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3 年 5 月 12 日,在 15 年前的今天,一場噩耗突如其來,給四川省汶川縣、北川羌族自治縣、青川縣等地造成重創,生態環境遭受巨大破壞。這場浩劫讓無數人陷入了悲傷和沉痛,也讓無數人開始重視科技的力量;衛星與遙測、網路與通訊、電視與廣播……如果當時的科技水平能再高一點,是否就能拯救更多的人?時間無法倒流,但現在的科技,已經非同以往。
曾經,地震被認為是無法預測的存在,人們只能通過加築防禦和科普災害知識來儘可能避免損傷,但如今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讓一些事情得到了轉機;2016 年,IBM建立了一個預測地震的數學模型,通過收集地表資訊進行預測;此外,劍橋大學也研發過一款機器人,能識別岩石擠壓的聲音判斷地震。如今人工智慧崛起、3D 列印技術和無人機研發成熟、資料庫水平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銘記歷史,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讓我們回顧歷史上的 5 月 12 日,看看這一天還發生過哪些關鍵事件。
1923 年 5 月 12 日:仙童「八叛逆」的領導人 Eugene Kleiner 出生
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出生於 1923 年 5 月 12 日,他是一名奧地利裔美國工程師和風險投資家。克萊爾被認為是矽谷的先驅,他是矽谷風險投資公司 Kleiner Perkins 的最初創始人之一;聽名字便能猜到,除了克萊爾(Kleiner)以外,這家公司還有另一位創始人,那便是「矽谷風投之父」托馬斯·帕金斯(Thomas Perkins),該公司後來改名為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這家公司是 300 多家資訊技術和生物技術公司的早期投資者,在其中你可以聽到諸如亞馬遜、Google、網景和美國線上這樣的名字。

圖源:維基百科
從左到右第三位為 Eugene Kleiner
克萊爾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出生。1938 年,他與家人逃離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兩年後抵達紐約。他曾在美國陸軍服役,後於 1948 年獲得紐約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和紐約大學工業工程碩士學位。在短暫地教授工程學後,他深知教育不是自己的歸宿,於是他加入了 AT&T 公司的製造部門 Western Electric。
1956 年,他率先接受了威廉·肖克利的提議,來到加利福尼亞幫助組建後來的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1957 年,他和七位同事(也就是被肖克利痛罵為「八叛逆」的八個才子)離開實驗室,創立了快捷半導體公司。根據風險投資家 Arthur Rock 的說法,「八叛逆」也是得有個頭頭的,而這個領導人便是克萊爾。克萊爾從美國商人謝爾曼·仙童那裡獲得了 150 萬美元的投資,並接管了新生的仙童公司的行政職責。克萊爾後來還將自己的資金投資於英特爾(Intel),為自己的兄弟、也是「八叛逆」的其中兩位 Robert Noyce 和 Gordon Moore 提供了啟動資金,讓他們在 1968 年創立了英特爾半導體公司。
1972 年,克萊爾與惠普資深人士托馬斯·帕金斯(Tom Perkins)一起創立了 Kleiner Perkins,這家風險投資公司現在總部位於 Sand Hill Road。1977 年,公司增加了 Brook Byers 和 Frank J. Caufield 作為指定合夥人。隨後到了 1980 年代初,克萊爾從日常工作中退休。他與一位波蘭猶太移民在 1947 年的時候結婚,最終在 2003 年 11 月 20 日,也是自己的妻子逝世後兩年,矽谷先驅克萊爾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斯阿爾託斯山去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41 年 5 月 12 日:第一臺可程式設計機電子計算機 Z3 誕生

圖源:維基百科
Z3 由康拉德·楚澤(Konrad Zuse)發明,是世界上第一臺自動控制的可程式設計、二進位制電動機械式計算機,用於解決工程學問題。Z3 由 2600 個繼電器組成,實現了 22 位字長,時脈頻率約為 4~5 Hz,程序程式碼儲存在打孔膠片上。Z3 不是通用型機器,但後來被證明是圖靈完備的。康拉德·楚澤是一名德國工程師和計算機先驅、發明家、企業家、Zuse KG 公司的創始人。楚澤是 Z3、Z4 系列計算機的發明人,也是第一種高級程式語言 Plankalkül 的作者。
Z3 全機於 1941 年的今天在柏林正式完成。但它的功能被認為不是很重要,因此從未投入日常運行。楚澤曾要求德國政府提供資金以用全電子開關取代繼電器,但在二戰期間,他的資金申請被拒絕,因為這種發展被認為「對戰爭不重要」。最初的 Z3 於 1943 年 12 月 21 日在盟軍轟炸柏林期間被摧毀。Z3 最初被稱為 V3(Versuchsmodell 3 或 Experimental Model 3),但為了不與德國的 V-weapons 混淆而重新命名。
在 Z3 的原型機被炸燬之後,楚澤的公司 Zuse KG 於 1961 年建造了一個功能齊全的複製品,現在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永久展出。前文提到,Z3 於 1998 年被證明在原則上是圖靈完備的;然而,由於它缺乏條件分支,Z3 只能通過推測性地計算計算的所有可能結果來滿足這個定義。因此,Z3 的一生只被用於土木工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7 年 5 月 12 日:飯否上線

圖源:維基百科
飯否是我國首批提供微型部落格服務的類 Twitter 網站之一,使用者可以通過網頁、WAP 頁面、手機簡訊/彩信(當然,現在已經沒有彩信了)、IM 軟體(包括曾經的 MSN、Google Talk)和上百種 API 應用發佈訊息或上傳圖片;和微博還有 Twitter 一樣,每條資訊限 140 字以內。使用者間通過互相關注、私信、或 @ 對話等方式互動。
網站由人人網(原校內網)的創始人王興於 2007 年 5 月 12 日建立,基於 LAMP 架構。飯否團隊中曾經有穆榮均、劉丹、郭萬懷、楊俊、王悅蒙等人。自 2009 年 7 月 7 日起,該網站一度被關閉。2010 年 11 月 11 日,飯否的網頁重新可以打開,顯示使用者頭像牆以及「2010.11」的字樣。11 月 25 日晚,飯否網站再度開放登入。飯否一詞來源於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引用其中的「飯否」二字,在這裡體現了微型部落格的「嘮叨精神」,有如中國人喜歡見人就嘮叨一句「你吃飯了嗎?」。
在飯否的初期階段,中國與 Twitter 類似的中文網站有六七家,其中飯否是各方面功能較為完備,最接近 Twitter 的一個。與 Twitter 相比,中文微部落格為大多數不習慣英文的中國使用者提供了更好的選擇;而和後來誕生的那些商業氣息比較重,多被明星用來營業的微博相比,飯否更像是一個網路日記,連張小龍和創始人王興自己都會在上面留下日記。2009 年上半年,飯否的使用者數從年初的 30 萬左右激增到了百萬。同年 6 月 2 日,惠普公司正式成為飯否首個企業付費使用者,開始獲得第一筆收入。與此同時,陳丹青、艾未未、梁文道、連嶽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加入,都帶動了飯否的快速成長。
在 2009 年下半年飯否被關閉以後,新浪、網易、騰訊、搜狐等國內入口網站先後推出了微部落格服務,其中新浪微博成為發展最快的一家,眾多前飯否使用者因此轉移到了新浪微博。傳聞中,張小龍曾經在飯否這麼說過:「微博是一個穿衣服的地方,飯否是一個脫衣服的地方。」在資訊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你還會在網路上留下自己的心聲嗎?歡迎參與本期投票,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真知灼見。
【歡迎投稿】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電腦科學發展至今,有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人物,歡迎所有朋友一起共建「歷史上的今天」,投稿郵箱:tangxy@csd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