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對BBC信任度僅25%”? 牛津大學2022新聞報告出爐: 飯都吃不起, 哪有錢看新聞?

//

//

據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2022最新發布的《2022年度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指出:

新聞與公眾之間的緊密聯繫正在逐漸瓦解,人們逐漸開始迴避新聞報道!

(圖:Reuters Institute)

據報告稱,在英國將近一半的人(47%)認為他們經常主動迴避新聞,而在2017年,迴避新聞的人只有24%左右……

(圖:Reuters Institute)

(圖:Reuters Institute)

英國通訊管理局也證實,現在年輕人很多都放棄傳統媒體渠道,通過Instagram和TikTok保持資訊靈通,「自媒體」成為他們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

那麼,人們到底為什麼開始迴避新聞了?獲取新聞的平臺為什麼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轉變?

1. 越相關,越迴避

1. 越相關,越迴避

報告指出,新聞的迴避率與大事件的發生緊密相關。

在四月的調查中,由於俄烏戰爭的發生,德國與波蘭這種跟戰局有密切關係的國家的新聞迴避率發生顯著增長。而英國的資料則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

(圖:Google)

(圖:Google)

總結來說,大家對新聞的態度大概是這樣的——越是「事不關己」,越是在意;和自己密切相關的反而提不起興趣,或者說,看煩了!

然而,這樣奇怪的態度並非個例,除了歐洲之外,其它的六大洲也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

在調查中,近一半的國家對新聞的信任降低,部分國家的資料升高也非平均水平而是集中在疫情高峰期。

(圖:Reuters Institute)

(圖:Reuters Institute)

舉個例子來說,像歐洲的英國一樣,位於南美洲的巴西也存在這種選擇性迴避新聞的情況,並且,這種情況在五年內增加了一倍之多

民眾對新聞信任度最高的國家是芬蘭(69%)而調查中最低的是美國(26%),同年再次下降3%!

對於將新聞自由寫進第一憲法修正案的美國來說,這個結果大概會令一眾新聞從業者非常難過……

(圖:紐約時報)

(圖:紐約時報)

雖然沒有來自國內的準確資料,但圈哥回想了一下,自己也好像好久沒有那麼認真地看過新聞節目了,身邊的小夥伴也鮮少有還在關注正式嚴肅的新聞節目的……

這也不禁讓圈哥開始反思:

不管是俄烏衝突還是新冠疫情發展,如果不是利益相關,我們會不會主動跳過此類新聞?

以及,我們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社交媒體上獲取「二手報道」?

2. 傳統媒體凋零,社交媒體平臺成為新聞集散地

其實,從往年的數碼新聞報告來看,新聞業的前景並不像現在這麼「灰暗」。

(圖:Google)

報告中曾指出,在作為疫情元年的2020年,新聞消費和關注在六大洲均有大幅提升,其中人們仍然認為電視是關注新聞最主要的渠道。

2021年的報告中,新聞業前景還被普遍看好,人們認為新冠疫情使觀眾更信賴並依賴新聞媒體。

而到了2022年,戰爭、疫情以及其他流行病(例如猴痘)的出現卻令人驚訝地改變了這一狀況——

人們對大型科技公司影響力,以及對與日俱增的生活成本的擔憂開始加劇,這些種種都改變了人們對新聞的態度,也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

《衛報》報道稱,一項研究顯示,Instagram已成為最受青少年歡迎的新聞來源:2022年有29%的青少年使用Instagram,28%使用TikTok和YouTube。

在英國,BBC1和BBC2曾是青少年最受歡迎的新聞來源,但如今下降到第五位。

反之,TikTok則是增長最快的,人數已經從2020年的80萬增加到2022年的390萬,使用率則從2020年的1%增長到如今的7%

(圖:衛報)

(圖:衛報)

在社交媒體,像韋蘭這樣的「自媒體」不計其數,他們在傳播時事方面的能量不可估量。

許多Tiktok使用者也表示,他們從「關注的人」獲得更多的新聞熱點。

Tiktok的熱門話題會在使用者間迅速傳播,正是因為其具備傳統媒體所不具有的社交媒體屬性,擁有極強的、近乎「病毒式」的傳播力。

而相比起自媒體,多年來沒有太多變化和革新的傳統媒體,自然在影響力上敗下陣來。

(圖:tiktok截圖)
(圖:tiktok截圖)

(圖:tiktok截圖)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新聞故事也開始「原產」於這些平臺。本週早些時候,一段顯示一名學生在卡迪夫街上被一名男子騷擾的視訊被觀看了200多萬次,並被新聞機構採用。

前段時間,艾梅柏·希爾德 (Amber Heard) 和強尼·戴普 (Johnny Depp) 之間的高調誹謗案更是主導了這個視訊分享平臺,許多使用者在YouTube上觀看了訴訟程序的直播,然後選擇片段與TikTok上的粉絲分享。

(圖:Tiktok)

(圖:Tiktok)

不僅如此,一些自媒體博主也開始嘗試「新聞主播」的工作,以搬運、講解新聞獲得了大量的粉絲——

布倫斯(Gully Burrows)就是其中之一,他在TikTok的賬號有近46.4萬訂閱者,他的視訊內容多以報道曲折離奇的新聞故事為主。

他的頻道(@gullyburrows)最受歡迎的視訊之一是「菲利普(親王)死後會發生什麼」。這篇文章在愛丁堡公爵去世前三週發佈,已有1600萬瀏覽量。視訊中,布倫斯講述了菲利普親王去世後的所有事件,包括白金漢宮警告BBC、全國降半旗致哀等。

布倫斯表示,年輕人,乃至更普遍的受眾,他們只想看一些簡短的新聞,讓繁忙的日程不再單調

「人們都沒有耐心了,不想浪費時間。新聞就需要更加精煉。」

他還表示,在短時間攝入大量資訊也是這類社交媒體平臺的優勢:「坐下來看BBC新聞,半小時可能只能聽到10個故事,但在TikTok,只需花5-10分鐘。」

(圖:Tiktok)

(圖:Tiktok)

對此,16歲的伊萊桑米·奧盧瓦斯科米 (Ilesanmi Oluwasikemi) 表示認同:

「大多數青少年不喜歡在電視上看新聞。」

而在社交媒體上,只需輕劃一下,就可了解更多時事。

對一些年輕人來說,他們似乎並不關心新聞來源,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對他們來說並沒什麼區別。16歲的菲利普 (Philip) 對時事感興趣,他通過Instagram Stories看新聞,這是APP自帶的功能,發佈的訊息24小時後就會刪除。

(圖:Twipe)

(圖:Twipe)

「我唯一一次訪問新聞網站是為了深入了解我聽到或看到的新聞。我對紙質報紙不感興趣,我想我也從來沒有買過或讀過一本雜誌。」

事實上,Tiktok以短視訊作為主要傳播形式,內容是由作者對新聞原內容進行了提取、修改、主觀輸出,觀眾不需要閱讀原文,只需要接受「知識點」。

但這種便捷的方式,也在縱容觀眾的惰性,並助長他們迴避新聞的消極態度。

3. 人們為什麼逃避新聞

(1) 沉重的話題

研究員紐曼這樣解釋道:

「當新聞中充斥著嚴肅、複雜的話題結合媒體的報道方式,往往不能讓讀者感到共情或有力量,只會簡單地對他們的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這也是人們在面對這些巨大的全球複雜問題時感到乏力的原因,他們個人對此無能為力。所以對一些人來說,他們只能關掉這些新聞,因為在你的手機上總有一些更有趣的事情可以做。」

(圖:Google)

這也是導致公眾與新聞漸行漸遠的重要原因——

在記者眼中的重要議題,在公眾眼裡卻令人望而卻步,更有受訪者表示,頻繁接觸災難與死亡的新聞會讓其感到焦慮。

(2)傳統媒體失去讀者信任

(2)傳統媒體失去讀者信任

早在2015年,英國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媒體信任度國家之一,有51%的人在大部分時候都信任英國的新聞媒體

(圖:Bond)

(圖:Bond)

然而,這一資料因英國脫歐遭到重創,媒體信任度一度降至34%左右。

其中,BBC新聞受到影響巨大——

在過去五年中,資料下降50%(從75%到25%);同時,Newcomer GB新聞的信任度下降至27%後停滯,《太陽報》則僅剩12%的媒體信任度……

(圖:BBC)

很明顯,人們不再像曾經那樣對新聞媒體深信不疑了。

路透社新聞研究所所長尼爾森這樣解釋信任度下滑的樂音:

「許多人認為,媒體是受政治擺佈的;只有小部分人願意相信,多數新聞機構會將社會利益置於自己的商業利益之上。」

(圖:Reuters Institute)

(圖:Reuters Institute)

研究員紐曼則認為,「媒體被指責成居心不良的信使,反映的其實是社會、政治和文化中更廣泛的分歧。

殘酷的事實擺在面前,傳統新聞媒體想要贏回信任,難度有如登天。

(3)訂閱模式雪上加霜

由於新聞訂閱的特殊性,公眾的新聞開支往往會因為「節衣縮食」而被迫裁減。

(圖:Google)

在英國,只有9%的人會為線上新聞付費,較去年的8%有所增加,但明顯落後於市場平均水平的17%和美國的19%。

(圖:Reuters Institute)

(圖:Reuters Institute)

這些傳統新聞媒體慘到什麼程度呢,包括《金融時報》、《紐約時報》、《衛報》在內的許多老牌傳統媒體,都「拉下臉來」求讀者們訂閱、支持。

(圖:Google)

(圖:Google)

隨著俄烏衝突的開始,這一情況有了明顯改善,《每日電訊》和《泰晤士報》等傳統紙媒的數字訂閱量均達到了新高,但仍無法扭轉大市場環境的頹勢。

(圖:BBC)

(圖:BBC)

近段時間,英國的物價還在瘋狂上漲——據彭博社報道,截至2022年4月的12個月內,英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9.0%!

(圖:Eater London)

(圖:Eater London)

生活成本的陡然增加,讓民眾不得不削減開支,而新聞媒體則成了「可以被省略」的那部分——

有9%的新聞訂閱使用者表示,他們將縮減新聞訂閱開支來抵抗通貨膨脹帶來的壓力。

(圖:Reuters Institute)

(圖:Reuters Institute)

想想也是這個道理,飯都吃不起了,哪有錢看新聞呢……

4. 新聞的未來出路在哪裡

由於世界範圍內的新聞迴避性問題,人們更依賴於社交平臺,這種能接觸到廣泛資訊來源,卻對資訊渠道無從辨別的新聞獲取方式,而這往往容易造成大量讀者和觀眾被被誤導,重要的新聞議題被誤讀。

另外,在當今記者已經無法控制資訊獲取的世界,高質量資訊很多都消失在付費牆背後,新聞訂閱市場的發展停滯不前,新聞行業也急於尋求突破。

(圖:Google)

-新聞簡報 Newsletters

最近,美國的新聞簡報Newsletters市場發展迅猛,其中主要貢獻者是新聞簡報訂閱供應商Substack以及其競爭對手Revue和Bulletin。

但紐曼認為這種新聞模式無法在英國被成功「複製」——因為,兩個國家在新聞訂閱使用者市場上有著天大的區別。

簡單來說,就是國情不同、人民「口味」不同

(圖:Google)

(圖:Google)

-部落格 Podcast

對比之前提到的Newsletter,部落格Podcast則是看起來更有希望的一條出路——

其使用者增長也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僅在英國,就有25%的受訪者每月收聽部落格,這一比例較前一年增加了3%。

著名部落格平臺Spotify使用者數量已經超過了BBC Sounds,成為英國使用者使用最多的部落格平臺,在市場份額中佔到30%。

(圖:HubSpot Blog)

(圖:HubSpot Blog)

-視訊 Video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英國,視訊並不是媒體行業的領跑者!

2022年,在眾多媒體之中,很多人更傾向於選擇文字而不是視訊。

報告顯示,71%的受眾喜歡閱讀文字新聞,而只有6%的人喜歡視訊,這項結果與部分年輕人的受訪結果有著很大的出入。

(圖:Google)

看來,目前傳統媒體要做的,就是在保持年長觀眾的使用者黏性之外,大刀闊斧地創新革新,爭取到年輕讀者的心。

畢竟,未來終究還是屬於年輕一代的。

畢竟,未來終究還是屬於年輕一代的

你還會關注新聞嗎?你更喜歡從什麼渠道獲取新聞呢?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英倫圈綜編,參考自《歐洲時報》,編譯:劉濤,編輯:聰明蛋&艾昌&小梨,參考來源: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新聞網、Google等;圖片除標註外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