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煙火氣,正在快遞貨架上回歸

劉中禮站在店鋪門外,長舒了一口氣,忙不迭發了一百多條簡訊,撥打了四十幾個電話,通知解封的老鄰居們來取快遞。

自3月初以來,他已經穿了近3個月的「大白」,以志願者、社區團購團長等身份與鄰居們相見。

6月1日,上海重啟,他的驛站貨架迎來了滿滿當當的包裹,快遞件數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劉中禮也終於做回原來的職業——身份迴歸了,快遞回來了,菜鳥驛站開門了,生機勃勃的上海,也在回來。

  • 150多位「留守者」

3月27日,週會接到自己服務的小區即將被封的通知時,他在自己的店門前徘徊了很久。

週會是河南人,10多年前從老家來到上海後就從事著快遞工作。兩年前更是在上海沙浦路經營起一家菜鳥驛站,每天在如山的貨物裡工作10多個小時。貨物清點、入庫、發送訊息、接待客人,兩年的服務時間不算長,但他熟悉小區裡幾乎所有人的面孔,記得住幾乎所有人的名字。

他性格憨厚、服務熱情,就算是小區的年輕人,也習慣經過驛站時,和他打個招呼。

小區將被封的訊息是一個顧客告訴他的,顧客讓他儘快關了店,回家和家人一起。

他在店門前來回踱步二十分鐘,最終決定留下。因為「當天的快遞還沒取完,萬一有顧客急用的東西怎麼辦?」他決定等到最後一個顧客取完快遞再關門。

這一等,就是兩個月。就在當天,自己居住的小區也封閉了。他索性在菜鳥驛站裡打起了地鋪。

疫情之下,物資非常緊張。最開始,週會還沒意識到封控給居民生活造成的影響。但很快,他只要打開此前派送快遞的微信群,就能看到居民在焦急地求助。每天也都會接到十多個來自居民的電話。

手機那頭,家裡的米缸、油壺見底了,蔬菜也不夠兩頓。網上買的快遞要麼無法發貨,要麼停滯在路上。對方無助地諮詢:「快遞什麼時候才能恢復?」

手機這頭,週會聽出了無奈和絕望。掛斷電話後,他反覆地刷著系統,期望能螢幕上出現上海快遞的訊息。他時刻關注著菜鳥驛站上海城市群的動態,和城市經理打聽包裹什麼能夠進來,他能做些什麼。

第一週,儘管週會沒有幫上忙,但是求助後的鼓勵安慰了不少鄰居。

在3月,整個上海,有著和週會同樣的身份,做出同樣的決定,之後有著幾乎同樣經歷的人,有150多位。特殊時期,150多名驛站站長自願報名志願者,活躍在各自的社區,運轉社區的物資配送。

驛站因為疫情被封,貨物無法入庫,楊南路菜鳥驛站站長朱軍光乾脆就和員工在馬路邊開了臨時驛站,堅持把顧客們沒來得及取的快遞派送到顧客手中。

00後的羅寧選擇將開在小區裡的驛站改成臨時補給站。

遊戲、電影、音樂等年輕人共同的話題,讓羅寧通過驛站結交到小區裡很多年齡相仿的朋友。在疫情前,不時有客戶取完貨後,特意留下來和他閒聊幾句,甚至約他一起打打球、跑跑步,去小區邊上的餐館一起搓一頓。

「小區的鄰居們平時很照顧我。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為他們儘量多地買到東西,讓大家不用焦慮。」在小區疫情最難的時段,他用了《士兵突擊》裡的一句話來描述自己和小區鄰居的關係,「不拋棄,不放棄」。

3月14日那天晚上,得知羅寧所居住的小區即將被封,小區居民在群裡安撫他,「沒事,住在驛站的話,生活用品我們來解決。」

原以為只是句玩笑話,但當深夜2點羅寧從自己所居住的小區趕回驛站後,意外地發現門口堆了4床被子,一個摺疊床,熱心的居民甚至還特意為他準備了零食、臉盆、毛巾、牙刷、牙膏、紙巾等物品。

「大家的物資都很緊張,沒想到在這個時刻還願意拿出東西來分享。」羅寧鼻子有些酸,「腦子裡唯一想的就是,儘自己所能,和小區共渡難關」。

那瞬間,羅寧決定即使快遞進不來了,但驛站還要開著。經過2天的貨源聯絡,於是,張江青春裡小區的驛站,搖身一變,成了臨時物資補給站。

  • 從驛站小哥到團長的身份轉變

幾乎是同一時間,150多名驛站站長,都有了新的身份,社區團購團長。

求助資訊和電話多了,劉中禮開始想辦法搞菜、搞嬰兒奶粉尿不溼、搞衛生紙,原來用來通知顧客取快遞的微信群,成為了團購群。

特殊時期,羅寧成了全小區的希望,小區居民每天最期待羅寧在社區群發起物資接龍,每次都有新淘到的物品加入,讓大家的宅家生活有點盼頭。羅寧也因此獲得了一個新名字——「菜佳琦」。

「菜佳琦,能幫著買點菜麼?」「佳琦,家裡孩子尿不溼斷了,這次記得幫著買點」「好久沒嚐到可樂了」……羅寧的手機不斷傳來小區居民發來的訊息,委託他幫忙採買各種物資,他在對接周邊商超貨源後,總能如期在群裡面上架接龍連結。

憑藉著通行證和志願者的身份,每天早上8點,羅寧就會驅車前往小區外的商超幫忙採買。最開始,團購的小區群只有一個,羅寧想著自己記性好不會出錯。結果中午分發米麵時,就發現漏看了好幾條留言。

「你這樣不行。」有朋友向他分析,「你肯定會漏看資訊,滿足不了每個細碎的需求,得有統一的規劃。」

第二天再次來到超市時,他逐一拍下貨架上的商品、價格,再將詳細的數量和截止時間寫上後做成表格發在群裡,供大家填寫接龍,「從來都沒覺得自己這麼重要過,帶回的物資影響全小區的口糧,能多跑一趟,多帶一點,就能讓一戶人家安心,再苦再累都值得。」

從豬肉、蔬菜到水果,能滿足的都儘量滿足。羅寧偶爾還會幫小朋友帶回一根棒棒糖,「總要讓孩子覺得生活是美好的。」

回到小區,來不及喘口氣就馬不停蹄地按照訂單送到樓棟,繼續盤點第二天上架的清單。等徹底忙完後,常常就到了晚上10點,「每天差不多都有900多單。買得最多的一次,光是八寶粥就有40箱,捲紙也有30多份。」

每次去超市時,羅寧總是把手機鈴聲調到最大,以免漏掉新資訊。也會反覆檢查清單以免出現第一天的情況。「大家都等著吃喝。萬一漏了,即使對方不說什麼,但內心會覺得對不起大家的信任。」

在擔任團長之前,劉中禮曾拒絕過多次居委會的邀請。

原因無他,此前自己並沒有做團長的經驗。更別說眼下的特殊時期,他的驛站作為志願者支援運轉了整個小區物資的配送,但做團購是他的陌生領域,一旦出錯,很容易引來質疑聲。

「但當看到很多居民物資緊缺,也很難在各個平臺搶到菜時,內心覺得還是希望能幫助他們。」當進群后看到焦急的居民無助地相互諮詢時,劉中禮突然覺得自己之前的拒絕有問題。

當即,他一邊安撫居民焦慮的情緒,一邊翻看著通訊錄找貨源。很快,劉中禮聯繫上在上海奉賢種植蔬菜的親戚,希望以低價進貨。對方得知他保供社區的來意後痛快地答應了下來。

當這個訊息傳到群裡後,立即引得數百位居民的接龍。花菜、菠菜、雞毛菜……劉中禮一筆筆記錄著群裡發來的訊息,還不忘提醒居民能否幫忙電話聯繫下不會用微信的老年鄰居,以免漏掉他們的需求。

夜裡,懷孕4個月的妻子打來電話,得知他因為補給小區而留守驛站不能回家時,只有叮囑他:「要注意身體,別給自己添麻煩」。

為了讓妻子安心,劉中禮告訴妻子,事情不忙,都聯繫好了,正準備睡覺呢。

但掛斷電話後,他搓了搓臉,喝了口茶,又開始尋找起肉的渠道來,「總不能只吃菜,不吃肉吧。」

那天晚上凌晨2點,劉中禮的手機裡清晰地記錄著第一單2000斤的團購量。

在劉中禮的努力下, 2700戶人家在最近的30多天裡沒有斷過糧。一位居民給他發來的簡訊:「謝謝站長,就算封控在家,也沒有因為吃食焦慮過。」

儘管已經竭盡全力滿足鄰居,但劉中禮也有遺憾。

儘管已經竭盡全力滿足鄰居,但劉中禮也有遺憾

小區裡有一位劉姓的河南老人,在疫情前有個習慣,每天早上總會去附近一家河南餐館喝一碗河南胡辣湯。疫情中,小區封了,那家河南餐館也歇業了,劉叔隔天都會給他打電話,「你能不能給我搞一碗胡辣湯啊,或者胡辣湯料也行。」

他想起自己的父親,雖然也是很久沒見了,但知道兒子的工作非常重要,每次打電話時,在反覆叮囑他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控,也總會誇讚兒子有擔當。

那一刻,劉大爺和父親的臉,莫名重合了起來。

他反覆向身邊的朋友和渠道諮詢胡辣湯的採買,但卻始終不能實現,「希望疫情好轉點後,能讓劉叔痛快地喝上一碗。」

  • 驛站開門了,熟悉的上海快回來了

4月14日,做了一個月的跨界團長後,100多名留守驛站的站長們終於迴歸了「主業」。

為了保障上海消費者購買到急需的糧油米麵、調味料等基本的生活物資,天貓超市聯合菜鳥,打通了從上海嘉定倉庫、浙江嘉興倉庫等直髮到菜鳥驛站的配送新通路,正式上線抗疫直送套餐,菜鳥驛站成為末端保供新運力。

得到「復工」通知後,週會恢復此前的工作節奏。他將被套簡單收拾後塞進櫃子裡,翻出菜鳥發放的防疫服,為驛站做了次全面消殺。一切工作準備好後,第二天8點不到,週會早早拉開卷簾門,等待著快遞車的到來。

驛站周邊的小區有數百戶居民,這意味著週會每天都將接收、派送數百筆訂單。而如今驛站只有他一個人,清點、消殺、配送所有活全都得由他來完成。

「好不容易買到了東西,肯定希望能早點送達。畢竟不少居民都指望這包東西。」

儘管隨後的時間裡,每天都加班加點忙得焦頭爛額,拉著拖車一個接一個小區送過去。但每每想到類似場景,週會絲毫不敢鬆懈,逼著自己分秒必爭地完成工作。「有時候會想,如果等訂單的是自己的父母和孩子,遲遲看不到物資,那得多著急。」

物流暢通對於居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得知菜鳥開始派送包裹後,楊南路菜鳥驛站站長朱軍光所在的居民群瞬間炸了鍋。大家在群裡激烈地諮詢著如何才能下單、何時能送達等問題。

從那時起,驛站站長朱軍光的手機似乎再沒停止過響動。他所負責的區域覆蓋6個小區,每天都會接到系統派貨的通知,以及小區居民諮詢送達時間的簡訊。從早上到深夜的13個小時裡,沒有絲毫休息時間。每天經他手送達的訂單,最高峰能達到上千票。

「每次送完貨都很累。但看到居民下樓提著物資,聽著他們稱讚驛站小哥的聲音,覺得很值得。感覺整個人又滿滿地‘回血’了。」

更多驛站的復工悄然又謹慎地進行著。

5月12日,260家菜鳥驛站拿到復工證。

5月17日,累計復工近400站,其中有100家還恢復了天貓包裹的送貨上門。

5月26日,上海菜鳥驛站復工突破了600家。

羅寧在5月上旬也迴歸「主業」,同事們打來電話,即將回歸和他一起戰鬥送快遞。

得到可以「復工」的訊息,劉中禮第一時間在天貓下單買了四件胡辣湯,共48袋,「夠劉叔喝兩個月的」。

從4月中旬至6月1日,在快遞最後100米,前期活躍在各個社區裡的菜鳥驛站站長志願者們,陸續從志願服務狀態迴歸日常,逐步恢復驛站和快遞運轉。

馬路邊、社區裡,驛站里社區的包裹漸漸回來了,不斷有人前來接過快遞,笑容在眉眼間洋溢,久違的煙火氣重現上海社區。

截至6月3日,超過1000家菜鳥驛站重啟運營,2000多名驛站員工回到了原本的工作崗位,上百萬件來自五湖四海的包裹從菜鳥驛站送達至上海市民手中。

目送最後一位顧客取走自己的快遞後,朱軍光給愛人打了個電話,「今天我回家陪你。」

距離他上次回家,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