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勞拉申
圖文:審稿-嘟嘟、排版-斯凱勒
音頻:講述者-勞拉申、製作-大綠
封面圖:©David Bokuchava / Shutterstock
疫情期間,不少教會在面對病毒時做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行為,這也讓宗教議題又一次被廣為討論。事實上,除了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人們熟知的宗教以外,也有不少小眾宗教存在於世界不同的角落,它們成立時間不長,被稱為「新興宗教」乃至「異端」,其體系和儀式在多數人眼裡甚至是「怪誕」的。
高臺教:全球神仙大聚會
在越南,除了民間信仰外,佛教與天主教之後的第三大宗教是土生土長的高臺教(Cao Dai),又稱大道三期普度。1926年出現于越南東南部西寧省,標誌是代表公正的左眼,據官方統計有440萬信徒。
代表公正的左眼,圖:Wikipedia
▾

高臺教教堂裡的左眼,圖:Youtube
▾

圖:David Bokuchava / Shutterstock
▾

圖:Claudiovidri / Shutterstock
▾

高臺教倡導「萬教大同」,將佛道儒、基督教、伊斯蘭教全部雜糅,包括「三教五道」,即佛教、聖教、仙教和儒道、伊道、聖道、仙道、佛道。各路神仙都是供奉對象,例如:釋迦摩尼、老子、孔子、觀世音、耶穌、默罕默德,還有李白、關公、牛頓,莎士比亞、丘吉爾等。
教堂上繪製了各路神仙的牌匾。
圖:David Bokuchava / Shutterstock
▾

教堂的彩塑,分別是哪位神仙請各位自己辨認。
圖:Wikipedia
▾

高臺教供奉的神仙:維克多·雨果、孫中山和越南詩人阮秉謙跨時空齊聚。圖:Wikipedia
▾

但各路神仙裡最高的是高臺神,高臺教認為世界曾經無名無形,後來突然大爆炸,高臺神出生,名稱取自《道德經》的「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解釋為上禱高臺。
除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各路神明,高臺教的另一特色是炸裂式審美,畫風五顏六色、七彩斑斕。經典教堂西寧聖座雜糅哥特式尖頂、清真寺宣禮塔和東亞傳統飛簷翹角。
五光十色的西寧聖座。
圖:hoithanhphucquyen.org
▾

魔幻建築
▾

圖:Robert Bociaga Olk Bon / Shutterstock
▾

除魔幻的教堂建築外,教徒的衣著也特點鮮明。高臺教依照天主教制度,分神父、主教、大主教、紅衣主教。教徒依據不同身份穿著紅、白、藍、黃等各色服裝。
高臺教堂內部,色澤豔麗。
圖1:Indochina studio / Shutterstock
圖2:Denis Rozan / Shutterstock
圖3:Wikipedia
▾



教堂外騎車經過的教徒。
圖:Indochina studio / Shutterstock
▾

身著各色服裝的教徒。
圖:Stefano Barzellotti / Shutterstock
▾


高臺教誕生於法國殖民地時期的越南,1925年聖誕節當天,法屬交趾支那殖民地政府的兩位公務員吳文昭和黎文忠自稱得到至高無上的高臺神啟示,創立高臺教,次年獲得殖民地當局批准。
左為創始人之一黎文忠,右為高臺教教主範公稷(Phạm Công Tắc)。圖:luatkhoa.org
▾

隨後高臺教就參與了反對法國殖民統治和反對南越吳廷琰政權的運動,成為越南反殖民戰爭和內戰的一支力量,但高臺教並非當時唯一參與越南政治運動的本土宗教,還有另一個活躍的力量:和好教。
和好教:年輕的「活佛」
如果高臺教是多神、熱鬧的,那麼越南另一本土新興宗教和好教是單一、樸素的。和好教也叫和好佛教(Phật giáo Hòa Hảo),與高臺教幾乎同時期誕生,1939年創立於越南西南部安江省,創始人黃富楚是當地和好村人,故取名和好教,彼時年僅20歲。
教主是位眉清目秀的青年。圖:Wikipedia
▾


和好教自稱佛教,又充滿儒家倫理,信徒150萬,滿足了當時越南西南農村地區農民和窮人的心理需求。教主黃富楚本是體弱多病的青年,但通過自創教義吸引信徒,自稱活佛。
他又是個激進熱血青年,不僅組織軍隊反抗法國殖民政府統治,還與當時的越南獨立同盟會開戰,1947年被越盟下圈套殺害。從此,教主的頭像就成為信徒供奉的對象,和好教一大特點就是教主的照片被放在醒目位置祭拜。
死後的教主被奉為神。圖:Youtube
▾

和好教儀式:擺教主照片,上香。圖:Wikipedia
▾

與高臺教華麗的建築不同,和好教不設教堂,也沒有佛像,用紅布代替神像並張貼教主照片,即可朝拜。與高臺教信徒色彩鮮豔的服裝不同,和好信徒一律穿黑色。
和好教信徒,一身傳統黑色長衫。圖:Youtube
▾

和好教的教主崇拜,也類似對農民英雄的崇拜,有人將黃富楚比喻成洪秀全式人物,宗教活動有祭祀前人的味道。
海外越南人社區的和好教儀式。
圖:Tredeponline.com
▾

圖:Hoahao.org
▾

巴哈伊教:世界大同與前衛建築
除了分佈在特定國家、區域和族群中的新興宗教外,有的信仰已遍佈全球,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新興宗教是巴哈伊教。
巴哈伊教標誌:九角星和象徵人類與神關聯的符號。
圖:joepaczk.com
▾

巴哈伊教信仰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體,1863年由巴哈歐拉創立於伊朗,有信徒500-700萬,以《亞格達斯經》為經典,在伊朗、印度和以色列最集中。
它強調人類本為一家,反對種族、民族、階級等阻礙人類團結的因素,強調人類一體,消滅一切偏見,並超越民族與國家隔閡,建立世界和平新秩序,頗有聯合國式的世界大同理想,事實上巴哈伊教在紐約和日內瓦的聯合國機構設有辦公室,並在聯合國地區特使和機構中有代表。
巴哈伊教在以色列海法設立了世界正義院。
圖:Wikipedia
▾

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教堂,只在世界各大洲各設一個靈曦堂,每座靈曦堂都有九面,每面有大門,象徵可以從各方向加入巴哈伊教,這就形成巴哈伊教獨有的一種前衛創新的建築審美,靈曦堂設計被屢屢載入當代建築經典。
靈曦堂的風格,可以是結構精美的古典式,如美國伊利諾伊州的靈曦堂。圖:Atlas Obscura
▾

或蓮花綻放,如印度新德里靈曦堂。
圖1: VetraKori / Shutterstock
圖2:saiko3p / Shutterstock
▾


或含苞待放,如智利聖地亞哥靈曦堂。
圖1:Wikipedia
圖2:Natalia Ramirez Roman / Shutterstock
圖3:luiscotte / Shutterstock
▾



或宛若一粒種子,如德國法蘭克福靈曦堂。
圖:Wikipedia
▾

或宛若外星飛船,充滿未來主義科幻感,如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靈曦堂。圖:ArchDaily
▾

巴哈伊教興起得益於全球化運動,全球人口流動與移民潮產生的跨文化生存環境,特別是全球化經濟下,跨國資本、全球資產配置導致的國籍、民族概念的模糊。巴哈伊教1935年由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引入中國,將之翻譯為大同教,中國當代著名教徒就有企業家潘石屹與張欣、歌手方大同等。
摩門教:美式大家族
摩門教(Mormonism)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新興宗教,但爭議很大,被視為「新興宗教」,也被視為「異端」甚至「邪教」。
全稱基督耶穌後期聖徒教會,1830年由約瑟·斯密創立,以《摩門經》為經典,倡導一夫多妻制,因受美國主流基督教新教排擠,創始人被殺害,新首領楊百翰帶領教徒一路向西長途跋涉來到美國中部猶他州鹽湖城,1847年在此安定,鹽湖城是摩門教大本營。
摩門教堂以衝上雲霄的哥特式尖頂建築為特點,圖為鹽湖城的摩門教堂。圖:mormonhistoricsites.org
▾

摩門教的神學與形態都以家族為核心,特點是家族龐大、子女諸多。非常強調家族和家譜,無論男女老幼都對自己的根源、身份與歸屬有深刻認知,最高教義都與家庭有關,生育和發展大家族是信仰。摩門教也是美國保守派和共和黨支持者,教徒活躍在美國政壇。
2012年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來自猶他州摩門教世家,族上追隨摩門教創始人約瑟·斯密傳教。羅姆尼的摩門教徒身份引起極大爭議,成為被反對者攻擊的把柄。圖:Wikipedia
▾

羅姆尼與他的摩門教大家族,他有5個兒子,18個孫子女。圖:the Atlantic
▾

美國前駐華、駐俄大使洪博培是摩門教徒,曾任猶他州州長,是羅姆尼的支持者。
▾

洪博培與他的摩門教大家庭,他有7個子女。圖:Vogue
▾

儘管一夫多妻制已被法律廢止,但在猶他州的摩門教徒群體中仍然存在,引起極大爭議。
一位摩門教徒與其兩位妻子和子女的家庭照。
▾

而摩門教「基本教義派」是目前美國奉行多配偶制的最大團體,也是典型的邪教組織。頭目沃倫·傑弗斯用邪教蠱惑教徒,是戀童癖和性犯罪者,被判終生監禁。
耆那教:千柱、裸體、絕食
耆那教並非年輕的新興宗教,是一個非常古老且影響深遠的信仰,興起於公元前6世紀,比佛教更早。雖歷史悠久,卻沒能如世界三大宗教般廣泛流傳,外界對其瞭解者不多,反而變成了小眾信仰,淡出了視線。但耆那教是人類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在有宗教萬花筒之稱的印度發展出獨特的建築和藝術瑰寶。
耆那教建築特點:精美繁複的雕刻。
圖:Uwe Bergwitz / Shutterstock
▾

耆那廟也叫千柱之廟。
圖1:Dmitry Rukhlenko / Shutterstock
圖2:Ruslan Kalnitsky / Shutterstock
▾


耆那教創始者筏馱摩那,也稱大雄,提出七諦、五戒,教義與佛教有許多相通之處,相信輪迴往生、自我修行。耆那教一大特點是崇拜二十四祖以及「解脫者」和「勝者」,例如巴霍巴利、大雄等,出現了許多佛像雕塑。
被稱為印度七大奇蹟之一的南印度耆那教裸體大佛巴霍巴利雕像,每隔12年,耆那信徒會從17米高的神像頭上澆下牛奶與香料用以參拜。
圖1:PRIYA DARSHAN / Shutterstock
圖2:Wikipedia
圖3:Shivram / Shutterstock
▾



與佛教的佛塑不同的是,耆那教大佛裸體站立,並有男性性徵。圖:TrekEarth / Shutterstock
圖二為信徒從小神像頭上澆下牛奶以參拜。
圖:Sumanth124 / Shutterstock
▾


裸體大佛巴霍巴利雕像腳下參拜的信徒。
圖:Dr. Nagaraja Sharma / Shutterstock
▾


除裸體站佛外,耆那教還有坐立佛像,與佛教中普遍身著袈裟的佛塑不同的是,耆那教佛像是裸體的。圖為耆那教中的「大雄」。圖:Don Mammoser / Shutterstock
▾

耆那教神明Simandhara
▾

耆那教徒分天衣派和白衣派。
天衣派男性不穿衣服,稱「裸形外道」,圖為天衣派高僧。圖:Wikipedia
▾

白衣派穿白衣祈禱。圖:Commisceo.com
▾

耆那教還有絕食求道的傳統,以求擺脫肉體、切斷宿業、達到解脫。
一位耆那教信徒的背影,攝於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素食城鎮——帕利塔納。圖:Mazur Travel / Shutterstock
▾

世界各個角落,都有自身的多樣性與不同生活方式,大千世界的豐富多樣,留給我們自己去品嚐探索。
END
來源公眾號:環行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