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將中國產牛蒡偽造國產暢銷10年,年收近6000萬,社長坦言不這樣做就虧本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東京新青年,ID:tokyomen

臨近歲末,福岡縣當地人很喜歡在這個時候煮上一鍋熱氣騰騰的がめ煮(筑前煮)辭舊迎新,牛蒡有「家業穩固、家族安泰」之寓意,是がめ煮最重要的食材。

日本牛蒡根,當屬青森縣產為佳品。而作為福岡最大的蔬果批發市場——北九州市蔬果批發市場,此時都會忙於銷售新鮮帶土的青森縣牛蒡根

然而今年情況突變,昔日暢銷的牛蒡如今無人問津。在北九州蔬果批發市場,大量裝有牛蒡根的箱子堆積如山,箱子上面還貼上了「退貨」的標籤。

這一切都是因為這些牛蒡根被爆出都是

這一切都是因為這些牛蒡根被爆出都是從中國進口、然後偽造成青森產地。偽造產地的是鹿兒島一家名為「毛利商店」的蔬果銷售加工公司,而這種偽造行為已經持續了12年以上。

據「毛利商店」社長透露,中國牛蒡根進貨價為每10公斤1200日元左右。如果以「中國產」對外銷售的話,每袋只能賣到1500日元左右。但是偽造成「國產」,每袋就能賣到2700日元左右。簡單估算,這樣能獲得5倍高的收益。

之所以盯上牛蒡根,是因為相比其他葉類蔬菜,牛蒡根能保鮮一段時間,不容易腐爛。

不過從中國進口的牛蒡根是不能帶土的。如果帶土的話,在日本過關檢疫時會被卡住,需要等待清洗後才能過關。因此,需要在打包裝前臨時給牛蒡根撒上日本的土,日本人看見土覺得新鮮才會購買。

本來是1200日元左右進貨的發票,偽造了產地後再偽造出2200日元進貨的發票,然後售賣給福岡縣、愛媛縣、廣島縣等地,這些牛蒡根每年銷量約佔福岡北九州批發市場的20%份額。

該社長坦言,自己從2010年成為該公司法人以來就開始偽造產地,之前還以個人名義做了4年左右,因此偽造產地的行為一共持續了大約有16年左右,最多的時候會有近1億日元年銷售額。

年銷售額

面對日媒的質問,該社長甚至對著鏡頭大吐苦水,聲稱自己是迫不得已才會欺騙日本消費者:

「之前售賣國產,利潤很低,經常會出現赤字,有時候連工資都發不出。自從用了中國產之後,銷售額就提高了,公司才能存活。今年光是牛蒡根的銷售額,就有5000到6000萬日元。」

他之前看到別的偽造產地報道,都會非常緊張擔心。沒想到,如今就輪到自己。

12月20日農林水產省進行了突擊檢查,發現該公司並沒有「國產牛蒡根」的產地證明。在此前,該社長已經絞盡腦汁想要從國產牛蒡根生產者那邊拿到產地證明,沒想到突擊就來了。

事蹟敗露後,該社長表示

事蹟敗露後,該社長表示「現在就是很後悔」。他承諾會對相關的蔬果批發公司進行相應的補償。同時立刻發揮了日本人的傳統藝能躬匠精神、鞠躬致歉。

眾多批發商以及消費者並不接受這樣的道歉,他們怒氣衝衝地嚷嚷要退貨。

而長年以來被矇在鼓裡的北九州蔬果批發市場的負責人氣憤不已:

「既驚訝又憤怒!只要想到那些相信是國產的才購買的消費者,我就無法原諒這樣的行為,我希望能夠快一點回收這些偽造產地的牛蒡根!」

日本人也感到十分震驚,擔心其他正經售賣國產農產品的人以後會被懷疑。

「連牛蒡都是偽裝的?十分震驚!」

「如果其他農民被懷疑的話,那真是可憐。」

事實上,近年來日本類似偽造產地的事情頻頻上演。就在牛蒡根事件被爆的同時,花蛤又又又被爆出偽造產地。

今年九州一家名為「熊水」水產公司,從2020年4月到2021年12月之間,將中國產、韓國產的花蛤,共計7200多噸偽造成熊本產,據悉這都是應銷售商要求而偽造。

無獨有偶,廣島市一家名為「東亞交易」的水產批發公司將1355噸從中國和韓國進口的鮮蛤偽造成熊本產,同樣是聲稱應銷售商要求而偽造的。

據知情人士透露,鮮蛤是偽造產地的「重災區」,熊本鮮蛤偽造產地已經是日本漁業的潛規則,至少已經持續了20年以上。

作為日本花蛤最大產地熊本縣,會從中國和韓國進口花蛤,一般將這些外國花蛤放到熊本短期飼養,再偽造成熊本產。少部分人會直接把外國鮮蛤撒在日本的海里再馬上捕撈起來,當作是剛剛撈上來。 (陽澄湖大閘蟹的套路日本人也學會了)

只要略微計算一下,其實也能窺見熊本花蛤偽造產地的貓膩。

去年最後一季度在日本全國超市銷售的鮮蛤有80%都是熊本產,共計2485噸,但實際上2020年熊本鮮蛤捕獲量僅為21噸、2021年全年也僅為35噸。為了遏制類似現象,日本出臺了嚴格規定,國產的鮮蛤必須要在日本境內生長1年半以上,同時必須留有相關證明檔案。

然而這並沒有阻止熊本鮮蛤偽造產地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該事件引發日本民眾強烈不滿。即便後來這些從中國進口的鮮蛤再也沒有偽造產地,標記好「中國產」,安心安全,但再也不能像往日那樣暢銷,反而很難賣得出去。

除了牛蒡根、鮮蛤,近年來鰻魚、和牛、洋蔥都被爆出了是中國進口被偽造成日本國產……

一向以國產食品為榮的日本網友再也不能淡定,紛紛開啟了吐槽模式。

有人指責,是因為有關部門監管不力的責任。

「為什麼偽造產地的問題永遠不會消失呢?即使被發現了,處罰也很寬鬆吧?因為這些食物是要入口的,所以必須得要讓這些人再也不敢做類似的事情。對於負責的農林水產省,從管理不足層面上說,發生了這些問題,可以讓他們削減10%年薪嗎?」

有人認為,以往誠實的日本人已經變了

有人認為,以往誠實的日本人已經變了。

「日本的生產者如果繼續做這樣的事情,所有東西只會變成外國的、日本人只能聽外國的話。日本人的衣食住行都在用日本產的東西,才能成為生產者的收入來源,消費者才會放心。因為有很多消費者即便價格高也想買日本產的東西,所以希望不要再來欺騙消費者了。以前誠實的日本人很多,而如今都變了,導致偽造產地的事情多發。希望類似食品的流通工作能夠建立多人監督的框架,杜絕類似的情況。」

有人一針見血指出,日本人一直都在假裝道德高尚。

「如果現在的檢查制度沒有10年偽造是檢查不出來的話,那麼其他從業者都會仿效類似的行為吧。購買日本產的都是知道國產味道,才會嘗試的。我認為要從稅務局等有利益相關的人那邊查起,但是估計也不會這樣做。那些說日本人道德高尚,都是騙人的。日本只是比其他國家更會假裝道德高尚,比如在世界盃撿垃圾就是如此。」

有人提出建議,認為可以擴大日本人對中國產的認知度,並且稍微提高農產品價格。

「偽造產地是對相信日本產的消費者的背叛行為。無論補償什麼,對消費者而言都沒有任何幫助吧?希望農林水產省想辦法擴大中國產的認知度,並且明確與國產的區分開來,讓日本農產品以合適價格暢銷起來。

在各種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只有蔬菜幾乎不漲價。我認為農產品也可漲價。如果不這樣的話,由於燃料和出貨材料的高漲,成本高漲只能由農家本身承擔,這樣下去農業生產者就會減少。然後日本就會不斷依靠進口食品,從而經濟變得更加貧困。這樣下去,如果被其他國家控制了飲食的話,在貿易上也會不利。」

有律師指出,類似的偽造產地行為,實際上涉嫌違法。

「偽造產地的事件不斷,大家應該意識到這樣做是犯罪。避免赤字不是理由,偽造產地,會讓消費者誤認為高價商品,涉嫌觸犯不正當競爭防止法、食品表示法、贈品表示法等等,如果被認定為不正當表示,會被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50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嚴重還會涉嫌欺詐罪,處於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事實上,偽造產地事件頻發,也反映了

事實上,偽造產地事件頻發,也反映了痴迷國產的日本消費意識與如今日本食物供不應求之間的矛盾困境。

隨著日元貶值、燃料與食品原料的高漲,日本農業漁業等經營環境變得嚴峻,停產、停業等現象導致農產品、水產品產情減少,從而致使國產食品價格高企。

與此同時,日本食品自給率不斷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有日本糧食研究專家指出,日本的農地只使用了90%,但由於日本的農業政策太落後,農地並沒有活用,食品自給率一直都沒有提高。即便年輕人、退休後的人想要務農,也不能輕易得到農地,因為有很多都是休耕地。

漁業方面,由於日本並沒有充分採取相關積極措施去增加漁業工作者、整備漁場,因此日本捕獲量持續減少。

以鮮蛤為例子,1977年熊本縣鮮蛤捕獲量為6.5萬噸以上,佔日本市場40%;但是到了2003年,鮮蛤捕獲量不到7000噸;2021年僅為35噸。

專家認為,鮮蛤銳減的原因在於漁業者的濫捕、全球變暖、以及以鮮蛤為主食的海參迴游等等綜合因素。

正因如此,在收成與捕獲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日本人依然痴迷國產、非國產不買,偽造產地的事件才會持續增多。

如此看來,日本除了需要加大對偽造產地的處罰力度、想辦法提高食品自給率之外,還需要提高日本人對那些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的信任度。

相關文章

死於年糕!日本人這兩天也太慘了吧!

死於年糕!日本人這兩天也太慘了吧!

每年1月,NHK和各種新聞渠道里總少不了這樣的新聞。 「死於年糕!」、「因為年糕受傷!」……作為沒有感情的殺手,年糕竟然比死神小學生還要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