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日本旅行,無論是在機場、餐廳、超市還是便利店,或者是乘坐計程車,很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怎麼提供服務的是老年人?

這確實是不爭的事實,9月18日,據日本朝日電視台報道,2022年,日本65歲以上的就業人數為912萬人,比前一年增加了3萬人,刷新了1968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全部就業者中,實際上每7人中就有1人是老年人。另外,日本老年人口3623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29.1%,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狀況呢?
其實很容易理解:一是工作就會有收入,意味著可能有人需要通過工作來彌補增加或彌補收入,解決退休金不足的問題;二是連老年人都需要工作,就意味著崗位有空缺、勞動力缺乏。當然第三個維度,是很可能有的人特別是日本人,不甘心過那種無所事事的退休生活,因而選擇繼續工作。
從事實上看,日本老人出來工作的原因也恰恰就是上述三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養老金不足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
日本的養老金,主要是由「國民年金」、「厚生年金」(針對公務員的叫「共濟年金」)和「企業年金」(公務員的叫「崗位加算」)這三種構成。其中「國民年金」是最基本的養老金制度,相當於中國的「城居民社保」。在日本,凡是超過20歲的日本國民都要參加,包括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但家庭主婦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滿65歲後大概可以拿到5萬日元左右。在日本,像家庭主婦類單靠國民年金生活是不足以抵消生活開支的。

資料照片:車站內的新幹線列車的打掃員
而針對公司職員的「厚生年金」和針對公務員的「共濟年金」,可以說才是日本退休金制度中的主要構成部分。這是日本國民退休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只能維持基本生活需要。前面繳費比例是職員月薪的18%,公司繳納同等金額;後面的共濟年金是針對公務員的,也是各自承擔一半的費用;「企業年金」(崗位加算),則是那種效益較好的大企業、高級公務員才會有,真正能拿到這部分錢,那退休生活就完全沒問題了。

資料照片:日本的交通「協管員」
問題就恰恰出現在這裡,可以說,大部分人退休之後主要依靠「厚生年金」或者「共濟年金」生活的,更有一部分人只能靠「國民年金」生活,這跟實際生活的費用相比,還是有很大的缺口的。養老金不足,自然需要繼續工作才能保證生活質量。
第二個原因,就是日本的老齡化社會,造成了勞動力嚴重不足。今年8月29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了人口動態統計速報值,2023年上半年(1~6月)新生兒數量(出生數)同比下降3.6%,為37萬1052人,速報值也包括外國人等。出生數連續兩年低於40萬人,少子化趨勢在持續。如果這樣下去,2023全年出生數將繼2022年之後,再次跌破80萬人,並創新低。這種老齡化社會引發的直接後果就是社會勞動力嚴重不足,直接拖累了社會生產的步伐,不得不引進國外勞動力進行補充,並且鼓勵國民退休之後,繼續保持工作狀態。甚至,為了維持社會的運轉,日本乾脆不斷地研究如何推出延遲退休的計劃,準備將退休年齡延長至75歲。
這個現象其實在日本農村也非常明顯,由於年輕人外出,很多偏僻的地方從事農業的人,可以說65歲到85歲,都是基本的勞動力。

資料照片:日本旅遊景區的小商店店主
第三個原因,其實是個人自己的選擇,真的退休後無事所事,很多人其實並不適應;特別是日本人本來就是男人賺錢,女人在家做家庭主婦,退休了變成24小時相處,估計還是有很多人不適應。當然,繼續工作,也可以讓自己保持良好狀態,防止老年疾病發生。如果不是為生活所迫,這個原因和理由,倒是特別值得羨慕的。


另據日本共同社近日對全國地方政府負責人進行的老齡少子導致的人口減少問題問卷調查顯示,86%的負責人認為引進外國人才勢在必行。

在農林水產業和醫療護理等領域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外國人才成為地方勞動力和社會活力的中堅力量,愈發不可或缺。地方可能陷入「消亡」的危機感上升至84%,隨著人口減少趨勢愈演愈烈,地方政府運營形勢更加嚴峻。

在都道府縣的需求中,有16個道縣的負責人認為需要接納外國勞動力的比例超過90%,其中島根和高知更是達到了100%。負責人們期待外國勞動力在醫療、護理人、第一產業、製造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資料援引:東瀛新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