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了一個視訊,直接震驚我到現在——平常隨處可見的晨光文具,竟然也推出自家的虛擬偶像Vup了!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讀書的時候,晨光幾乎是同學們的人手標配,甚至連老師也會推薦買晨光的筆。大家能理解嗎?就是這種連自己父母都知道的國民級品牌,它竟然有一個萌妹Vup代言人?!
次元壁在這一刻破碎得渣都不剩了……

原本對Vup並不是特別感興趣的我,也在這之後做了一番深入的調查。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虛擬偶像的大風早已穿過我們自以為牢不可破的次元壁,滲透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不過,這些穿牆而來的虛擬偶像們,並非每一個都是在「父母」的用心呵護下成長的。
虛擬偶像大風吹
虛擬偶像的大風從二次元吹到了三次元,品牌與資本想要以此為契機打開更廣闊的的市場,讓其作為一個品牌的符號,去拓寬市場,真正地親近使用者,這也都能理解,也值得肯定。
從金拱門到屈臣氏到中國移動,甚至連汽車膜品牌都能有自家的虛擬偶像……用「各行各業人手一個」來形容是一點都不誇張。
改變與嘗試是好事,但若是並沒有潛下心去真正地了解市場——失敗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如果說品牌推出的虛擬偶像代言人是這個品牌的孩子,那麼所有為孩子的誕生而付出了努力的運營,毫無疑問就是她的父母與老師。
當父母急於求成,給孩子隨便套個衣(pi)服(tao)就出門表演,不去做功課了解觀眾喜歡什麼,也沒有教孩子如何與觀眾互動——這種情況下,演出又如何成功呢?

更直接一點說,粗糙的設計與建模、隔閡感太強的中之人、資本氣息太過濃厚……等等,在這些所謂的虛擬偶像代言人中並不少見。
就比如金拱門的開心姐姐,這個建模質量,真的是2022年的大企業官方虛擬偶像應該有的嗎?還有這個形象設計,「始皇帝穢土轉生之金拱門最強練習生絆愛醬」是吧?

又或者是移動聯通的兩位虛擬偶像代言人,皮套和設計跟開心姐姐相比像是這個時代的人了,但是——中之人的隔閡感實在是太強了,看她們的視訊和直播,我有一種她們是幼稚園老師在哄小朋友的感覺……

真是的,別又想吃蛋糕、又抱著高高在上的態度把人當傻子啊!

在品牌與資本想要通過虛擬偶像來開拓市場之前,最需要明白的基礎就是:虛擬偶像在作為代言人之前,首先應該是能夠為大家帶來快樂與笑容的偶像。
紫門的崛起
有失敗的案例,自然也有成功的案例。在這些以虛擬偶像作為代言人的品牌中,紫米與代言人小紫,是我個人喜歡、也認為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例子。

紫米是小米旗下的子公司,但它會火起來並不是因為老爹小米,而是因為中之人的「公費追星」——紫米的B站官方賬號在各種原神視訊下評論留言,活脫脫就是一個求而不得的純愛戰神。
如果不是點進去主頁,你甚至可能會認為這只是一個高仿號。

其實紫米的老爹小米也是有頭有臉的行業大佬,真要想跟原神做聯動,也不是沒機會。但在紫米這波高強度「追星」之後,原神卻放出來了個大招——人家跟一加合作了。
這下子,紫米可真就成了白學現場的那隻敗犬了……

不過好在後來姐姐紅米實在看不下去,給了紫米一個接近原寶的機會——紅米與原神聯動的可莉耳機,是由紫米代工生產的。

為了慶祝這一時刻,紫米甚至還整了個大製作短片:

對此,白學現場的另一位當事人評價道:

但很顯然,前夫哥的這番話並沒有給紫米造成傷害,她甚至還點了個贊。
這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至此,紫米已經憑藉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出了一個蠢萌活潑的原神廚+純愛戰神形象。包括但不限於原神的各種ACG梗她都能信手拈來,面對粉絲「紫不聯原,嗚嗚可憐」的調侃也能大大方方地回個哭哭,甚至還跟觀眾粉絲一起拿自己當素材來做視訊。

無論是粉絲還是普通的路人觀眾,無論是否看直播,在看她的視訊時,大家已經會潛移默化地帶入這個形象,到了這一步,名為紫米的虛擬形象已經有了人格,這個人格是由紫米引導、粉絲與觀眾進一步強化而形成的。
而這,也就是大眾認知裡的虛擬偶像。同時,她也是一個成功的品牌代言人。
咱們正經人只玩真實
如果要問紫米的成功是不是偶然,我的回答必然是兩個字:不是。
或許一開始她在各種原神視訊下方的評論被發現是個偶然,但能夠做到如今的成績,多次登上B站Vup直播營收榜和漲粉榜,靠的還是她對自己進行了準確定位之後的運營。

所謂虛擬偶像,虛擬的只是皮套,最終能夠讓大家的目光聚集起來,最重要的還是「真實感」。

當下虛擬偶像與品牌和資本的關係並不友好,尤其在前幾個月某虛擬女團的事件發酵之後,更是達到了一個頂峰,許多圈外人都知道了這件事,並對在這件事裡所看到的資本的態度反感。
究其原因,還是雙方對待「虛擬偶像」的看法並不一致。

大部分的品牌與資本或許只是把虛擬偶像當成一個不需要過多培養的、既聽話又能夠吸金的工具,在他們的觀念裡,虛擬偶像重要的是皮套,大家喜歡的是這個形象——但事實是,中之人賦予了皮套靈魂,大家喜歡的是那個有趣的靈魂,只是這個靈魂恰巧也有一個非常可愛的皮套。
資本不願意去了解也不想認同中之人的價值,粉絲們又反感中之人被利用的現實,兩者之間的矛盾變無法調和了。

其實啊,品牌、資本與粉絲是完全可以共存的關係,品牌藉助虛擬偶像來進一步打響名聲擴大市場,也是完全可行的。走進群體走近群眾,放下高高在上的態度,在花錢砸技術的同時,認可中之人的價值和她賦予皮套的人格,像對待正常的偶像代言人一樣去對待她。
如此一來,魚與熊掌皆可得也不過就是時間早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