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也聽說了,生活中離不開印章、愛印章的日本人,要開始推行數字化印章啦!
想象一下,《工作細胞》裡的紅細胞醬不再追著細胞們蓋章了,嗯……

01
深愛印章的日本人
關於去印章化一事,有記者採訪了路人X桑。

X桑感慨萬千,恨不能賦詩一首:
「昨天我的章/還代表著身家和信譽/今日/卻成了不可燃垃圾
政府說/要逐漸拋棄印章/怎麼辦?
那我們就給它來一個愛的供養。
供養的地方在寺院/近有咫尺東京都/遠到天涯高知縣……」

X桑所言不虛。前段時間,一些日本企業就給他們無處安放的印章找了個風水寶寺,供養起來,以感謝印章為企業做出的貢獻。同時,日本各地不少寺院也陸續推出了「印章供養」服務。
然而也有很多網友覺得,沒必要這樣搞。
群眾吐槽:
「
——供養還得花錢,不如直接扔了吧。
——印章裡面難道也有精靈嗎?這裡可是寺院啊。
」
(你怎麼看?)
02
昔日代表「工匠精神」
印章的歷史性退場,對日本人的影響其實還是挺大的。
日本的日常生活與印章環環相扣,不可分割。印章的淘汰,不僅意味著生活方式的變化,更是讓人切實地感受到時代變革、新舊更迭。
作為一個追求細節的國家,日本擅長把任何一個領域都做精做細。即使是一枚小小的印章,也會無所不用其極,形成自成一派的亞文化——「印章文化」。
在日本,大到買房籤合同,小到開賬戶、收快遞,都需要蓋章。但是蓋章,就得隨身攜帶印章盒和印泥,甚至擦印章用的紙巾。因此,日本人外出時的必備品,除了手機錢包鑰匙三件套,還得有印章+印泥這一標配。

在工作場合,印章的使用就更頻繁。大小事都要經辦的員工蓋章確認,向上遞交時更是層層審批。
在政府機構,需要蓋章的地方更多。前段時間從政府做起,砍掉了九成以上的蓋章要求,大大簡化了行政手續。
當然,去印章化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推進數字化,節約人力。

03
印章簡史
說到日本印章的歷史,還是相當悠久的。日本最早使用印章據說是在700年前後。當時只有皇族和重要官僚才可擁有,是權力的象徵,其用途也限於國家層面。
到了江戶時代,印章已經十分普及,多在重要契約上使用。1873年,明治政府建立了印章登入制度並明確規定,沒有蓋實印的證明檔案,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從此,印章就成了重要的隨身物品,人們也習慣了它的存在。

雖然在未來,代表身份的印章會越來越少,但是用實在的印蓋實在的章,讓日本人有一種「手作」感、儀式感和真實感,就好像很多日本人一直在堅持寫親筆賀卡,而不是發拜年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