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兒童色情,氾濫成災

文/荀周

文/荀周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製作-木昜

封面圖:網路

前段時間「巴黎世家」「兒童色情」「金卡戴珊」這三個詞衝上Twitter熱搜詞,並引來罵聲一片。

因巴黎世家發表性化兒童和兒童色情相關的宣傳照,品牌和代言人金卡戴珊受到憤怒群眾的炮轟,各大報社和評論區反覆提及「性化兒童」(Sexualize children)和「BDSM」(捆綁、支配與服從、虐待和受虐)等詞彙。

什麼是性化兒童?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巴黎世家宣傳照中小孩拿著的SM小熊
巴黎世家宣傳照中小孩拿著的SM小熊

巴黎世家宣傳照中小孩拿著的SM小熊

圖:The Sun&The Guardian

外網網友的評論和照片整理
外網網友的評論和照片整理

外網網友的評論和照片整理

圖:Twitter

性化兒童?什麼是性化?

性化(sexualization)這個概念並不常被人們提起,我們用幾個例子來嘗試概括其含義:

1. 向女童售賣的時尚玩偶穿著漁網襪和丁字褲。

美國暢銷品牌Bratz面向兒童售賣的時尚娃娃,清一色的性感女郎,漁網襪小短裙。

圖:medium&craftbuds

2. 女性打扮成蘿莉未成年的樣子伴隨音樂做性暗示動作。

在B站搜尋「蘿莉搖」「蘿莉跪」等詞彙
在B站搜尋「蘿莉搖」「蘿莉跪」等詞彙

在B站搜尋「蘿莉搖」「蘿莉跪」等詞彙

圖:嗶哩嗶哩

3. 在兒童服飾中加入大量的成年人元素。

或者這種衣服設計出來就是給成年人穿的

或者這種衣服設計出來就是給成年人穿的

圖:unpublishedzine

4. 兒童選美比賽中女童穿著暴露。

柯林字典中對於性化的定義是「指在角色或事物上從事某些行為,以此使人意識到性」。格溫·杜瓦博士在文章中提及,「當個人被視為性對象並根據其身體特徵和性感進行評估時,就會發生性化」。

性化指的具體是什麼,似乎難以用三言兩語來精準概括,但是我們無法忽視看到這些例子和圖片時的不適感,這種最樸素的反應就是我們對性化兒童的反抗。

兒童,尤其是女童很容易被惡意性化

兒童,尤其是女童很容易被惡意性化

圖:Lucy Knowles / The Foothill Dragon Press

兒童應該展現性感嗎?

兒童離成年人的世界並不遙遠

當我詢問身邊人「兒童應不應該展現性感的一面?」時,得到的答案無一例外都是否定的聲音,更有甚者對此表示強烈譴責

但當我給他們看少兒美妝博主以及兒童選美的部分圖片時,分歧產生了。一部分人表示「可愛」「有趣」,另一部分則表示「太成熟」「獵奇」

再當我問出最後一個問題「如果你有小孩,願不願意讓他們嘗試這些活動?」,答案在此時又不約而同是否定的。

兒童是否該展現性感這個問題就像是一座迷宮,我們知道起點和終點,但總是在路上失去方向,被各種表象迷惑。

延伸出來的頭髮、假睫毛、假美牙、

延伸出來的頭髮、假睫毛、假美牙、

擦了粉底的臉蛋、脫衣舞娘套裝、棕褐色皮膚,都在具體地性化一個尚小的孩子。

圖:Psychology Benefits Society

巴黎世家將本次涉及兒童色情的圖片定義為「偶然的失誤」。從兒童父母到設計師再到策劃運營,如此多成年人參與其中,竟然無人提出質疑,這將他們的傲慢和輕視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將他們的傲慢和輕視展現的淋漓盡致
輿論發酵一週後,巴黎世家
輿論發酵一週後,巴黎世家

輿論發酵一週後,巴黎世家

才姍姍來遲地發佈道歉聲明。

圖:Balenciaga / Instagram

在Twitter眾多評論中,將其歸因於金錢和市場的最多。但我們是否思考過,如果一件事真的違背了普遍的價值取向,是否真的會有那麼多人能心安理得去做?還是這些行為他們眼裡也許根本就很正常,那些反對聲音不過是「不合時宜」、「煞風景」以及「沒有時尚細胞和寬容的心」?

Twitter上關於本次事件的熱評

Twitter上關於本次事件的熱評

圖:Twitter

兒童離成年人的世界並不遙遠,我們身邊常有那些不易被察覺到的兒童成年化現象。

例如抖音熱門歌曲「黑桃A」被用作幼稚園背景音樂,在各大平臺上能輕易搜到相關舞蹈。

在歌詞中不乏存在「長長的腿,一尺八的腰圍,此刻的我只想親吻你的嘴,拿來吧你……你是我的寶貝,想你的滋味隱隱作祟」等成年人之間充滿性張力的歌詞。這首歌憑藉極強的律動感和傳播力,輕而易舉地進入了兒童世界。

在網路中搜關鍵詞「黑桃A 舞蹈」,

在網路中搜關鍵詞「黑桃A 舞蹈」,出現很多與幼兒跳舞有關的視訊。

實際上黑桃A是一款香檳酒,號稱「夜店之子」。

「兒童維密秀」令人大跌眼鏡

「兒童維密秀」令人大跌眼鏡

圖:網路

世紀罵戰?哲學難題?:

性化兒童的行為孰是孰非?

世界各地對於戀童癖包括虛擬兒童色情的打擊都非常嚴厲,但是落實到具體事項,如對於虛擬兒童色情是否禁止、「蘿莉控」和「正太控」的亞型作品是否與兒童性化有關,一直有諸多爭議。

史丹佛日本中心執行主任中村一曾用一句話概括日本流行文化,即「可愛、色情和暴力是日本流行文化的精髓」

JK制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JK制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圖:shutterstock

早在2016年,聯合國和日本就因為日本色情漫畫問題「狠狠打了一架」。

時任聯合國販賣兒童、兒童賣淫和兒童色情問題特使莫德·德布爾提交了一份報告稱「日本是性剝削虛擬兒童製品的主要生產國」,將問題的核心聚焦在「日本漫畫中對虛擬兒童的描繪是否違反了真正的人權」上,並認為其創作的目的就是挑逗和洩慾。

德布爾在報告中有一句話也許暴露了問題的根結所在:

「我了解保護言論自由的重要性,但是兒童的權益不應該犧牲在強大和高利潤的商業手上……任何對兒童色情的描述不管是真人還是虛擬人都構成了兒童色情這個事實。

2013年美國國務院就將日本描述為

2013年美國國務院就將日本描述為

「生產和販賣兒童色情製品的國際中心」

圖:壹圖網

反對者則將理論基礎設為「戀童癖不是一種罪名,而是一個精神病學概念」,並援引美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簡稱DSM-VI)中的定義,將戀童癖歸類為一種病理狀態。

網友製作的meme圖

網友製作的meme圖

圖:網路

戀童癖者人群泛化後,不僅僅包括性侵兒童者,或涉及兒童色情產業的違法者,也包括許多普通人,根據他們所提供的資料顯示戀童癖占人群的比例最高可達5%。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圖:電影《熔爐》

日本對於虛擬兒童色情比起歐美國家有著極高的容忍度,他們將其作為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允許創作中出現相關情節和元素。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與真人兒童發生關係確實違法社會倫理道德,但是這無法消除人們內心中的渴望和慾望,所以提出用虛擬兒童替代真人兒童,使得在不侵害兒童權益的同時讓戀童癖者的慾望得到滿足,從而降低犯罪率。

2014年日本出臺了禁止製作、傳播

2014年日本出臺了禁止製作、傳播

兒童色情製品的法律,違者或負刑事責任,但該法律卻將漫畫和動漫產品排除在外。

圖:壹圖網

有媒體以漫畫諷刺

有媒體以漫畫諷刺

「這部兒童色情禁令中的漏洞」

(左男是個戀童癖,看的是兒童色情漫)

圖:The Japan Time

這個邏輯聽起來荒誕不經,但是細想又有一種怪誕的「合理感」。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個邏輯的合理是建立在兒童能被性化的基礎上,即我們默認了人能被當做洩慾的工具。

可惜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
可惜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

可惜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

藏在這個荒誕邏輯背後的可怕之處

圖:Shutterstock

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想法也許是篤定的,但是就像前面說的走迷宮一樣,我們總是容易在過程中迷失和懷疑自己。從世界品牌巴黎世家到日本虛擬兒童色情,性化兒童的行為從未遠離我們,就像是走夜路時耳邊的腳步聲,不易覺察但如影隨形,閉上眼睛看不到但是用心聽能覺察它的存在。

當傷害真實發生時,

當傷害真實發生時,我們的孩子們該怎麼辦?

圖:Shutterstock

兒童成人化氾濫有什麼危害?

我們接觸流行文化時,很輕易地就可以和性感充滿誘惑的元素打交道,兒童也不意外。在一次家庭聚會中我從三年級的表妹口中聽到她想買「純欲風」的衣服以及看到她朋友圈拍攝的近似成人畫風的照片,令我陷入一場無解的反思當中。

警惕「純欲」審美的低齡化

警惕「純欲」審美的低齡化

圖:Psychology Benefits Society

當小女孩嚮往畫著濃妝,穿著火辣的服飾,拍照時下意識擺出如成人般性感挑逗的姿勢時,他們只是做出他們認知中對的事情。

當我們調侃「現在小孩太成熟了」時,他們的心智依然無法理解、處理、抵抗外界這種「受歡迎」的誘惑。兒童模仿成人的過程,伴隨著渴望被主流文化認可、誇讚的心理,他們很難避免將自己視作性化的對象,以此來獲得同齡人的崇拜以及成年人的「刮目相看」。

2020年網飛引進的法國影片《Cuties》

因其中涉及大量兒童裸露和性暗示鏡頭,遭到全美網友的抵制和炮轟。

圖: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在追美劇《小謝爾頓》時,有一個人物吸引了我的注意——謝爾頓哥哥喬治暗戀的女神維羅妮卡。

維羅妮卡第一次出場就穿著熱辣的服裝,男孩在仰慕她的同時也對她充滿了各種幻想,通過兩人三言兩語將維羅妮卡是一個easy girl的形象塑造了出來。

圖:小謝爾頓第二季第六集
圖:小謝爾頓第二季第六集

圖:《小謝爾頓》第二季第六集

哥哥在後面「追求」維羅妮卡的目的也是想和她有一段風流往事,一方面證明自己的性感,另一方面體驗成年人的快樂,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兩個高中生身上。

維羅妮卡的性感形象躍然螢幕

圖:tenor

在和喬治的一次約會中,維羅妮卡偶然闖入教會舉辦的七宗罪教育會,她被色慾的情境所震撼,幡然醒悟,企圖尋找救贖。在後面的故事當中我了解到維羅妮卡父母早年離婚,母親有一個混蛋男友,姐姐因為賣毒品入監。

圖:小謝爾頓第二季第六集

圖:《小謝爾頓》第二季第六集

維羅妮卡會羨慕謝爾頓一家每天都一起吃晚飯,時常陷入自我懷疑。就像兒童心理學家薩倫萊姆認為的一樣,女童在失去自信的時候會認為展現性感的一面是獲得重視的方法。

維羅妮卡在電視劇中似乎被挽救了,被救贖了。但是迴歸到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不幸的「維羅妮卡們」在懵懂時就開始迎合「流行的標準」,用性感和受歡迎來武裝自己。

影視劇裡的失足少女

影視劇裡的失足少女

都很幸運地得到幫助和救贖,可現實中的艾瑞卡、維羅妮卡們呢?

圖:電影《超脫》

受益者、創造者、產業鏈

2017年一部紀錄片《情色日本》,將性化兒童這一問題再次推上風口浪尖,紀錄片主要拍攝日本JK服務即女高中生貼身服務的日常,光顧咖啡店的男性顧客不僅能夠在店內用餐,還能花錢與「女高中生們」牽手、聊天或更多私人行程。

在日本,這作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被大眾接受,值得注意的是在服務過程中,「女高中」始終被當做一種身份名片,也許是工作門檻也許是甜美的陷阱。

一家慈善機構Colabo把一輛

一家慈善機構Colabo把一輛

粉色的公交車停在東京的新宿和澀谷,為中學生們提供一個安全的場所,幫助她們免於性侵害和性交易。

圖:colabo官網

我們總是在說是需求創造了供給,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消費主義出現後,需求是能被創造出來的,廣告媒介在不斷傳達一個思想,即「我需要它」,但是我們真的需要它嗎?或者我們真的從一開始就需要它嗎?

我是否真的需要一個五千塊錢塊錢印著logo的拖鞋,我究竟是為了物品買單還是為了背後的身份標識所買單?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拒絕名牌焦慮、外貌焦慮,

拒絕名牌焦慮、外貌焦慮,拒絕消費主義,還原真實自我。

圖:Made you like– Meghan Trainor

回到性化問題上,當孩子從小接觸到的訊息是「成熟性感才是具有吸引力」的,其實她們就已經很難搞清楚人對人的原始的喜歡,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

「我生來赤裸 而變態的是你」

「我生來赤裸 而變態的是你」

圖:Nxde– (G)I-DLE MV

成年人對美的追求毫無罪過,但我們依然須警惕那些物化兒童以此牟利,亦或者高喊時尚自由的成年人。

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那些支離破碎的原生家庭,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對她們說「我喜歡你,並不是因為你性感熱辣,而是因為你是你」。物化性化如影隨形不會消失,也許保持一顆戒慎的心會比熟視無睹好一些。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圖:電影《怦然心動》

相關文章

台灣神之侍女,如何用美色賺香火錢?

台灣神之侍女,如何用美色賺香火錢?

封面圖:FB@台南舞魅孃 傳統文化,禮儀是重中之重。所謂禮生,即儀式主持人的助手,祭孔大典要禮生,傳統儀式婚慶要禮生,主持典禮莊重大方。葬禮...

澳洲最大黑幫,全員身高不到半米

澳洲最大黑幫,全員身高不到半米

本文轉載自【新週刊】公眾號 (ID:new-weekly) 在澳洲,人和貓幾乎一樣多,他們已經「打」了很多年了。 看起來人畜無害,我見猶憐的...

日本,底層逆襲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日本,底層逆襲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文/小米桶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製作-七 音訊:講述者-小米桶、製作-8 封面圖:©菅野勝男/LiVE ONE 8月24日,久負盛名的日本...

伊拉克85萬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伊拉克85萬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文/劉旭玲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製作-七 封面圖:Shutterstock 伊拉克所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即兩河流域,歷來是中東...

土耳其黑色飲料,征服了歐洲人!

土耳其黑色飲料,征服了歐洲人!

文/沐沐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製作-七 製作:講述者-沐沐、製作-賽安 封面圖:壹圖網 16世紀中期,威尼斯共和國駐土耳其大使卡佐尼(Ga...

西班牙最有伊斯蘭味兒的城市,在這裡

西班牙最有伊斯蘭味兒的城市,在這裡

文/於蒙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製作-8 封面圖:壹圖網 在歐洲大陸西南角的直布羅陀海峽周邊,連接著兩個大洲、兩種文明、多個民族,這裡在歷史...

法國,電影大師選擇自殺

法國,電影大師選擇自殺

文/Yinanaa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製作-8 封面圖:中國姑娘 La chinoise 據多家法國媒體報道,2022年9月13日,法國...

剛剛舉行國葬,英國王室還有哪些餘糧

剛剛舉行國葬,英國王室還有哪些餘糧

文/小米桶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製作-8 音訊:講述-小米桶、製作-賽安 封面圖:壹圖網 此時此刻,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在倫敦的西敏寺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