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政期是江戶末期文化文政時期的簡稱,具體指第十一代幕府大將軍德川家齊治下的1804年至1830年這段時間。德川家齊貌似熱衷傳宗接代,他擁有日本史上最多的總共一妻四十妾五十五子女,在大將軍帶頭追求享樂的影響下,這一時期奢靡之風盛行,好在該時期町人文化也極其繁榮,如遊藝、芝居、通俗小說等風靡世間,尤其是浮世繪、滑稽本、歌舞伎、川柳等的精煉,可以說是把町人文化推至到了全盛期,甚至就連一直高高在上的武士們都被町人文化的繁盛所吸引,放下身段湊進來與庶民共樂。同時這一時期的國學和蘭學也達到了大成階段,而這一切,就是化政期町人文化的盛極世相。

江戶幕府第十一代將軍:德川家齊
我們先來看遊藝,所謂的遊藝原本出於《論語·述而》中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泛指修習學問或技藝,悠遊於技藝之中。而化政期的遊藝包括藝能、歌謠、歌舞、茶道、花道、畫藝、琴、三味線,以及落語、狂言等等內容,尤其是其中的歌舞(主要指歌舞伎),作為江戶時代(1603~1867年)庶民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化政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其實,歌舞伎本來不是今天這種表象上正規、大氣,講究傳承正統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原本乃為江戶初期出雲國(今島根縣)一位叫做「奧國」的女性演繹出來的一種民間舞蹈,最初也就是在「遊屋」(妓院)表演給客人看,至今這位歌舞伎的創始人「奧國」是否本身就是「遊女」(妓女)出身,尚還在爭議之中。換言之,歌舞伎最初就是「遊女歌舞伎」,是遊女以異樣的風體、奔放的舞姿,兼以三味線伴奏,取悅客人的一種舞蹈。後因各藩國紛紛模仿這種遊女歌舞,被風評為導致世風低俗,於是,幕府出面,以有亂風紀為由予以取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遊女歌舞伎被取締,旋即「若眾歌舞伎」隆重登場,所謂的「若眾」就是指年輕男子,由他們扮演女性粉墨登場糊弄幕府,結果,這些「若眾」卻又因其男扮女的精緻扮相風騷演技,引起了京城狎客的另類興趣,「若眾」們從此淪為男妓者大有人在,自然,這種有傷風化的行為又被舉報,結果「若眾歌舞伎」也被幕府取締了。(編者注:後有研究者認為,實際上在「遊女歌舞伎」被取締之前的1603年,已經有關於「若眾歌舞伎」的史料記錄。)接著,學精了的歌舞伎界自此開始重視以表演技藝和劇本本位為主發展歌舞伎,於是就出現了後來的「野郎歌舞伎」。所謂的野郎歌舞伎就是指把頭髮由前而後剃成大路朝天的武士月代頭的一種歌舞伎舞蹈。自此,歌舞界精研這種青瓜皮新型歌舞伎,形成了各種新派劇,並且成功在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江戶落地紮根。

歌舞伎創始人「奧國」
化政期著名歌舞伎作者鶴屋南北創始了「生世話物」,這是一種描寫庶民生活的世話狂言形式的歌舞伎,被搬上舞臺後,其庶民特徵及精湛新穎的演技,使得歌舞伎迎來了大成期。也是在這一時期,以七世市川團十郎、五世松本幸四郎、五世巖井半四郎為代表的「名優」(名演員)紛紛出現,引領了歌舞伎的發展,同時也奠定了歌舞伎的格局,最終形成興盛的「江戶四座」(後精煉為「江戶三座」),讓化政期的庶民歌舞伎進入了鼎盛時期,並由此帶動了享樂世風遍及江戶四座所及範圍。這種歌舞伎形式一延至今。其實,當代的歌舞伎可以說就是當初「若眾歌舞伎」和「野郎歌舞伎」的綜合衍生產品,而且是演化到了成為日本文藝代表的高大上程度,早在1965年就被日本政府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並於2009年成功被國際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可謂是真正的修成正果了。順便說一句,「歌舞伎」三字是明治以後改的,在此之前,都是以「歌舞妓」記之。

奧村政信描繪的江戶歌舞伎舞臺

今天的東京歌舞伎座

七世市川團十郎的歌舞伎劇目
繪畫在化政期同樣迎來了盛世,不過雖然說的是大概念的繪畫,而實際主要指的就是浮世繪。浮世繪也是在江戶時期才出現的一種繪畫體裁,依照日語解釋,「浮世」二字有著「現代風」、「當世」及「好色」等意,而浮世繪所描繪的主要也是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物等,因此,也可以說浮世繪就是展現江戶時代風情的「風俗畫」。
浮世繪歸納起來有三種形式,即「繪本」、「一枚繪」和「手繪」。所謂「繪本」,是指木版畫的插圖畫本;「一枚繪」就是單幅的木版畫;至於「手繪」,則是指為了區別於版畫,把用筆直接描繪在繪絹和紙上的浮世畫作稱為「肉筆浮世繪」,即所謂的「手繪」。其實,在木版畫量產之前,主要是以「肉筆畫」為主的,木版畫成了氣候後,直至現代,人們提起浮世繪,通常意義上是專指彩色的木版畫,日本人稱其為「錦繪」。

葛飾北齋浮世繪作品
浮世繪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初期是指從明歷大火(1657年3月2日)至寶曆年間(1751年~1763年)的繪作,這一時期的浮世繪主要是以手繪及墨色單色木版畫印刷(稱為墨折繪)為主;中期是指從明和二年(1765年)至文化三年(1806年),錦繪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寫實美人畫也是在這時開始出現的,原畫師、雕版師和刷版師的專業分工體制亦是在此時得以確立;後期則是指從文化四年(1807年)至安政五年(1858年),在這一時期,浮世繪風格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比如,美人畫的主流轉變為情色風格,還出現了「名所繪」(指描繪名勝古蹟的浮世繪)和「役者繪」(指描繪歌舞伎演員及使用的道具的浮世繪)等讓人耳目一新的新錦繪。據說著名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創作的「武者繪」之《水滸傳》系列繪作,曾在當時的江戶掀起了一股《水滸傳》熱潮。至於末期,是指安政六年(1859年)至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這一時期,被稱為「無殘繪(也寫做無慘繪)」的血腥怪誕風格繪作開始出現,受其影響,在日本西南戰爭時期至明治初期,一種被稱為「錦繪新聞」的新體裁浮世繪逐漸流行開來,因眾多畫師參與了這種關於戰爭畫的製作,一時間形成了一股熱潮,這則是所謂的「戰爭繪」的起源了。

歌川國芳的《水滸傳》系列畫作
從浮世繪的四個發展階段可見,浮世繪的中後期與化政期重疊,其中中期的錦繪、美人繪登場,那一幅幅柳眉細目鵝蛋臉櫻唇的美人繪,讓已經耽於享樂的江戶人狂熱,喜多川歌磨、葛飾北齋、歌川豐國、歌川國貞等該時期的浮世繪大師,成為了化政期江戶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的作品在那個時期更是洛陽「版」貴,當然,今天更是一「版」難求了。
進入化政後期,寫樂的役者繪又開始走紅,所謂的「寫樂」就是用誇張的繪法突出畫面人物的表情,而這些畫中人物又多是役所(官府)的「役者」(職員),讓江戶人在真實感中感受到誇張的幽默、諷刺寫樂風格,以歌川豐國為代表的美人繪、役者繪浮世繪流派也正是因此而深受當時江戶人的喜愛。
浮世繪產生之初,只是一種供人消遣的世俗風俗畫,浮世繪畫師的地位也不高,甚至連畫家都算不上,尤其是美人畫問世後,涉於情色,浮世繪普遍被視為低俗文化的象徵,但就是這種所謂的低俗文化的象徵產物,在化政期卻成為了江戶人追捧的對象,也因此,一些有遠見的創作者透過這種瘋狂的追捧低俗的盛極之勢,看到了世風必衰之結局,在他們的筆下,化政期的繁榮之背後,開始透射出了一絲絲的哀感來……

月岡芳年的「無殘繪」代表作
從文學作品來看,化政時期通俗小說,俠義小說,以及滑稽本、川柳走紅一時。其中,描寫懲惡揚善,宣揚因果報應的以上田秋成、曲亭馬琴為代表的「讀本」小說;以為永春水、曲山人等為代表的寫實庶民色戀、風俗人情為主的「人情本」;以十返舍一九、式亭三馬為代表的用滑稽表現手法批判頹廢現實的教訓類「滑稽本」等風靡江戶肆中。此外,像漢詩、和歌、俳諧、狂歌、川柳等在化政期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呈現出一派百家爭鳴的文學盛世。
除了上述這些,江戶時代中期開始勃興起來的國學,在化政期也得到了極大的完善和發展。所謂的「國學」,也稱和學、皇朝學,或古學(古道學),包括國語學、國文學、歌道、歷史學、地理學和神學等等。其實,江戶中期以後興起並在江戶後期得到大力發展的國學,其本質就是在批判儒教和佛教的的基礎上,試圖讓世人把目光轉向受佛教和儒家影響之前的日本,以達到重新喚醒日本古已有之的自己的文化、思想、精神(古道)之目的。
據說「國學」一詞為江戶中期的僧人、歌學者契衝所創,後為歌者、國學者荷田春滿繼承,並與後來的國學者賀茂真淵、本居宣長、平田篤胤一起光大了日本國學,這四人也被後世譽為「國學四大人」。如果說原本的國學包羅萬象,不失為總括日本的好學問,那麼,後來把國學衍生為本居宣長力主的單純的「古道學」,日本的國學空間就顯得有些狹窄了。
我們試看 ,首先以賀茂真淵和本居宣長為首的古道說提倡者,他們並不是單純的要「復古神道」,而是要通過復古神道來對抗儒學的思想體系,也因此,同時期的著名的儒學家伊藤仁齋和荻生徂徠等,就成了他們批判的對象。他們認為,所謂的儒教道德、佛教道德抹殺正常的人性,主張作為人就應該讓人性自然發展。說得好聽,以現代人的思維來看也確實應該如此,但他們做的卻是把古道學的宗教色彩不斷強化,並最終利用古道學的復古神道思想將其發展成為了「尊王思想」,而這種「尊王思想」使得皇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此後的明治時代,藉助明治天皇的豐功偉績,尊王意識空前高漲,達到了頂峰狀態。眾所周知,雖然後來隨著日本快速西化皇權旁落,尊王思想逐漸變得有名無實起來,但尊王意識作為統治階層的工具,依然發揮著極大的作用,這也可以說是日本國學發展至今的最大功用之一吧。

本居宣長畫像
此外,化政期的蘭學也值得說一下。所謂的蘭學,是指江戶時代通過荷蘭傳入日本的歐洲文化、學問、技術等的總稱。最初蘭學傳入日本,實際上是在安土桃山時代末江戶時代初,荷蘭東印度會社正式在長崎開設商館,中介人是英國人三浦按針(音譯),後來這位三浦按針還成為了江戶幕府開府大將軍德川家康的外交顧問,可見,最初的幕府統治者還是很重視西洋人的。1695年(元祿8年),肥前國(今長崎縣佐賀縣一帶)出身的天文學家西川如見著《華夷通商考》,這可以說是日本第一部描述海外事情的著作,西川如見也由此被譽為蘭學的先驅。接下來在德川吉宗幕府大將軍治下,蘭學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荷蘭文譯》、《荷蘭文字略考》等關於荷蘭的入門書都是出於此時,這一時期,用荷蘭語翻譯的如德國的解剖學、醫學等書籍也開始出現。至化政期,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德國醫師、博物學者西波爾特跑到長崎郊外開了個叫做「鳴瀧塾」的私塾,居然教出了兩位江戶後期的蘭學家,一位是高野長英,另一位是小關三英。也是在這一時期,《蘭和辭書》完成推出,這又極大的填補、完善了蘭學體系。

鳴瀧塾舊址
總體來說,從嘉永年間(1848年~1854年)至幕末為止,從語學、醫學、天文學、物理學,到化學地理學,基於蘭學的各種學問不斷傳入日本,這一切,使得蘭學在化政期得到了質的發展,當然,這對後來洋學的發展,乃至後世的融通海外學問以為己用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與國學、蘭學這些嚴肅學問相比,化政期真正引人矚目的還是那些庶民層的町人文化的發展,如前說述,像諷刺政治、社會事件或日常生活的川柳之流行,滑稽本人情本的泛濫世間,歌舞伎狂言落語的流觴,風俗舞台劇的空前發展等等,在表象上無不詮釋著這是一個笙歌鼎沸四海昇平的和平盛世。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不然,化政期隨著商品流通的快速發展,江戶呈現出一派空前發展的繁榮景象,而這一切都是拜第十一代代幕府大將軍德川家齊所賜,德川家齊大將軍以正妻一位,妾室40位,子女55位的豪奢「大奧」(後宮)而聞名世間,也因此榮升為江戶幕府總共傳承十五代大將軍中妻妾子女數最多的一位,但可悲的是,這位大將軍也許是入不敷出無法養家餬口吧,居然把子女的開銷算在了國庫開銷的賬上,也就是把國庫私物化了,上行下效,導致了化政期賄賂橫行幕政腐敗,國家財政陷於「窮乏化」狀態,而恰巧此時又是町人文化極其發達時期,面對幕府大將軍家驕奢的生活,官僚、庶民也都開始追求享樂,於是,清醒者們則開始以川柳、滑稽本,擬或狂言落語等形式譏諷社會針砭時弊,當然,也正因如此,才催生了化政期町人文化的發展。

今天日本殘留的一些「小江戶」風情街
無論是從世相,還是學問,化政期都呈現出一派繁盛景象,但這種繁盛卻是異常的,所謂的盛極必衰,事實上,化政期的幕府已經開始走向末路,外憂內患下,江戶時代特有的繁盛也開始走向衰亡,謳歌太平世相的背後透露出的是深刻化的封建制的衰退景象。此時,一絲絲對社會的哀感已經悄悄地瀰漫開來……
也因此,後世談起化政期的繁盛,是要加上那一絲哀感的,繁榮輔以哀感、享樂與頹廢共生才是化政期的真世相,而這,就是所謂的化政期的「江戶情緒」。
萬景路專欄丨日景尋路

萬景路
旅日作者
著有《你不知道的日本》等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原題《化政期的江戶情緒》,除特別註明外,文中圖片均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