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大雨》評價:碎肉飛濺、美人春光,滿屏不可描述

陸產動畫電影《大雨》,在月初宣佈定檔明年1月12日。

而這部電影,是由2017年那部爭議巨大的陸產動畫電影——《大護法》的導演執導。

但正是如此,才讓本花對《大雨》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心。

因為在本花看來,《大護法》是部值得推薦的動畫。

01

最幼的畫風,最少兒不宜的劇情

這陸產動畫「一身反骨」

《大護法》,大家從它這個畫風上看就知道,這電影並不簡單。

事實上,大護法也確實不簡單,按照我們現在的標準,它可以說是「一身反骨」。

三張絕美海報
三張絕美海報

三張絕美海報

畫風看似迎合孩子,實則內容十分的「少兒不宜」。在影片的大標題右下角有個特別標註,寫著「PG-13」,建議十三歲以上觀眾觀看本片。

2017年剛上映時,《大護法》的票房也撲了,撲得簡直不能更慘,收官時連一億票房都不到。

別說跟觀眾大喊「國漫崛起」時期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比,就是跟最初的《大聖歸來》比都差一大截,連後來爭議最大的《雄獅少年》,票房都是《大護法》的兩倍有餘。

但是,和票房成反比——《大護法》的口碑實則相當不錯。當年《大護法》電影以8分開分,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

依然是絕美海報
依然是絕美海報

依然是絕美海報

儘管現在掉到了7.8分,但是在有36萬人打分的前提下。差不多的還有2021年追光票房新高的《白蛇2:青蛇劫起》,至今也是38萬餘人評分,但票房卻接近6億。

差不多的打分人數,票房卻天壤之別,這很難不讓人想到一個原因:

不夠商業化。

大護法日版海報

《大護法》日版海報

的確,《大護法》的爭議基本聚焦在此,這要先從它的故事說起。

有一天,一位長得非常像拜月教主(徐錦江版)的太子殿下離家出走了。

為什麼呢?因為他跟李煜似的有自己的愛好——醉心畫畫,對繼承王位壓根兒沒有一點興趣。

於是機緣巧合之下,他逃到了一個神秘的小鎮上。

那麼,電影名的那位「大護法」在哪?哦,他此時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尋找太子的路上。憑著一路的蛛絲馬跡,他也找到了那個神秘小鎮裡。

這個小鎮叫花生鎮,裡面流動的空氣都是腐朽的、死氣沉沉的味道。

花生鎮裡的居民是一群五官板正、表情僵硬,眼神尤其呆滯的花生人,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無論什麼情況都絕不開口說話。

大護法本想詢問這裡的百姓是否知道太子下落,誰承想太子沒問到,卻看見鎮上有幾位執法者,槍殺身上長著黑色異物的鎮民,結果一來二去的自己也被執法者追殺了。

詭異,這個村子實在是沒有一處不詭異的。

02

「你在害怕真實嗎?」

「你在害怕真實嗎?」

後面的故事,就是圍繞著詭異的花生鎮及其鎮民、太子與兩位分別叫小姜的花生人與小鳴的人類朋友、大護法與太子之間的故事展開了。

要說這部電影的爭議在哪裡?

那當然主要還是劇情上的。

那當然主要還是劇情上的

在電影剛上映的時候,有人力薦,認為它是當年的年度電影,有著精緻的製作、反轉的設定和極深度的內容,某種程度上是一部「畫風明亮的黑深殘電影」。

但也有人認為,它根本就不是一部及格的動畫電影,鏡頭語言是失敗的,畫面是貧瘠的,詳略是不得當的。

更重要的是,故事沒有講好,人物動機一塌糊塗。

說人話就是:嗯,沒看懂。

說人話就是:嗯,沒看懂

其實《大護法》的故事,在本花看來還算一個挺好總結的故事。

【大護法尋找出走的太子→沿著痕跡找到了花生鎮→通過戴著太子玉佩的花生人找到了藏在山上的太子→在回國的圖中太子又被擄走了→大護法返回救出太子】

從一開始,觀眾們認為的主角就是大護法,畢竟連電影名字都叫「大護法」,即使再加一個主角也應該是太子。

但是過程中,卻有大量身為主角的大護法和太子,完全置身事外的情節,即隱婆帶著小姜揭開花生鎮和花生人真相的情節。

原來花生人就是他們的食物——蟻猴子破繭而出長成的,可他們從小到大卻一直在吃同類的胚胎。

「這裡的這些人,根本都不是人。這些不是人的人,都長得差不多。」

並且,花生人顱內會長出晶石,如果被恐懼與麻木滋養就是深邃的黑色,如果被純良與仁善溫養就是澄淨的藍色。

花生鎮的主人吉安大人,將顱內長出這種晶石後會在軀體上長出「黑蘑菇」的症狀,稱作「會傳染的瘟疫」。

可實際上,長出晶石就意味著花生人「成熟了」,成熟的代價是殺雞取卵。吉安要用晶石賣錢維持家族百年來富甲一方的基業,大多的花生人們則不過是一群容器甚至一群幫兇。

「一邊壞,一邊蠢,就是這裡正在發生的事情。」

在許多觀眾看來,這段真相的插入的確會有些生硬和莫名其妙。

在前半段一直以來作為配角、甚至可能是戲份更低的輔助角色的小姜,突然有了一大段的單人戲份。

可以理解作者想要借小姜的視角為觀眾展露真相,但是後半段的鏡頭切換與人物穿插的節奏,有些和前半段不搭調也是事實。

諸如此類的地方還有不少

諸如此類的地方還有不少。

比如結尾部分,明明是主角團與反派團的對峙場面,但是高光場面明顯是給了反派團一個甚至不算太重要的悲情角色庖卯的。

但並不是說偏邊緣的人物不可以有高光戲份,只是要看這段戲份被加在了哪裡,有沒有壓過主要角色。

不過,本花認為《大護法》精彩之處在於,他的立意追求深度的同時也是自洽的,這在這些年的陸產動畫較為少見。

整個故事如果單從電影手法看,顯得沒有尋常章法;但是如果加上立意,它的表現手法有瑕疵,也就不那麼難以忍受了。

「大護法」這部電影名,也許指的的確是這個武藝高強的紅色「肉粽」,但是還有可能指代的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

電影講的是找人的事兒嗎?是,也不是。

——這部電影裡的在找的都是「我」。

03

「沒有表達任何觀點,只是一聲吶喊罷了」

只是一聲吶喊罷了」

導演不思凡曾經在《中國新聞週刊》的採訪中說道:

「在整部影片中,我沒有表達任何觀點,只是一聲吶喊,你感覺到了就好,感覺不到也無所謂。」

事實上,《大護法》的核心立意可能很簡單,它從一開始就在層層遞進地詢問。

「我」是誰?從哪來?往哪去?

為什麼是「我」?「我」又是因為什麼成為了「我」?

長得像拜月教主似的太子打從一開始就不想做這個繼承人,更沒興趣當個王,為此不惜多次離家出走。

山水畫
山水畫

《山水畫》

所以他問,太子為什麼是自己?為什麼不讓他那麼多個兄弟繼承王位?

後來,聽說小姜被吉安抓走,他選擇返回花生鎮營救小姜,他甚至答應大護法如果能成功幫他救出小姜,這次回去他可以一年半以後再離家出走。

於是,太子終於成了半個太子。

於是,太子終於成了半個太子

而結局,小姜被庖卯一刀割了頭,太子被自己的無力與失去摯友的悲痛沉沉壓垮,他第一次開口「命令」大護法一定要殺了吉安與庖卯為小姜報仇。

至此,太子成了太子。

至此,太子成了太子
至此,太子成了太子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電影中一部分角色是有名字的,比如小姜、小鳴、吉安;而另一部分角色卻沒有「名字」,比如大護法、太子、行法者及大多花生人。

當然我們不排除是導演懶得想名字這種可能,但是按照正常分析我們卻可以發現。

人格搖擺不確定的或是完全沒有的那一部分,沒有名字。

大護法曾說自己這股強大的力量不知從何而來,自己的使命是世代守護奕衛國的君主,那他自己究竟對什麼是有答案的呢?

太子本是權力厭惡者,醉心山水美人的享樂,可皇帝卻對他寄予厚望,太子的頭銜壓下來就是一座大山,無論選擇責任還是自由,他都做不到完全地純粹,結果不得不徘徊於二者之間。

小鳴和吉安,功利得十分清晰透徹,他們絕不懷疑自己做的事究竟是好是壞;死變態羅丹則更沒有道理可講,殺人就在一念間;庖卯則更加痴愚,盲目地空有一腔理想,反而助紂為虐。

可小姜全然不同,他彷彿並不熱衷於思考自己的結局,但他敢於冒險與擔當、善良又仁慈,是個與任何花生人都不同的存在。

動畫用這些人物極盡所能地將這個故事展現,但有些問題註定是沒有答案的。

所以說它「少兒不宜」,本花認為還是中肯的,因為它講述的是成年人世界裡剝了皮的童話。

大護法和太子說白了,可能並不是主角,那只是大多數人認為的。但這兩個角色作用巨大,他們是觀察的視角、是移動的鏡頭,作為波動的準繩的同時也是衡量的標準。

有的觀眾說,這部動畫講的是極權主義、人性與哲學、「高牆下的自由」、來回碰撞的我人格等等。

這些其實都沒有問題。在本花看來,它沒有給出答案,儼然是陸產動畫中自制力格外出色的。

其次,它對個別問題的本質,暴露得比當下大多數陸產動畫要徹底與殘忍得多。

「只有那暗夜為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靜裡奔波。(魯迅《吶喊》)

但不思凡的吶喊,為的或許是某種希望

但不思凡的吶喊,為的或許是某種希望。

「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魯迅《吶喊》)

《大護法》的確有不可忽視的瑕疵,但優點在6年過去的如今陸產動畫市場裡,依然彌足珍貴。

昨日青空版海報

《昨日青空》版海報

豆瓣上有網友討論《大護法》為什麼得不到滿星?

「要鄭重其事、很中肯地說,4星不低,雖然不完美,但是值得看。」

誠如這句評價所說。《大護法》雖非滿星的完美,但是值得。

而不思凡執導的下一部陸產動畫電影——《大雨》。

目前來看,畫風與感覺都與《大護法》有些相似。從預告中也不難看出,這一次依然會有不少感性的臺詞。

但時隔7年,《大雨》在鏡頭語言上究竟是較《大護法》更為精進,立意、畫面與鏡頭三封神?還是依舊只靠立意苦苦支撐?

就讓觀眾們好好檢驗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