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蘇宓
開源軟體的發展勢如破竹,全球各國的許多開源技術登上國際舞臺,成為數以萬計開發者協作、共享、共進的基石。在欣欣向榮態勢下,也離不開遵循公開、透明、開放等理念的開源基金會的主導與治理。
作為世界最大的開源軟體基金會,據 Apache 2021 財年年度報告顯示,其管理著 2.27 億行以上的程式碼,並且 100% 免費向公眾提供價值約為 220 億美元的軟體,這些軟體幾乎是每一個使用者計算設備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使全球無數使用者受益。面對如此龐大的數字與軟體,Apache 軟體基金會在成立的多年間,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現在,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治理方式促進全球開源軟體發展的?
2022 年 7 月 21 日,由中國開源軟體推進聯盟主辦,賽迪傳媒、《軟體和積體電路》雜誌社聯合承辦,CSDN 獨家直播的「第十七屆開源中國開源世界高峰論壇」上,Apache 軟體基金會主席 David Nalley 帶來了《Apache 最新進展》的主題演講,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David Nalley 表示,「Apache 現在採用的是一種分散的領導模式,這意味著項目本身可以自我管理,這也是 ASF 治理哲學的核心。其中的部分含義是,我們認識到有些工作(做貢獻)的人,往往不在同一個地方,他們可能也不在同一時區。即使他們是同時同區,我們也不指望人們 24 小時都在關注一個項目,所以我們專注於所有同步通訊和決策制定。」
除此之外,David Nalley 也分享了中國在國際基金會的影響力愈發重要,其指出,「4 年前我們大約有 25% 的流量來自中國,如今,這一數字超過了 40%。我們也看到了許多源自中國的項目,加入了 Apache 軟體基金會,這是令人興奮的!」

以下為 David Nalle 演講實錄:
首先,感謝大家今天讓我講話,我叫 David Nalley,是 Apache 基金會的主席。在今天的講話中,我想談談基金會的歷史、理念以及關於開源發展和未來。

Apache 軟體基金會這 23 年
Apache 軟體基金會始於 1999 年,由一群在網上協作併為網路伺服器打源程式碼補丁的人創建,源程式碼最終被稱為 Apache HTTPD 項目。
在那之後的 23 年發展裡,發生了很多事情,其中一個亮點是我們開發了許可證,也就是Apache 軟體許可第二版,它於 2004 年發佈,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開源許可證之一。Apache 2.0 授予使用者廣泛使用、修改和分發等許可權,且擁有非常明確的專利權,同時,許可證的義務也讓開源開發者們很容易滿足。這使得開發者在 Apache 軟體許可下,能夠輕鬆使用和重用程式碼許可。

除了提供許可證,另一個亮點是 Apache 基金會制定了框架,這使得項目很容易在治理方面理解自己要的事情。這些指導方針和關鍵項目的架構,從需要到重新發明過程中,確定了誰做決定,以及如何做出決定。

基金會如何治理?
我從事開源項目將近二十年,以上種種都有所接觸。我見過許多項目花費數月的治理,甚至很多企業、組織用數年試圖弄清楚項目治理。Apache 項目從治理便開始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但更重要的是,它使項目能夠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構建軟體上。
現在「順其自然」是一種很有想法的做事方式,但這只是其中之一。建立社區還有許多其他方法,以及成功運行開源項目也有行之有效的多種方式,但對於 Apache 軟體基金會的項目而言,我們已經定義並選擇了治理。
當然,當我談到治理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問我,Apache 軟體基金會如何處理項目管理和重點。
我傾向於從談論基金會的使命宣言和義務開始。Apache 軟體基金會是一個公共慈善機構,有義務服務於廣大公眾的最大利益,我們的使命是為公眾免費提供軟體。
我們的公共義務是所有工作的最終目標,現在回過頭看,我們是如何做到的,理解這一點很重要。在項目中,我們的口號是「社區勝於程式碼」,雖然簡短,但這意味著我們要觀察那些要來做這項工作的人,我們把他們視為軟體更重要的終端產品。人們聚集起來工作的想法是一個共同的主題,它貫穿了 Apache 的治理過程。
Apache 基金會關注的是貢獻。無論是寫軟體、編寫文件,或者做項目讓人們獲得影響力和決策權,我們不會問員工受僱於哪家公司,也不會問他們的頭銜是什麼,相反,我們關注的是他們在項目中所做的工作以及貢獻。
簡單地說,只有參與貢獻的人才可以做決定,即使我是 Apache 軟體基金會的主席和 CEO,我也沒有能力去告訴一個項目去採用不同的技術決定。我不能強迫他們做任何技術上的改變,我不能說員工和項目都必須這樣做,所以我更不能對一個項目說「嘿,我們知道這是用 C++ 寫的,但請用其他方式重寫這個項目」。那不在我的職權範圍內。
Apache 基金會現在採用的是一種分散的領導模式,這意味著項目本身可以自我管理,這是我們治理哲學的核心。其中的部分含義是,我們認識到有些工作(參與貢獻)的人,往往不在同一個地方,他們可能也不在同一時區。即使他們是同時同區,我們也不指望人們 24 小時都在關注一個項目,所以我們專注於所有同步通訊和決策制定。
我們使用每個人都能看到討論和決策的常規工具——郵件列表。現在很多人想使用像 Slack 或微信這樣的聊天工具,它們用來聊天的確很好,但並不適合做決策,因為其他人要一直往回翻閱去了解整個經過。我們內部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它(決策經過)不在郵件列表上,那它就沒有發生,這也是對人們的一個提醒,我們有意將做決策推到郵件列表中,是因為大多數決策都不是立即做出的。當對某件事宣佈目的之後,可能會引發一些討論,我們會等待,並聽取其他意見。因為我們認識到過快地做決策,可能會把一些人排除在外。

中國開源力量不斷加強
在過去的 23 年裡,Apache 軟體基礎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治理方式基本保持不變。我們的規模已經從 1999 年的一個項目成長到今天的數百個項目,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知名和成功的項目,如Tomcat、Hedu、Spark、Kalin、Caassandra、Sky Walking 等等。還有大約 30 個項目在孵化中,孵化器就是孵化那些對於 Apache 軟體基本金還比較新的項目,這樣它們就能適應我們的流程管理,也為了孵化後成為頂級項目而做準備工作。
如今的 Apache 軟體基金會也愈發國際化,中國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4 年前我們大約有 25% 的流量來自中國,如今,這一數字超過了 40%。這幾年間,我們看到了許多源自中國的項目加入了 Apache 軟體基金會,這是令人興奮的。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有更多的項目和更多的人參與,而是因為我們看到了更廣泛的人群,他們最終會讓我們的軟體變得更好。
我鼓勵大家加入我們,為那些對你們很重要的項目作出貢獻,幫助我們共同建構開源的未來。
謝謝大家!
掃描下方二維碼,觀看精彩回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