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2 年 12 月 16 日,在 1998 年的今天,「首都之窗」站點正式開通,成為我國第一個大規模「政府網」;從 24 年前的這一天起,新浪、搜狐等入口網站逐漸出現,人們開始通過網上市長信箱在網上直接與市長溝通問題,網際網路正式走入了國人的生活。回顧科技歷史上的 12 月 16 日,這一天還發生了哪些關鍵事件呢?
1917 年 12 月 16 日:知名科幻作家 Arthur C. Clarke 出生
亞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出生於 1917 年 12 月 16 日,他是英國知名作家,卻也是一位發明家,以撰寫科幻小說聞名。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說作品是《2001 太空漫遊》;該書由導演史丹利·庫布里克於 1968 年拍攝成同名電影,成為科幻電影的經典名作。
克拉克於 2008 年 3 月 19 日在斯里蘭卡辭世,享壽 90 歲。他在臨終前剛完成最後一本書《The Last Theorem》的校對工作,該書已於 2008 年出版。《三體》作者劉慈欣曾親口說過,是「克拉克使我走上科幻之路,其帶來的震撼至今難忘」,他正是受到克拉克的影響和啟發,得以在作品中常常打造宏偉壯觀卻又極致簡單的科幻世界。

圖源:維基百科
克拉克出生於英格蘭的薩默塞特郡,幼時就喜歡仰望星空和閱讀舊的美國科幻雜誌。在中學畢業後,由於無法負擔大學費用,他在校董會的養老金部門得到一份審計員工作;此後在 1934 年,克拉克加入英國星際協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拉克加入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參與預警雷達防禦系統的研製。戰時克拉克主要操作進場雷達,他早期的非科幻類小說,半自傳體的《Glide Path》就以此為背景。克拉克在皇家空軍的無線電學校 No.9 擔任下士指導員,並於 1946 年以空軍上尉軍銜退役,進入倫敦國王學院,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取得數學和物理學士學位。
1945 年,克拉克提出用於遠端通訊的地球同步衛星的構想。他於 1952 年開始成為全職作家,投入科幻創作;其後在 1986 年,克拉克榮獲象徵終身成就的星雲科幻大師獎,併成立阿瑟克拉克獎,頒給在英國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說。
常有人說程式設計師眼中的世界一分為二,一部分是現實世界,一部分是程式碼的世界,而科幻小說便是表達自己奇思妙想的途徑之一;早期的科幻小說便已經在構思宇宙生活和人工智慧,而如今這些暢想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你平時看科幻小說嗎?你相信現實存在《三體》等科幻小說裡描繪的外星文明嗎?歡迎參與本期投票,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真知灼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47 年 12 月 16 日:世界上第一個電晶體誕生
電晶體是一種半導體器件,用於放大或轉換電信號和功率,是現代電子學的基本構件之一;電晶體由半導體材料組成,通常至少有三個端子用於連接到電子電路。
1947 年 12 月 16 日,約翰·巴丁、沃爾特·布拉頓和威廉·肖克利共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晶體;當時巴丁、布拉頓主要發明半導體三極體,肖克利則是發明 PN 二極體,他們因為半導體及電晶體效應的研究獲得了 1956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圖源:維基百科
電晶體的發明,最早可以追溯到 1929 年,當時工程師利蓮費爾德就已經取得一種電晶體的專利。但是,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製造這種器件的材料達不到足夠的純度,而使這種電晶體無法制造出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少實驗室在有關矽和鍺材料的製造和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績,這就為電晶體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1947 年的今天,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20 世紀最初的十年,通訊系統已開始應用半導體材料;到了 20 世紀上半葉,在無線電愛好者中廣泛流行的礦石收音機,就採用礦石這種半導體材料進行檢波。半導體的電學特性也在電話系統中得到了應用。
電晶體被認為是現代歷史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甚至可能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明,它讓收音機、計算器、電腦以及相關電子產品變得更小、更便宜,在重要性方面可以與印刷術,汽車和電話等發明相提並論。電晶體是所有現代電器的關鍵器件,主要是因為電晶體可以使用高度自動化的過程進行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因而可以不可思議地達到極低的單位成本。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3 年 12 月 16 日:美國確立了首個發送商業電子郵件的國家標準

圖源:維基百科
電子郵件是一種極其重要且有效的通訊方式,每天被數千萬人用於個人和商業目的。然而,它的便利性和效率往往會受到垃圾郵件影響;垃圾郵件目前佔所有電子郵件流量的一半以上,並且大多數垃圾郵件本質上都是欺詐性或欺騙性的。
垃圾郵件的增長也給網路服務提供商(ISP)、企業和其他組織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因為他們只能處理有限數量的電子郵件,而無需對其基礎設施進行進一步投資。
2003 年 12 月 16 日,布什簽署了 2003 年控制非請求色情和營銷攻擊的法案(CAN-SPAM 法案),該法案建立了一個行政、民事和刑事工具框架,以幫助美國的消費者、企業和家庭打擊未經請求的商業電子郵件,即垃圾郵件。
CAN-SPAM 法案最終在次年 1 月 1 日生效,它適用於所有「商業電子郵件訊息」,定義為「任何電子郵件訊息,其主要目的是商業廣告或商業產品或服務的促銷」。你的郵箱平時會收到很多垃圾郵件嗎?你都是怎麼整理自己的電子郵件箱的?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真知灼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4 年 12 月 16 日:微軟收購了間諜軟體開發商 GIANT Company Software
2004 年 12 月 16 日,微軟宣佈已經收購了頂級反間諜軟體和網際網路安全產品供應商 GIANT Company Software;微軟將利用收購的智慧財產權和技術資產為 Windows 的客戶提供新工具,以幫助保護他們免受間諜軟體和其他欺騙性軟體的威脅。此外,來自 GIANT 公司的關鍵人員將加入微軟的安全工作。
在 2004 年,間諜軟體還是一種新型的惡意軟體,其範圍從不需要的彈出廣告到記錄擊鍵或接管個人 PC 的不可見程序。間諜軟體和其他不需要的軟體會降低 PC 性能、更改計算機配置以及竊取密碼和個人資訊。2004 年 11 月的 IDC 研究估計,67% 的消費者 PC 感染了某種形式的間諜軟體。

圖源:維基百科
在 10 月 24 日的專欄裡,我們介紹了微軟於 2006 年發佈的 Windows Defender,而它的前身便是微軟在收購 GIANT Company Software 後研製的 Microsoft Anti Spyware,其本質上是 GIANT 反間諜軟體重新包裝的版本。
到了 2005 年 11 月 4 日,微軟宣佈 Microsoft AntiSpyware 更名為 Windows Defender,使用 C++ 重寫(原本的 GIANT 軟體使用的是 Visual Basic),從此作為 Windows 的服務運行。而近幾年從 Windows 10 開始,微軟開始將 Windows Defender 的控制權轉移出其原始使用者界面,並最終更名為 Microsoft Defender Antivirus。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5 年 12 月 16 日:IBM 停止銷售其作業系統 OS/2
OS/2(Operating System/2)是一系列計算機作業系統,最初由微軟和 IBM 在 IBM 軟體設計師 Ed Iacobucci 的領導下創建。由於兩家公司在如何將 OS/2 相對於微軟新的 Windows 3.1 操作環境定位的問題上發生爭執,最終在 1992 年斷絕了關係,而 OS/2 的開發完全落到了 IBM 身上。OS/2 的第一個版本於 1987 年 12 月發佈,旨在作為 PC DOS 的繼承者。
OS/2 的基本系統調用是以 MS-DOS 調用為模型的。他們的名字甚至以「Dos」開頭,並且可以創建「家庭模式」應用程序(可以在兩個系統上運行的文字模式應用程序);由於這一傳統,OS/2 與 Unix、Xenix 和 Windows NT 有不少相似之處。IBM 於 2005 年 12 月 16 日開始停售 OS/2,並在 2006 年 12 月 31 日停止了對 OS/2 的支持。

圖源:維基百科
OS/2 的開發始於 1985 年 8 月,IBM 與微軟簽署了《聯合開發協議》。在 DOS 於 PC 上的巨大成功後,以及 GUI 圖形化界面的潮流影響下,IBM 和微軟共同研製和推出了 OS/2;最初開發工作主要是由微軟負責的,而微軟最終放棄了 OS/2 而轉向開發 Windows 系統。
在 IBM 轉為單幹併發行了若干個版本後,最大規模的發行版本 OS/2 Warp 3.0 於 1994 年問世,其名字取自星艦迷航記電影中的曲速引擎(Warp drive),來表達其穩定快速的特色。這個版本是第一個運行於 X86 體系的 PC 之上的 32 位作業系統,早於微軟的 Windows 95 上市。
在與 Windows 的競爭中,OS/2 最終失敗了。隨後於 1999 年,Serenity Systems International 公司獲取 IBM 的 OEM 合約,重新打造出 eComStation 1.0,並廣受好評,許多舊的 OS/2 系統紛紛升級到 eComStation。
最終,IBM 宣佈不再銷售和支持 OS/2 系統。OS/2 的支持者要求 IBM 將 OS/2 的源程式碼開放,但是遭到 IBM 拒絕。2007 年 11 月,OS/2 的支持者再次要求開放原始碼,但是 IBM 仍然拒絕;IBM 拒絕開源主要是因為 OS/2 包含 IBM 沒有版權的第三方程式碼,而這些程式碼,大部分都來自微軟。
【歡迎投稿】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電腦科學發展至今,有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人物,歡迎所有朋友一起共建「歷史上的今天」,投稿郵箱:tangxy@csd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