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在中國版圖裡選一座最會搞笑的城市,你會選誰?我一定會把目光鎖定在東北那旮旯,然後把地圖放大再放大,最後定位在那座城——鐵嶺。
沒錯,自從李雪琴在《脫口秀大會》講了那句:「宇宙的盡頭是鐵嶺」,這座藏在遼寧最北的城市就註定了不平凡。可當人們回過神來才發現,鐵嶺的喜劇宇宙龐大得驚人,不僅誕生了「鐵嶺鄧文迪」李雪琴、「鐵嶺石油公主」張踩鈴兩位脫口秀演員,還囊括了趙本山小品和《馬大帥》《劉老根》《鄉村愛情》等眾多龐克鄉土劇,下轄著象牙山四大家族、龍泉家族等浩浩蕩蕩幾百號人物。難怪行走江湖,鐵嶺還有個代號——「中國幽默之都」。

△李雪琴著名段子之一,「宇宙的盡頭就是鐵嶺」。/《脫口秀大會》
然而,鐵嶺的沸騰僅限於網路,在現實生活中,它帶給世人的面目依舊模糊。
鐵嶺挺大,地處廣袤的遼北大地。在古代,它是掌握明朝生死存亡的鐵嶺衛;在現代,它是不斷輸送喜劇人才的熱土、是東北文藝復興的「精神高地」,是憑著美麗的面目和出神入化的烤串技術成為無數東北人的鄉愁。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網路還是現實,鐵嶺依舊是那個鐵嶺,鐵嶺依然值得我們期待。

鐵嶺,盛產喜劇人
要問東北最幽默的地兒,東北老鄉大概率會給你指指鐵嶺,說:「上那問去。」
鐵嶺值得,它就像個「喜劇大熔爐」。
不僅孕育了趙本山、小瀋陽、李雪琴、張踩鈴等土生土長的喜劇人,就連潘長江、範偉、宋小寶、王小利、張小飛、李靜、李海、喬傑、張超、崔凱等一眾喜劇演員和編導也經過這個「喜劇大熔爐」的淬鍊。從二人轉到小品,從評書到電視劇再到脫口秀,鐵嶺像個框,什麼喜劇都能往裡裝,難怪鐵嶺在業內又被奉為「喜劇界的黃埔軍校」。

△潘長江(左)、蔡明2017年春晚小品《老伴》。/CCTV1
儘管14億中國人不一定都到過鐵嶺,但鐵嶺早已走出東北,走向全國。
1999年,趙本山在春晚上演了一出名為《昨天·今天·明天》的小品,他在裡面計劃帶著老伴出去旅旅遊,走一走大城市,結果冒出了那句「去趟鐵嶺,度度蜜月」的經典臺詞。自此,鐵嶺便成了「大城市」的代名詞,一飛沖天。但在鐵嶺成名以前,鐵嶺人趙本山早已成名了,從1990年到2011年,趙本山共參與了21次春晚,人們不認識鐵嶺,卻認識了那口帶著「苣蕒菜味」的鐵嶺方言,以至於到現在仍有人誤以為東北話就是鐵嶺話。

△1999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CCTV1
其實鐵嶺話只屬於東北官話-吉沈片-通溪小片方言,卻憑著「各自兒(自己)」「噶哈(幹什麼)」「呲沒呲呢(吃了嗎)」等魔畜口音迅速走紅全國。
全國人民的「含鐵量」不止於此,還涵蓋了不少熟臉譜:演了14季的《鄉村愛情》繼續在鐵嶺上演,謝廣坤在鐵嶺演沒了頭髮,劉能終於當上了村主任,尼可拉斯·趙四也在這完成了個人首秀;《馬大帥》裡面的彪哥也扯著嗓子叫囂過:「遼北人民,誰不管我叫‘彪哥’,一見面,‘咔、咔、咔’,就是敬禮。」《劉老根》裡面的劉老根也終於在50歲的時候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象牙山KOL——謝廣坤。/《鄉村愛情》

△遼北地區著名狠人,範德彪。/《馬大帥》
嚴格來說,鐵嶺大抵分為兩個時代:一個是電視時代,一個是網路時代。在電視時代,它被以趙本山為代表的喜劇人帶紅了;在網路時代,它又被李雪琴定義為「宇宙的盡頭」出了圈。
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宇宙的盡頭」,唯一能肯定的是,鐵嶺的喜劇土壤非常深厚。鐵嶺地處三省(區)交界,西接內蒙古,南鄰瀋陽,東連撫順清原滿族自治縣,北靠吉林四平。在藝術上,遼寧本就是曲藝大省,而鐵嶺又博採眾長,吸納了不同地區的文藝養分,所以鐵嶺不管在曲藝、相聲、評書,還是二人轉、小品、戲劇、話劇上都頗有建樹,形成了豐富多姿的喜劇文化。

△鐵嶺民間藝術團,聲名赫赫。/遼寧省政府
而成立於1976年的鐵嶺市民間藝術團,更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名震全國,出了《1+1=?》《麻將豆腐》《如此相親》《三鞭子》等膾炙人口的小品,更走出了趙本山、潘長江、範偉等大號人物,製作的小品、拉場戲、秧歌劇、歌舞等都在國內外獲獎無數。
難怪鐵嶺的喜劇氛圍如此充足。

燃燒吧,鐵嶺!
儘管「宇宙的盡頭」不是鐵嶺,但遼寧的盡頭一定是鐵嶺。喊一句「遼北大地」,鐵嶺還真得站出來,它位於遼寧省最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和吉林省接壤。
被調侃成「國際大城市」的鐵嶺,個頭真不小,足足有1.3萬平方公里,從高空上俯瞰,還真像一隻巨大的蝴蝶盤桓在遼北大地上。如果和真正的大城市對比一下,那鐵嶺約等於2個上海、6.5個深圳,也就是1鐵≈0.8北≈2上≈1.7廣≈6.5深,還真的是「大」城市。

△鐵嶺市標準地圖。/遼寧省自然資源廳
別看鐵嶺如今平平無奇,要是往上追溯幾百年,它可是能決定明朝生死的「鐵嶺衛」。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詔命在邊界設鐵嶺衛(今鐵嶺市銀州區),作為經略遼東的支點。沒想到,200多年後努爾哈赤還是率兵攻陷開原,這裡也成了明王朝崩塌的起點。地理學家顧祖禹稱:「(鐵嶺)衛控扼夷落,保障邊陲,山川環繞,屹為要地。」
到了清朝,鐵嶺也趕上了「我家住在寧古塔」這波熱梗,是著名的流放地之一。從鐵嶺到北京,約有660公里,這樣帶著鐵鐐用雙腳走過去,真乃「久戍冰天,艱難危苦」「文人之不幸」「無不嗚咽」。康熙前期詩人丁介在《出塞詩》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鐵嶺下轄的清河區尚陽堡,至今仍是「北方流人文化」的重要研究基地。說不定拎一個鐵嶺人出來,就是那些被流放的清朝大官後代。

△鐵嶺市城市風光。/圖蟲創意

△開原古城的黃昏日落。/圖蟲創意
無論從歷史上還是地理上看,鐵嶺都是我國的重要文明交會點。明朝的遼東長城(鐵嶺位於長城的最北端)劃分出農耕文明和非農耕文明;今天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鐵嶺也位於這條線上)也分出了我國北方的農牧交錯帶,可以說,在中國東北,農耕、遊牧、漁獵三種文明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遼北地區的鐵嶺,再也沒有第二個。
多種文明的交會,也催生了鐵嶺多姿的民族、文化、建築和飲食習俗。在鐵嶺,漢族佔了77.7%、滿族佔了19.9%,其餘的還有回族、蒙古族、朝鮮族、錫伯族等,305萬的鐵嶺人,至少由31個民族構成。而鐵嶺話也基本等於「遼寧味+吉林味+內蒙味」,三者早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鐵嶺的宇宙中心——銀州路×廣裕路。/視覺中國
而鐵嶺的旅遊屬性也被大大低估,它既有代表中原文明的銀岡書院(周恩來曾在此唸書),也有代表北方文明的鹹州古城。鐵嶺擁有3個國家4A級景區,「鐵嶺八景」和「西豐八景」均被它收入囊中。40%的山地丘陵,45%的平原,15%的河流、湖泊和溼地也讓它在一眾東北城市裡「冒了尖」。
「遼北水塔」「遼寧糧倉」和「東北電庫」都是鐵嶺大哥的標籤,「宇宙的盡頭」鐵嶺,真不容我們小覷。

△鐵嶺蓮花湖。/圖蟲創意

鐵嶺「重工業」——燒烤
時光荏苒,鐵嶺的「重工業」早從有色金屬變成了燒烤。人們喜歡在炕上擼點小串、喝點小啤,在煙霧繚繞中亂侃一通,就像《人生一串2》裡的那家「上炕擼串」小店。
把烤桌搬到炕上,很符合東北人的飲食習慣。烙烙腰、燙燙腳,架不住顧客來一句:「炕熱乎,人熱情啊。」火炕把室內溫度恆定在盛夏,這是最適合擼串的晚間溫度,人往炕上一坐,擼串的氛圍感就上來了——羊肉串、牛肉串、烤雞架、羊腰子、五花肉卷、烤生蠔、烤茄子、烤韭菜……老闆上頭,顧客上炕,一併完成這嗞啦冒油的「擼串交響樂」。
△「炕上擼串」。/《人生一串2》
鐵嶺燒烤的特色,是連東北人都點頭認可的。其中最有特色的當屬生串,把生牛肉往串上一串,刷點油往火上一撩,撒點芝麻孜然,便可以開吃了。吃生串,講求的是一個「鮮」字。擼一把生串,再蘸點陳醋辣根,肉的鮮爽和蘸料的辣麻一併在舌尖上游走,整個人的靈魂都像被往上提了一把,絕妙。
吃生串的蘸料,在鐵嶺也講個「南北大不同」:開原市的醋是白醋,而銀州區的醋是陳醋,吃開原生串時,除了白醋、白糖、辣椒粉,還得加上一勺特色蒜水,把一整個肉香都帶出來。
△鐵嶺生串,往火上一撩就可以開吃。
鐵嶺燒烤的好吃還來自於鐵籤和肥瘦相間的肉。鐵串燒烤,不僅讓炙熱的籤子在肉的內部加熱,更有一種鐵炙的香氣從肉串裡冒出,如果用了竹籤子,那就只剩冒煙。選用肥瘦相間的肉,則能保證烤串的口感不柴,冒出的熱油更能激發出肉的香氣。
在鐵嶺,烤串有「三寶」——豆皮、丸子和實蛋。別看這三樣沒有肉,烤起來好吃得「要命」。就拿豆皮來說,這不同於南方的豆腐乾或鮮豆皮,鐵嶺豆皮是壓成薄薄的一片,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種食材調料的味道。在烤制上,又分為溼烤和幹烤,溼烤是先把豆皮用水泡一下,再刷上油、醬、辣椒醬等烤制,吃起來綿軟又有嚼頭;而幹烤則是一點水也不放,吃的就是一個酥脆。
△鐵串燒烤,真上道。
△吸滿湯汁的豆腐皮兒。
來鐵嶺,除了燒烤還有一樣必吃的美食——牛肉火勺。牛肉火勺起源於鐵嶺,擁有上百年的歷史,還必須是這裡的才正宗。牛肉火勺類似於一種烤餅,講求的是皮酥肉嫩,和麵時要加入油酥,這樣的餅皮烤出來才有酥脆、層次分明的口感,裡面的肉餡是用牛肉和大蔥和成的,必須提一嘴的是,鐵嶺大蔥也是當地有名的特產。吃牛肉火勺時,蔥香、肉香、餅香渾然一體,別提多香了。
由於鐵嶺地處農耕、遊牧和漁獵文明的交界點,在飲食上就體現得非常豐富多姿。除了各種小麥麵食(農耕文明)、牛羊肉硬菜(遊牧文明),還有清河全魚宴(漁獵文明)、朝鮮族烤牛肉、飯包、薄餅燻肉等各種特色菜餚。
△鐵嶺街頭的火勺。b站/@食貧道
△看了鐵嶺的美食,我真的相信宇宙有盡頭。b站/@盜樂社食遇記
難怪對於李雪琴來說,鐵嶺就是她的「宇宙盡頭」:「我就想要鍋包肉、燻雞架、鐵鍋燉大鵝」,儘管鐵嶺滿足不了人們對大城市的想象,但一頓鍋包肉,鐵嶺滿足得綽綽有餘了。
參考資料:
鐵嶺,「東北第一狠城」 大地理館
從趙本山到李雪琴,「大城市」鐵嶺20年出圈記 稜鏡
鐵嶺:趙本山缺席春晚8年後 還有人記得這「大城市」嗎?那一座城
文化土壤與喜劇作品的特點 於海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