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個很奇異的現象,那就是和尚是可以結婚生子的。
在一般的常識中,和尚必須禁慾,不親男女之事,為何唯獨日本的和尚可以結婚生子呢?這個歷史原因要追溯到明治時代的政治改革。
明治時代(1868年-1912年)是日本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當時的日本正試圖擺脫封建社會的束縛,走向現代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政府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對佛教教規的改革。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僧侶(和尚)的生活和修行主要受到戒律的約束。在傳統的佛教教義中,戒律是僧侶修行的基石,要求僧侶過著清貧、禁慾的生活。然而,在日本,由於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影響,佛教與神道教長期共存並相互影響。這導致日本佛教的發展逐漸與其他國家的佛教產生了差異。

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加強國家的統一,對國內的宗教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頓。其中,廢除僧侶戒律、允許僧侶結婚的改革被稱為「廃仏毀釈」(廢佛毀釈),意為廢除佛教。這一政策的目的之一是削弱佛教在日本的影響力,從而加強國家神道的地位,將神道作為國家宗教,以鞏固國家的統治基礎。
明治政府推行「廃仏毀釈」政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佛教在日本的歷史地位。自從佛教傳入日本以來,它一直在日本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這種影響力也引起了明治政府的擔憂,認為佛教勢力可能威脅到國家的穩定。為了削弱佛教勢力,明治政府決定放寬僧侶的戒律,允許他們結婚生子。

這一改革對日本佛教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明治時代之後,日本的和尚不再受到傳統戒律的約束,可以結婚生子,過上與普通人類似的生活。這使得日本佛教逐漸與其他國家的佛教產生了大的差異。與此同時,這種改革也使得日本佛教更加適應日本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現實,為佛教在日本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可能。
在這一變革過程中,日本的和尚開始過上與普通民眾相似的生活。他們不僅可以結婚生子,還可以參與社會生活,成為社區的一部分。這種家庭化的寺院制度在日本逐漸形成,僧侶家族世代傳承寺院事務,成為日本佛教的一種獨特現象。
然而,這種變革並不是沒有爭議的。一方面,有人認為允許和尚結婚生子使得日本佛教更加接地氣,有助於佛教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另一方面,有人擔憂這種改革導致僧侶的修行變得世俗化,可能影響佛教的精神性。

儘管日本的和尚可以結婚生子,但他們仍然需要遵守其他佛教戒律,如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這意味著日本的和尚在享受與普通人類似的生活的同時,仍然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修行和道德約束。
日本佛教與其他國家的佛教在信仰和實踐上存在很大差異,這與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對佛教的影響密切相關。在日本,佛教與神道教的相互影響使得日本佛教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也是日本和尚能夠結婚生子的重要原因。
當然,為了結婚生子,和尚還必須維持一定的體力,所以,日本和尚也可以吃肉吃魚,過普通人的生活。
日本社會有許多現實主義的成分,允許和尚結婚生子,便是其中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