的壓力,McGeady 還是堅持為政府和微軟作證,英特爾當時的營運長克雷格·巴雷特便曾指示 McGeady 不要與司法部的律師合作。McGeady 還在他的證詞中聲稱,微軟副總裁 Paul Maritz 曾在英特爾的一次會議上描述,微軟計劃「擁抱、擴展和消滅」 HTML 標準,直到它與 Netscape 瀏覽器不兼容;當時網際網路上便有許多對於微軟的流言蜚語,但是直到 1998 年 McGeady 出庭這些謠言才得以證實。
最終,司法部根據 McGeady 的證詞歸納了四個主要論點:1、英特爾及其軟體開發的努力被微軟的霸道戰術所阻礙;2、在「瀏覽器之戰」中,微軟利用英特爾的硬體對抗網景;3、McGeady 是軟體標準、創新和競爭方面的專家證人,有絕對權威;4、McGeady 認為微軟阻礙了 Java 的開發。

圖源:維基百科
微軟當時為其與英特爾協調戰略的努力進行了辯護,並試圖消除其惡霸形象,也對 McGeady 進行了猛烈的攻擊,抹黑他的證人身份;McGeady 的筆記顯示,他的部分證詞可能被認為是在其他情況下聽到的潤色或故事,他經常被迫暗示,他對會議和對話的回憶比其他英特爾和網景的高管都要更清晰。
無論如何,Steven McGeady 於 2000 年離開了英特爾,但後來他又因前僱員麥克·哈瓦什被捕後為其辯護而聲名狼藉。2002 年 4 月 22 日,比爾·蓋茲親自出庭為微軟辯護,試圖使公司免於 9 個州的司法部長提出的嚴厲的反壟斷制裁方案,這也是蓋茲在長達 4 年的微軟反壟斷案審理過程中首次出庭作證。
微軟反壟斷案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件,讓美國司法部打出了「推動創新」的旗號。這起案件最終的結果是微軟和司法部達成了許多協議,避免了被拆分;微軟所做出的妥協,包括開源一部分技術資料都讓它損失不小,卻也給了更多軟體公司活路和飯碗,掀起了第一波 PC 軟體產業發展高潮。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0 年 11 月 9 日:微軟發佈 DirectX 8
1994 年末,微軟即將推出新一代作業系統 Windows 95。當時的不少遊戲程式設計師更喜歡在 DOS 系統下編寫遊戲,這意味著沒有多少人願意為 Win95 編寫遊戲,新作業系統不會在遊戲領域獲得多少成功,因此微軟需要一種方法讓程式設計師在 Win95 中也能編寫出高效的程序。此時,離新系統發佈不到幾個月了,兩個程式設計師 St. John 和 Engstrom 聯合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將解決方案稱為 DirectX。
而 DirectX 出現之前,微軟已經將 OpenGL 包括在 Windows NT 系統中,當時,OpenGL 對硬體要求嚴苛,限制了一些工程師和 CAD 使用者。隨著硬體技術的發展,OpenGL 成為行業標準,一場「戰役」發生在 DirectX 的支持者和 OpenGL 的支持者之間,而且前者只支持 Windows 平臺,而後者支持多平臺;總而言之,一切的轉機從 DirectX 8.0 開始,因為 DirectX 8.0 是 2D 與 3D 元件集成的第一個版本,是 DirectX 跨時代的一次更新。

22 年前,在 DirectX 8 渲染下的 3D 遊戲圖像
圖源:維基百科
2000 年 11 月 9 日,微軟推出了劃時代的 DirectX 8;DirectX 8 引領了一場顯示卡革命,首次引入了「像素渲染」概念,同時具備頂點渲染引擎 Vertex Shader 與頂點渲染引擎 Pixel Shader,反映在特效上就是動態光影效果;通過 Vertex Shader 和 Pixel Shader 的渲染,可以很容易的營造出真實的水面動態波紋光影效果,從而令 3D 畫面質量得到史無前例的提高。
然而 DirectX 8.0 的普及之路並不順暢,這與巨大的成本壓力有著很大關係。nVIDIA 的 Geforce3 Ti 系列遲遲未能在主流市場普及,而後續升級到 DirectX 8.1 的 Geforce4 Ti4200 以及 Radeon 8500 系列也在成本上差強人意。從 2001 年年初發布 DirectX 8.0 開始,這項技術直到 2003 年年末才得到普及。
2001 年底,Microsoft 推出了 DirectX 8.1,主要的改進是增加了 PixelShader 1.2/1.3/1.4。在此之前,Microsoft 差不多每年推出一個 DirectX 新版本,到 DirectX 8 以後,這個速度開始減緩,以後的 DirectX9 也是如此,因為硬體的更新週期要長於軟體,所以作為圖形 API 的 DirectX 要照顧到軟體更新的速度;另外,軟體開發的複雜程度也越來越高,開發週期也越來越長,所以開發人員並不希望在開發過程中更新 API。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4 年 11 月 9 日:Mozilla Firefox 1.0 發佈

圖源:維基百科
Mozilla Firefox 網頁瀏覽器最初是由 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 所分支的的實驗性項目,由戴夫·海厄特及布雷克·羅斯所創建。Firefox 保留 Mozilla Suite 原有的跨平臺特性,使用了 XUL 使用者界面語言;XUL 的運用使得能利用主題與擴展來延伸瀏覽器功能。然而,附加元件的開發與安裝派生了一些安全性問題,因此在 Firefox 0.9 發佈時,Mozilla 基金會同時公開 Mozilla Update 網站(即後來的 Mozilla Add-ons 網站)來提供「合法的」主題與擴展。
在 9 月 23 日的專欄中,我們介紹了火狐的正式誕生,當時它從 Mozilla Phoenix 涅槃,成為了一隻小熊貓 Mozilla Firefox——注意,不是火狐狸;「Firefox」是「小熊貓」的暱稱,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和「Firebird」的相似性、以及它在資訊產業中的獨特性而雀屏中選。
當時為了確保不會再有變更名稱的問題,Mozilla 基金會在 2003 年 12 月向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註冊 Firefox 商標;不幸的是此時發現,在英國 Firefox 已是 Charlton Company 軟體公司的註冊商標。這個問題導致 Firefox 0.8 延遲了幾個月發佈,在 Mozilla 基金會獲取 Charlton Company 的歐洲商標使用權後順利解決。
最終,Firefox 1.0 發表於 2004 年 11 月 9 日。當時 Mozilla 基金會藉由募捐的方式,在紐約時報上面刊登了整版的廣告;儘管 Mozilla 基金會一直希望能讓 Mozilla Suite 走入歷史,用 Firefox 來取代它,但由於還有許多企業使用者使用,也被一些第三方軟體包裹在內,因此 Mozilla 基金會仍然持續維持更新,直至 2006 年 4 月 12 號。在那之後,Mozilla 社群改以 SeaMonkey 為產品名稱,繼續發行新版的 Mozilla Suite。
截至 2022 年 4 月,Firefox 桌面網頁瀏覽器的市佔率為7.86%,成為繼 Google Chrome(66.64%)、Microsoft Edge(10.07%)和 Safari(9.61%)之後的第四大受歡迎的桌面網頁瀏覽器。據 Mozilla 統計,截至 2014 年 12 月,Mozilla Firefox 在全世界擁有 5 億使用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5 年 11 月 9 日:TensorFlow 發佈
TensorFlow 是一個開源軟體庫,用於各種感知和語言理解任務的機器學習;其目前被 50 個團隊用於研究和生產許多 Google 商業產品,如語音識別、Gmail、Google 相簿和搜尋,其中許多產品曾使用過其前任軟體 DistBelief。TensorFlow 最初由Google大腦團隊開發,用於 Google 的研究和生產,於 2015 年 11 月 9 日在 Apache 2.0 開源許可證下發布。

圖源:維基百科
Google大腦(Google Brain)是Google旗下深度學習與人工智慧科研項目團隊,起源於史丹佛大學與Google的聯合研究項目。傑夫·迪恩、格雷格·科拉多、吳恩達是項目的最初三位成員,DistBelief 就是三人領導構建的。
從 2010 年開始,Google大腦創建 DistBelief 作為他們的第一代專有的機器學習系統;50 多個團隊在 Google 和其他 Alphabet 公司在商業產品部署了 DistBelief 的深度學習神經網路,包括 Google 搜尋、Google 語音搜尋、廣告、Google 相簿、Google 地圖、Google 街景、Google 翻譯和 YouTube。
幾年後,Google 指派電腦科學家,如傑弗裡·辛頓和傑夫·迪恩,簡化和重構 DistBelief 的程式碼庫,使其變成一個更快、更健壯的應用級別程式碼庫,形成了 TensorFlow。2016 年 5 月,Google 宣佈了張量處理單元(TPU),一個專為機器學習和 TensorFlow 全定製的專用積體電路;TPU 是一個可程式設計的人工智慧加速器,提供高吞吐量的低精度計算(如 8 位),面向使用或運行模型而不是訓練模型。
TensorFlow 的底層核心引擎由 C++ 實現,通過 gRPC 實現網路互訪、分散式執行。雖然它的 Python/C++/Java API 共享了大部分執行程式碼,但是有關於反向傳播梯度計算的部分需要在不同語言單獨實現,並且目前只有 Python API 較為豐富地實現了反向傳播部分;所以,大多數人使用 Python 進行模型訓練,但是可以選擇使用其它語言進行線上推理。
TensorFlow 在 Windows 和 Linux 上支持使用 Bazel 或 CMake 構建,在某些平臺上也支持直接使用 GNU make 進行編譯;如今,TensorFlow 是數學、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領域應用最廣泛的開源工具之一。
【歡迎投稿】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電腦科學發展至今,有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人物,歡迎所有朋友一起共建「歷史上的今天」,投稿郵箱:tangxy@csd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