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1月,日本一家店鋪外,圍了一群交警。
他們的到來,倒不是因為店鋪犯了什麼事,而是因為這家店鋪每天從早上六點到晚上九點,都被熱情的人群圍堵地水洩不通,交通多次因此癱瘓。
小小的店鋪,竟驚動了交警?
是的,這是因為在日本,淺草飴細工アメシン(Ameshin)店鋪,每天都有一個人在透明的櫥窗裡,表演糖雕藝術。

只見一個無色的糖團在匠人手裡不斷翻轉、裁形、上色。
最後就像變魔術一樣,糖團成為一件晶瑩剔透的工藝品。
晶瑩剔透,惟妙惟肖,引得小孩嘴饞地大哭起來。


這門手藝,就是被稱作飴細工的捏糖手藝。

手塚新理作品
店主手塚新理,就是淺草飴細工アメシン店鋪的主理人。
他從小就對手作著迷,一旦開始做手工,就必須餓到不行才會停下。



但一開始,手塚新理做的不是飴細工,而是煙火設計師。

「10歲的時候我就想一輩子靠著手作來生活,就像那些被時光遺忘的老匠人一樣,幾十年苦心鑽研,默默無聞,卻可以一朝用一雙手驚豔世人。
我所向往的正是這樣的生活。」
因為環境所限制,他還不知道飴細工的存在,村子裡多盛行做煙火,他便從眾成為了一名煙火設計師。

在從事煙火行業一年後,手塚新理產生了動搖。
「比起耗費精力和耐心的手工製作來說,市場上需要的是更加廉價、大量的工廠煙火。」
煙火絢爛,卻容不下懷著一顆純粹之心的手作人的存在。
手塚新理果斷決定辭職。

父親知道手塚新理辭職後,勸說兒子去從事飴細工,手塚新理不解:
什麼是飴細工?

飴細工,有些拗口,飴細工就是糖工。
從事糖工的人,一般稱之為:糖人。

糖工發源於宋朝。
平安時代經僧侶傳入日本,因蔗糖資源有限,這項工藝最初只供皇室專享,底層百姓,很難接觸糖工。
江戶時代後,糖工在日本普及,成為各大節日的常客,但因為造型單一、土氣,糖工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現在已少被人重視和提及。

不過,經過父親的點撥,手塚新理有了新的想法:
這種有著甜蜜味道的東西,如果外形上能做的豐富多彩,那就大大擴寬了糖的生命邊界。

身隨心動。
年輕的手塚新理從此對飴細工念念不忘,但真正決定他走上這條道路的,則是另外一件事情。

「我想學習飴細工,但遍地找不到老匠人,老匠人近乎消失,而年輕人漠不關心。」
擺在眼前的現實是:沒人在乎飴細工手藝的消失。
可越是如此,手塚新理的手作之心,越是熱烈地燃燒。

18歲,手塚新理高中畢業,他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吃驚的決定:
放棄高等學府的錄取名額,決心成為一名飴細工匠人。
身邊很多親朋好友都覺得無法理解,覺得他年紀輕輕就自毀前途,學校老師甚至預言,他將成為日本社會的敗類和負擔。
但父親很支持他:
「大學是為了讓人們更清楚自己的心想要什麼,但如果你現在已經清楚,上不上大學,對你來說都可以。」
父親的一番話,令他放寬了心,於是他便一頭扎進了對飴細工的鑽研之中。

手塚新理不是天才,他是地才。
因為飴細工的沒落,他找不到前輩和資料,甚至跑去了日本幾大圖書館,發現連相關文獻資料都寥寥無幾。

無奈之下,他決定自學。
最初的自學生涯很窘迫:
他跑到週末的親子工坊,去學習捏糖的手藝。來這裡的人,都是10歲左右的小孩,唯獨他一個大人,他常常感覺害羞,但好在教授小孩捏糖的姐姐溫柔可人,對待他們非常耐心。

學習了基本的製糖手藝之後,他開始找老師學習雕塑。
他為了系統性地學習雕塑,找到了一個大學的老教授,拜他為師後,他成功混進了大學雕塑課程,畢業時做了不少優秀雕塑,令同學們交口稱讚。

糖藝與雕塑的結合,便是飴細工。
飴細工的製作工具很簡單,只需要一把剪刀和滾燙的糖塊。

糖塊冷卻到90度的高溫,徒手捏下來一塊,迅速揉搓成型。

不過這裡要注意的是,處於半融化狀態的糖飴,仍有90°C的高溫,稍有不慎就會將手指燙傷。

糖飴冷卻凝固的時間很短,不到5分鐘,因此必須儘快塑形。
而塑形過程沒有草稿,不能猶豫,必須爭分奪秒,一旦稍有懈怠就會前功盡棄。

塑形後用剪刀或者其他工具,做出具體的形狀。
因為沒有時間設計和修改,必須提前在心中演練過上百次,下手才能迅疾。

然後等糖完全凝固後,拿起畫筆,用純天然的顏色上色,少量多次塗抹,落筆即成色。

就這樣,一條活靈活現的金魚就做好了。
魚眼睛又大又圓,炯炯有神;魚身晶瑩剔透,鱗片波光閃閃;魚尾細膩而生動,彷彿一放到水中,就會遊動起來……

逼真的外形、手作的溫度、匠心的凝聚,讓手塚新理痴迷其中。
為了更好地做這件事,他把被褥搬到了工作室裡,一醒來就開始做糖,直到夜幕籠罩大地,也不捨得放下。

受到達文西畫雞蛋的啟發,他決定在學習飴細工的第一年裡,什麼都不做,每天只做一條魚。
365天之後,他做了365條魚。
這些魚大小不一、形狀、顏色各異,但每一個,都逼真地驚人!



一年之約到後,他才開始嘗試更豐富的造型。
青蛙、章魚、魷魚、柴犬、貓咪、兔子……等等,凡是叫的上名字的動物,他都做了一遍。




這些動物都活靈活現,真的讓人不忍下嘴。




10後,手塚新理憑藉卓越的金魚糖工,成為日本最年輕、也是最後的飴細工匠人之一。
幾乎無人可超越。


日本媒體稱他為「糖果藝術家」。
作品在國外大受歡迎,甚至被人推薦給聯合國。

而他開於東京淺草區的小店,每天門庭若市。
從早上六點開始,就有人在外面排隊,不惜排隊三、四個小時,只為見一眼手塚新理作品的真容。

有些人即便不能吃糖,也要求購他的作品放在家裡欣賞。
而他親手製作作品的工作室,更是成為了日本民眾必打卡的觀光點。

為了滿足群眾的需求,他把工作間做成全透明式。
只為讓人們更近距離觀賞清楚每一個過程和細節。


十年前,他備受冷落,無人理解,十年後,人人都被他的糖雕作品所驚豔。
「這做的不是糖,是藝術品。」

他還和航空公司合作,推出了糖雕版本的飛機模型。
糖藝,一項千年的古老技藝,真的在他的手裡,被拉長了生命的寬度和長度。

日本匠人手塚新理,把糖雕做的如此出眾。或許,在傳承技藝這條路上,我們缺少的不是匠人,而是像手塚新理一樣真正熱愛傳統的靈魂。


時代大步向前,我們一直在與過去告別。

但就怕有一天,我們自己都忘記從何而來。
留住技藝,敬重匠人,關注傳統,熱愛工藝,應該成為我們如今社會的常態。
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傳統的手工藝,在新時代裡不再孤獨,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