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松尾芭蕉,在其散文集《奧州小道》中曾描述過這樣一段場景:
「岩石層疊而為山,松柏歷經歲月,土石飽經風雨,長滿青苔的岩石上建有一個小院落,門扉緊閉,悄然無聲。沿著溪岸,爬上岩石,參拜佛閣,漸見佳景,心地寂寞而澄明……」
日本美學,總有種伴著淡淡憂傷的異樣美感:煙霞映照的春天,去山谷賞櫻;星光點點的夏夜,與漫山的螢火蟲共舞;秋霧籠罩的原野,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月光映雪的夜,折梅送給心愛的人……我們曾擁有過無比絢麗的四季,但所有事物在下一刻都可能轉瞬即逝,再也不會回來。
這便是「侘寂」的世界,也不全是「侘寂」的世界。


一個簡單的木質托盤,雖然木紋肌理參差不齊,但木工活卻異常精緻;一個裝飾樸素的房間,儘管牆面斑駁,但房間結構比例精巧自然,物品陳設也井然有序秩序;一處簡單擺放的物件,沒有華麗的色彩,但浸潤著「歲月痕跡」的質感……
當大尺度上的規整與小尺度上的凌亂形成反差,便呈現出在設計中所謂「侘寂」的美感。



Axel Vervoordt 的侘寂精神。Axel Vervoordt 是著名的收藏家、古董商、室內設計師、策展人,被譽為侘寂美學大師,他也是西方最懂侘寂之美的設計師。
「侘寂風」看似簡單,以至於成為時下的「網紅」裝修風格,但它的內在絕不止如此,作為與”物哀、幽玄”並稱為日本傳統三大美學概念,「侘寂」最初是兩個獨立的詞語,都有很長的解釋詞條,簡而言之「侘」表達在簡單中尋找美,是一種靈魂的富有和遠離物質世界的寧靜。「寂」則更關注時間的流逝,關注事物是如何生長和衰老,以及衰老如何改變事物的視覺面貌。
「侘寂」概念存在於口語中,根植於文學、文化和宗教,是存在於人們內心和頭腦中的概念。作為日本古典美學與文論的概念,它又與日本傳統文學中的特殊文體——俳句相聯繫,顯得更為複雜含混,更為眾說紛紜。


枯枝中有歲月的痕跡、可見生命的蓬勃,這便是日本的「寂」之美學。
《幽玄·物哀·寂》的作者,日本美學家大西克禮表示「這是一種存在於語言之外的美感,是一種需要用心去體驗,用心追求自然寧靜,閒散安逸的體驗。」
大西克禮在其作《風雅之「寂」》奠定了「侘寂」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主要研究了俳句美學的「寂」,茶道美學的「侘」(わび),因「寂」與「侘」兩個範疇在含義上幾乎相同,只是一個屬於俳句美學,一個屬於茶道美學,因此兩個詞合璧,稱為「侘寂」。
「侘寂」是日本人美學感受和輕柔天性的根基。它是一種世界觀,儘管人們並不會常常談論它,但它還是指導著日本人去體味生活。「侘寂」的影響無處不在,卻又無處可見。人們本能地知道「侘寂」代表的是怎樣的概念,但幾乎沒有人能清晰地表述出來。


15世紀建於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是日本庭園侘寂美學的代表之一。©deposit photos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王向遠教授,在其譯作《日本侘寂》的導讀中,綜合考察以松尾芭蕉為中心的「蕉門俳句」及「蕉門俳論」原典,並參考大西克禮的《風雅之「寂」》,將「侘寂」的內涵構造以三個層面的意義揭示概括。第一是「寂之聲」,第二是「寂之色」,第三是「寂之心」。

「寂聲」是「侘寂」聽覺上的「寂靜」「安靜」,也是漢字「寂」的本義,正如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寂靜啊,蟬聲滲入岩石中」。「寂聲」的最大特點是通過盈耳之「聲」來表現「寂靜」的感受,追求那種「有聲比無聲更靜寂」「此時有聲勝無聲」的聽覺上的審美效果。

「寂靜啊,蟬聲滲入岩石中」,到底是在說 「動」 還是 「靜」呢?沒有山林寂靜,哪裡聽得出蟬聲? ©deposit photos
「寂色」類似於我們平常所說的「陳舊的顏色」,但並不是一種否定性的視覺評價,而是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古色」。「寂色」是日本茶道、日本俳句所追求的總體色調。
「寂色」在空間設計的表現上,以水墨色、煙燻色、復古色為主。日語中的「寂色」往往呈現出磨損感、陳舊感、黯淡感、樸素感、單調感、清瘦感,但也給人以低調、樸素、簡潔、灑脫的感覺。



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墨西哥的新項目Fundación Casa Wabi,「Casa Wabi」的名字就來源於侘寂wabi-sabi。
「侘寂」的第三個層面「寂心」,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姿態,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日本俳句所追求的「寂心」,或者說是「侘寂」的精神狀態、生活趣味與審美趣味,主要是一種寂然獨立、淡泊寧靜、自由灑脫的人生狀態。即「閒寂」「清靜」「孤高」「淡泊」「簡單」「樸素」等。所謂「寂然獨立」,是說只有擁有「寂」的狀態,人才能獨立;只有獨立,人才能自在;只有自在,才能獲得審美的自由。



夏尼亞度假酒店。出自德國柏林的著名室內設計師安娜貝爾·庫相簿 Annabell Kutucu之手,侘寂與希臘地中海極簡風格結合的園林設計是酒店的顯著特點。

侘寂美學儘管是日本文化背景下催生出來的審美意識,歸根溯源,卻與中國的禪宗、老莊思想,及唐宋時期的美學文化密不可分。
自大化改新之後,日本開始借鑑大唐的制度,中國文化更是一度成為日本貴族階層的社交符號。但這種借鑑卻並非單純的照搬,他們雖然向中國學習,卻又不希望被中國徹底同化。
從豐臣秀吉的時代開始,日本逐漸放棄亦步亦趨地效仿中國,而是汲取中國文化中的部分概念,再改造成為屬於自己的文化。比如日本的八道(歌道、書道、茶道、花道、劍道、藝道、柔道、香道)都是從中國文化中攝取來的,日本人為這些文化在形而上注入了一種統一的標準,最終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審美體系。

MOA美術館復原豐成秀吉的黃金茶室
以茶為例,對於豐臣秀吉來說,茶道更像是一種階級身份的象徵,他認為茶道並非人人可為之,要做就必定要精細奢華。因此在北野大茶會上,他極盡奢華,所使用的茶具皆為黃金打造而成,茶室也不例外,對外營造一種金錢堆砌的無上的榮光。
而同時期的茶道大師千利休則不然,他發揚了”草菴茶”的”純粹”二字,崇尚”佛法即在茶湯中”,主張茶道不可摻雜物慾,成就了平等樸素的「侘び茶」之道。


1582年千利休在山崎建造茶室「待庵」
「侘寂」也同樣如此,在哲學方面,「寂論」顯然受到了中國的老莊哲學的返璞歸真的自然觀、佛教禪宗的簡樸而又灑脫的人生觀念的影響。莊子以「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道出空寂的智慧;蘇東坡《東坡禪喜集》中「無一物中無盡藏」凸顯「空」與「無盡」的禪宗思想境界。


圖1:《晴巒蕭寺圖》北宋 李成。日本鎌倉時期以水墨為美的日本禪畫師普遍認為,北宋山水過於宏大以至於無法摹仿。
圖2:日本小禪畫師川端玉章的水墨山水畫。川端玉章少年從師中島來章,並接觸到很多中國宋元繪畫名跡,追摹臨池不廢,併成為圓山派的重要畫家之一。
在審美意識上,則與中國文論中提倡的「淡」,包括「沖淡」「簡淡」「枯淡」「平淡」一脈相通。在藝術形態上,日本的俳句所顯示的「寂」之風韻,將我國詩詞、水墨畫中蒼涼、孤寂的氛圍作為核心,與中國古代的瘦硬枯淡的詩、率心由性的隨筆散文、空靈淡遠的文人水墨畫,都是形神畢肖的。


圖1:《寒江獨釣圖》南宋·馬遠,圖中的構圖法被稱作「一角式」,日本美學中的「減筆體」就是受此影響而來。超脫孤絕的殘缺構成了另一種美的形式,同時也詮釋了:美,不一定是完整的,與「完美」相對立。
圖2:《六柿圖》南宋·牧谿,他是對日本影響最大、最受喜愛的中國畫家。
「侘寂」既是保守——喜愛傳統;又包容——兼容多種新舊文化;既愛尋求統一——重視團體秩序安寧;又尊重個性——認可每個個體的特殊性;「侘寂」二字呈現的設計作品是「極簡」的,但它從來不是一種單純的簡單。




苫也·不若林,深圳 / 蜚聲設計 ©曾瑜松 ©歐陽雲-隱象建築攝影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侘寂侘寂風?
日本的侘寂審美文化、以及脫胎於侘寂的產品設計之所以在現代社會流行,正是在當今熱鬧、擁擠、嘈雜的現代社會環境中,我們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於內部世界與物慾的思考與警醒。

日本電影《尋訪千利休》劇照。微暗的黃昏時分,淡光悄移,身處其中,能夠深深體味到命運的無常。
一方面,消費主義大行其道,人們被誘導通過對物質的瘋狂索取來滿足慾望,以擁有更多來定義自己的價值。但大量購買、擁有、消費、捨棄所帶來的空虛感,和對未來的迷茫感相互交織,充斥了內心。
另一方面大家又不由得開始懷疑,為什麼擁有了更多物品,生活反而變得單一趨同?短暫的物慾滿足,帶來的快樂越來越少,到後來反而成為一種痛苦。

日本電影《尋訪千利休》劇照。為了不被物質慾望淹沒,我們需要在精神上找尋自我。
於是,人們開始懷念悠然愜意的舊時光,渴望逃離密集的當下,在舊時光與舊物件中,尋找身體與精神上愜意棲居之所,因此「心流體驗」「冥想空間」「禪修」等關鍵詞逐漸成為年輕人嚮往的生活方式。
侘寂的存在正是如此,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對歲月痕跡的讚美,在漫長歲月的洗禮中發現生活的美好。淡然接受破敗,否定世俗賦予的美學含義,產生出一種質樸,淡泊的美,是一種時間被消磨之後的時間感。


位於比利時的STILL冥想房間,項目猶如現代人類的「精神庇護所」,幫助他們將注意力錨固在眼前的時間和空間上。 ©Piet-Albert Goethals
一景一物,禪雅共生。「侘寂」並不是寂寥之美,而是化繁為簡,返璞歸真的禪意美學。它強調心境的平和與質樸,探尋萬物本性之美,重視器物的天然質感、肌理與色彩,讓現代人在物質和精神的天平上恢復平衡。
尤其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侘寂風沉澱了時間的氣息與歲月感,更容易讓內心歸於寧靜,生活迴歸淳樸,看似野蠻生長的粗礪質感,淡然地散發出安定人心的魅力。



Nōema Mykonos,希臘 / Lambs and Lions工作室,位於柏林的多學科設計工作室和創意諮詢公司。項目將希臘群島隨和自由的自然主義生活樂趣與侘寂完美融合。
理解「侘寂」,我們可以脫下絢麗多彩的品牌服裝,換上素淨質樸的衣服;我們可以摒棄千奇百怪的新鮮刺激,只存留蘊含著「時間意義」的物件;我們可以暫時離開喧囂的都市生活,到遠郊山林中修復自我……
所以,侘寂開始在世界流行。

每件產品都有自己的故事,當這些東西擺放到空間中,猶如一段歷史的對話。©Perspective 是一家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室內設計工作室,由創始人Robin Klang和Ejub Bicic於2016年成立。
©編輯部的話
「侘寂」讓人們學會接受人生的無常;教人學會從細節之中發現偉大,從大自然的觀察中獲得真理;告訴人們要減少不必要的東西,理解更為樸實無華、不加修飾的美。當越過繁複外部,轉而向內部求索時,或許才能夠找到更純粹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