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立春吃什麼?

下班時,祕書跟我說:「今天是立春,得吃春餅,還有發芽的東西。」

我說哪來的規矩?她說「是我們老北京人的規矩,吃春餅,是咬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為一年之始,這必須敬畏!

我滅了去吃螃蟹的念頭,問哪裡可吃春餅?她上網查了一圈,愣是沒有在赤坂地區查到可以吃春餅的店。

我說匹薩也行,擱幾根蔥,弄幾片菜葉,原理差不多。

她倒也贊成,敬天敬地,儀式比內容重要。

東京依然實行緊急狀態,店鋪晚上8店關門,不然就領不到每天6萬日元(約3690元人民幣)的政府補貼。

匆匆趕到常去的義大利料理店,結果發現黑咕隆咚,門口貼了一張紙條「臨時休業至2月7日」。

還真發現肚子有點餓,那就往車站走唄,走到半路上,忽然看到一家越南餐廳,祕書說:「越南菜有春捲,跟那春餅差不多。」

於是,一腳跨進了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於是,一腳跨進了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很意外,老闆居然是一位日本人,說生菜春捲是他們的招牌菜。春捲有兩種,一種豆皮裹肉末,一種豆皮裹蝦仁。反正立春必須吃 「春」,裹什麼不重要。

端上來,那個叫難吃啊,硬是沾著佐料把它硬生生地吞了下去——敬崇祖先立下的規矩比什麼都重要。

老闆60多歲,去過許多國家,特能聊

老闆60多歲,去過許多國家,特能聊。

當他知道我們是為了立春而誤入歧途時,他很是驚訝,說日本人立春沒有吃餅或春捲的習俗,雖然這一節氣是從中國傳入。

我問他:「那日本人立春吃什麼呢?」

他說吃四樣東西:

第一,立春生菓子。這是一種用糯米飯做的糰子,顏色是櫻花紅,象徵春天的來臨,裡面裹的是紅豆沙。

第二,立春大福。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做的糰子,裡面包括整顆的黑豆,還有豆沙。賣這種糰子的店,一般都會準備一張「立春大吉「的紙片,日本禪宗的說法是:「可以去厄運」。

第三,立春大吉餅。也是一種用糯米粉做的糰子,裡面是包裹黑豆和豆沙。所不同的是,外面包了一層黃豆粉。

第四,立春大吉豆腐。豆腐是在奈良時代(唐朝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立春吃清爽的豆腐,可以驅邪氣、求長生——來自寺院的說法,估計這和尚到中國留過學。

聽了老闆的話,我說:「你講的不全對,因為這四樣東西,其實根本只有一樣,那就是豆。」

他很認真地想了想,說:「倒也是,內涵全是豆。」

日本在隋唐時期引進中國的24節氣曆法,第一個節氣是立春。立春之前一天,日本劃分出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叫「節分」。節分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但主要是指立春的前一天。

在日本,「節分」比「立春」熱鬧,因為各地的神社都要舉行一項特殊的活動,那就是邀請社會名流或著名藝人,給人們拋黃豆。

為什麼要拋黃豆?因為「豆」在日語中與「魔滅」是諧音,按照日本傳統, 「節分」這一天,主人要一邊念著「鬼出去,福進來」,一邊把炒熟的豆子撒出去,保佑一年無病無災。據說撿起撒落豆子的人,要按照自己的虛歲年齡數吃豆子,這樣做便能保佑自己新年身體健康,百病不侵。

所以,在節分前,超市裡都會賣一包包炒熟的黃豆,讓人們帶回家,在節分那一天,撒在家人的房間和身上,保佑家人的平安。

日本的許多傳統文化均自中國傳入,但是,傳著傳著,便傳彎了,被塞進去不少日本自己的理解與本土文化,逐漸地演變成了一種「形式重於內容」的文化特徵。

即,日本人常說的一句話:所謂禮儀,必須要用「儀」來表現「禮」。

節分也罷,次日的立春也罷,都用同樣一種東西來表現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氣,這一東西就是「豆」。

我想,除了「豆」在日語中與「魔滅」是諧音,寓意可以驅邪滅鬼、防疫防災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日本人發現了豆對於一個人健康所產生的重要意義,那就是豆被稱為「植物蛋白質」之王,在古代日本沒有牛奶和奶製品之類的動物蛋白質時代,人體中所需蛋白質,大多來自於豆類。更為重要的是,豆類中還有穀物沒有的豐富的氨基酸,那是人體必須的成分。

這就是日本文化中,實用主義產生的作用。也正因為這一作用,日本成了 「豆食民族」,從黃豆黑豆赤豆到豆腐、豆奶、味噌、醬油,演繹出數百種豆產品和豆文化,還把「日本豆腐」相隔千年傳回了中國。

中國的春餅是一種烙制的薄餅,用麥粉做,一般要卷菜而食。古時有種說法,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會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方吃春春餅要卷芹菜或韭菜,認為吃了會使人們勤(芹)勞,生命長久(韭)。

但是中國的春餅與豆沒啥關係,除了一把黃豆芽,而日本硬是把「春餅」做成了一隻只漂亮的豆沙糰子,圍繞一把豆子做足了文章。

所以,日本人立春不求熱鬧,悄悄地尋找內涵,並把好東西發揚光大。

日本最新流行吃納豆,說納豆素是一種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好東西,因為防止或自療新冠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是提高免疫力。所以,現在日本人吃納豆的勁頭,比舉辦東京奧運會還起勁。

沒有豆,日本人還真活不下去,或者活不了那麼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