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勞拉申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製作-8
音訊:講述者-勞拉申、製作-賽安
封面圖:壹圖網
2022年5月,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之子、現年65歲的小馬科斯,贏得菲律賓總統大選,距父親1986年被推翻已有36年。
馬科斯因貪汙公款被譽為「菲律賓最大的竊賊」,如今兒子又當總統,讓有「東方民主之窗」之稱的菲律賓政壇更有意思了。
竊國者
小馬科斯的父親是菲律賓著名獨裁者費迪南·馬科斯,也是菲律賓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統,在位21年,以軍法統治,任人唯親、侵吞公款,個人資產由就任總統前的3萬美元,變成離任時的上百億美元,是「裙帶資本主義」的代表人物。
小馬科斯本名邦邦·馬科斯(Bongbong Marcos),除了姓氏和長得有點像父親外,實在沒啥特別的本事,卻能在政壇獲得高位,21歲就當上總統助理,26歲成為北伊羅戈斯省省長。
小馬科斯(右二)
8歲時父親當選總統
圖:Wikimedia Commons
▾

21歲的小馬科斯(左)
被父親任命為總統助理
圖:Wikimedia Commons
▾

1986年馬科斯被推翻,逃亡夏威夷,不僅揹負菲律賓司法部門的多項指控,還因未繳納美國的3.53億美元罰款成了「老賴」,但這並未削弱馬科斯家族在菲律賓的影響力,1992年小馬科斯返回菲律賓繼續從政,從省議員、省長、國會議員到總統一路高升。
費迪南·馬科斯以鉅貪聞名,綽號10%先生,菲律賓的任何投資、生意,都需抽出10%作為給馬科斯家族的回扣。
二戰後日本向菲律賓支付5億美元戰爭賠款,大部分都入了馬科斯夫婦腰包;日本給菲律賓的50億美元援助,被第一夫人伊梅爾達做手腳,收取佣金和賄賂金;世界銀行給菲律賓的10億美元貸款,被馬科斯夫婦轉到私人賬戶。
馬科斯夫婦
過著皇室一般的生活
圖:The Kingmaker
▾


美國政府1986年曾統計馬科斯家族資產,光清單就寫了2300多頁。
據說在菲律賓有土地5000畝、農場23處、公司232家、現金10億美元;在美國有地產;在瑞士有10億美元存款;在澳洲、巴西、印尼、巴哈馬等也有財產。36年過去了,資產還在升值,馬科斯家族究竟有多少財富,是個永遠的謎。
貪汙腐敗成這樣還能高票當總統,實在清奇,但看看菲律賓政壇就知道,這只是常態罷了。
圖:The Kingmaker
▾

政敵反覆攻擊:你們偷的錢去哪了?
小馬科斯閃爍其詞:
「我不擁有我本來就沒有的東西。」
圖:CNN
▾


繼承者們
菲律賓總統選舉彷彿在做乏味的數學組合數公式C(n,m),基數n不變,永遠是數得過來的幾大家族;再從這些家族中取出若干m,通常是總統與副總統搭配,只需數學公式就可推導結果,幾無懸念。
菲律賓獨立後的15位總統中至少13位沾親帶故,看看歷屆總統人選就知道了:
母子(阿基諾夫人與阿基諾三世)、父女(馬卡帕加爾與阿羅約)、姨表兄(馬科斯與拉莫斯)、父子(馬科斯與小馬科斯)。
就連副總統也是父女關係,小馬科斯的搭檔、當選副總統的薩拉是現任總統杜特爾特長女。
人們甚至懶得記這些總統真名,還是直呼家族姓氏來得容易,加上幾代即可,比如阿基諾三世、小馬科斯。
現任總統杜特爾特
其長女(右)當選副總統,6月底正式上任
圖:Wikimedia Commons
▾

可見裙帶關係、任人唯親並非馬科斯家族獨有,而是菲律賓政壇的普遍現象。政治王朝、政治豪族是菲律賓的顯著特點。
人類學家本尼迪克·安德森認為,菲律賓是酋長民主(Cacique Democracy),民主在這些部落酋長間流轉。
菲律賓政壇約有9大政治豪族,有的從西班牙殖民時期就已是政治門閥,延續上百年,比如祖籍中國福建的許寰戈家族,以及馬卡帕加爾、羅哈斯等;
有的在美屬殖民地時期就在地方省份長期盤踞,比如以北伊羅戈斯省為大本營的馬科斯家族;也有地方門閥,如在南部棉蘭老地區有勢力的杜特爾特家族;還有新晉豪族,在當過總統或副總統後,都組建起自己的政治王朝,像埃斯特拉達、比奈等。
菲律賓政治豪族一覽
滑動查看家族內關係
▾


權力空前集中在豪族內部,他們相互拆臺也相互力挺,說到底還是同一利益集團,即使是總統大選,也是集團間的較量,與「民主」並無關係,主要是兩大集團內鬥:阿基諾家族和馬科斯家族。
雙方決鬥以1986年為最,馬科斯被阿基諾家族領導的人民力量推翻,阿基諾夫人上臺執政6年,繼任的拉莫斯也是其盟友,2010年家族成員阿基諾三世也當上總統。
左起 分別為
成為當年馬科斯總統強勁對手的阿基諾
還有其後來均擔任過菲律賓總統的妻、兒
▾

但馬科斯家族並未消逝,2016年杜特爾特上臺就是馬科斯家族反撲,他們是杜特爾特的金主,今年杜特爾特長女薩拉當選副總統,意味著兩股勢力繼續合作。
在杜特爾特支持下,2016年馬科斯被追認為「人民英雄」
其遺體在民眾的強烈反對下
仍下葬英雄公墓
圖:Marcos Presidential Center
▾


菲律賓豪族封閉性極強,哪怕血海深仇,也曾差點聯姻,演繹了情敵相殺、遺孀復仇的狗血劇。
馬科斯與民主鬥士阿基諾,不僅是政治勁敵,還曾是情敵,伊梅爾達曾與阿基諾有過戀情。1983年伊梅爾達在機場暗殺舊情人阿基諾,點燃兩大世家的炸彈,阿基諾遺孀柯拉松為丈夫復仇,於1986年推翻馬科斯,自己當總統,兒子也於2010年當總統。
伊梅爾達在紀錄片中否認參與暗殺
圖:The Kingmaker
▾

但沒有人相信她與此事無關
圖:The Kingmaker
▾

眾叛親離的馬科斯,留下了菲律賓政治史上的又一遺孀伊梅爾達,與柯拉松一樣,她也為丈夫復仇,她親自參選總統,又用36年時間輔佐兒子重返總統宮。
圖:The Kingmaker
▾

演員治國
豪族壟斷的菲律賓政壇,普通素人沒機會了嗎?不是,還有個辦法:當演員。
「演員從政」、「演員治國」現象,除了烏克蘭,大概就是菲律賓了。看看菲律賓國會議員的構成就知道演員比例有多大。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際,菲律賓迎來一位新總統,他不用真名,只用電影角色名字「約瑟夫·埃斯特拉達」就獲得選票。這位從影30年、演過100多部電影的男星憑演技逆襲,開啟「演員治國」。他的親屬都是演藝界明星,同時擔任國會議員,成為新晉政治豪族。
埃斯特拉達家族
可謂菲律賓的「卡戴珊家族」
全家表演人格,把持國會
▾

里維拉家族如出一轍。
拉蒙·里維拉是演員,經常飾演「超人」,選民相信他在現實中也是超人救世主,他很快就當選國會議員。如今他的兒子們也是演員和議員,在電影中演戲,又在國會滔滔不絕,分不清何處是真實、何處是表演。
眼看當演員能在政壇分一杯羹,一些古老的政治世家也蠢蠢欲動,老牌政治豪族羅哈斯家族的70、80後們就作起了演員。
伊梅爾達也苦心經營「演藝明星」形象
她是選美冠軍出身
左一為 2019年 伊梅爾達的紀錄片
《國王制造者》(The Kingmaker)
後兩張為劇照
▾

就連第一政治世家阿基諾也投身演藝圈。阿基諾夫人的女兒、阿基諾三世的妹妹克麗絲·阿基諾(Kris Aquino)是菲律賓著名演員和主持人,被譽為「全媒體女王」。
電影《摘金奇緣》裡楊太太的宿敵伊丹公主(Princess Itan)的扮演者就是克麗絲·阿基諾,這個角色可以說是為她量身打造的真人版「豪門白富美」。
菲律賓是東南亞人口規模第2大國家,人口1.08億且十分年輕,據全球網路索引調查,菲律賓人上網時間全球最長,平均每天花3小時50分在社交媒體上,誰能當好網紅,誰就能籠絡選民,當演員是從政的法寶。
圖一、二分別為
《摘金奇緣》中的克麗絲·阿基諾
與其身著金黃色戲服的藝術畫作
圖三為阿基諾兄妹合影
圖:Crazy Rich Asians
▾

黃色是阿基諾的「家族色」
競選、就職都用黃色
當年阿基諾三世的母親就任時也身著黃色上衣
▾

粉紅與紅的對決?
每位候選人都有自己的代表色
▾

今年選舉代表色一覽
▾

魔幻成真
菲律賓政治十分魔幻,不可思議的荒誕,卻偏偏行得通。
伊梅爾達喜歡炫富,還有很多粉絲追捧。在中國,炫富會掀起網路討伐,更別提公職人員了,但菲律賓人卻對昔日的公職人員炫富,十分崇拜。
伊梅爾達把她和丈夫打造成「白馬王子與公主的童話」,有錢、有名、有貌、有地位,哪怕是搶劫而來。在這個1/3農村人口、1/5城市人口仍處貧困線以下的國家,伊梅爾達遙不可及的「成功美滿人生」,卻是赤貧民眾嚮往和追捧的。
伊梅爾達在紀錄片中公然炫耀價值連城
的世界名畫,完全不怕被詬病貪汙公款
圖:The Kingmaker
▾


伊梅爾達還喜歡炫耀她與各國政要交好的過往,展示她與薩達姆、卡扎菲的合影,她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美就是最高的愛。
伊梅爾達給人重返「黃金時代」的幻覺,馬科斯在位的20世紀50-70年代,菲律賓曾是與日本、新加坡齊名的亞洲最富國家之一。
圖:The Kingmaker
▾

貧民窟居民覺得伊梅爾達「人好」
圖:The Kingmaker
▾

20世紀60年代,能去菲律賓出差是香港人事業成功的標誌
圖:《花樣年華》
▾

馬科斯執政時的菲律賓,在冷戰背景下的國際舞臺上有一席之地,他還促成中菲建交,在當時頗有國際話語權。
今天的菲律賓埋沒在菲傭、毒品、廉價勞動力與性工作者等汙名化標籤中,人們很難相信這個「雞肋」般的國家曾經輝煌過。
馬科斯的追隨者對其統治感恩戴德
圖 CNA
▾

小馬科斯支持者認為
我們要開闊心胸去原諒,因為上帝都在原諒
圖 CNA
▾

2021年菲律賓貧困率23.7%,全國大量人口背井離鄉,到國外打工謀生。窮人對馬科斯家族的崇拜背後,是深層的心理自卑,馬科斯的暴富與風頭,讓菲律賓人產生「原來我們也能這麼牛」的幻覺。
對炫富崇拜而不質疑;對貪汙犯的施捨感恩戴德,卻不思考是誰造成了貧困與乞討;用「上帝之愛」原諒犯罪;選網紅當總統。
菲律賓與烏克蘭都曾是富裕國度,今天卻民不聊生,菲律賓政治豪族也和烏克蘭寡頭一樣,用國家權力填充自己的錢包。
國家何以至此,有果必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