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絕大多數有視力障礙的人,或許沒有哪個國家會比日本更「便利」。
在日本,人們經常能夠在各種場所與盲人「偶遇」,且他們大多都能自由行走在城市當中。

圖 / Unsplash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的概念——「儀禮的無關心」(ぎれいてきむかんしん),它定義的是一種社會互動的形式,描述的是 「瞥一眼陌生人,但只表明認識到陌生人的存在,而從不盯著陌生人,而是看著遠方,表明對陌生人沒有特別的好奇心或特別的意圖」的場景。
尤其是對於有視力障礙的人來說,如何既照顧到他們的情緒,又保持著適當的距離,從日本完備的無障礙基礎設施上,就可以看出他們有多用心。
從日本的盲道說起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導盲磚(日語:誘導用ブロック/ゆうどうようブロック)最初是由日本人三宅精一於1965年發明。

圖 / 三宅精一
三宅精一當時生活在日本岡山市。有一天,他目睹到盲人在過馬路時,車輛就從身旁行駛過的危險場景,就思考要為他們做點什麼。他通過和視覺障礙的朋友聊天,得知盲人可以通過路面的凹凸情況感知路況。
三宅精一在建築公司工作的弟弟三郎的幫助下,製作了7×7個凸點的正方形導盲磚,起名為「點字磚」。1965年,他正式決定投身公益事業,成立了「安全交通實驗研究中心」。
為了製作出更便於視障人士感知的點字磚,三宅精一詢問了很多視障人士的意見和建議。當時缺乏機械設備,每一塊導盲磚都是手工製作而成,據說在第一批點字磚搬上車時,工人的手套都磨出了洞。
1967年3月18日,230塊點字磚在位於岡山盲人學校附近的250國道原尾島十字路口人行橫道附近鋪設完成,這是世界第一條鋪設導盲磚的道路。

圖 / Phronimoi 岡山市中區原尾島
三宅精一併沒有止步於此,他繼續一邊改進導盲磚的設計,一邊奔走於政府機構和福祉設施,向東京、仙台、大阪等全國各地贈送他製作的導盲磚。這個階段,他已經把點字磚改良為6×6點設計,顏色也改為醒目的黃色。

圖 / 北海道道路服務
直到1970年,東京都政府向三宅精一訂購導盲磚,決定把視障設施較集中的高田馬場一帶建設為「全國安全模範地區」。
而今,盲道不僅遍佈日本大街小巷,也早已在世界各地推廣開來。
盲道為什麼會這麼設計
平日裡走在路上,你很難會忽略盲道,亮眼的黃色,踩上去腳底有明顯硌腳的感覺。但我們可能鮮有人再往前思考一步:盲道為什麼會這樣設計?
盲道,顧名思義是為方便視障人士出行專設的道路。在導視設計中,盲道是基於觸覺的代表性措施,通常為黃色線狀和點狀,起引導和保護視覺障礙者的作用,是視覺障礙者在行走時被告知前行、停留、轉向的路面標誌,幾乎在機場、車站、地鐵和人行道上都會鋪設。
在日本,線條狀的盲道被稱為「誘導式盲道」(誘導ブロック),有時也稱為「線狀盲道」。表示的是往這邊走,用於提示前進方向,盲人用腳或者盲杖確認,往凸起的方向走,這是1974年,日本原建設省建設技術研究所在點字磚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
另一種使用前述提到的點字磚的盲道為「警告盲道」(警告ブロック),有時也叫 「點狀盲道」,設置在樓梯前、人行橫道、誘導盲道的交叉處、站臺的前端、障礙物前等地方,提示盲人這個地方需要停下來,它的雛形便是三宅精一的點字磚。

圖 / 日本盲人協會聯合會

一條合格的盲道,不僅是要有凹凸塊,還要有特定的顏色或表面設計,能讓視障人士辨認出來盲道在哪裡,哪裡有轉彎,哪裡有樓梯或者危險。
無障礙化的覆蓋
無障礙設計(Barrier Free Design)概念,是聯合國組織在1974年提出的設計新主張。
它強調在現代社會,一切有關人類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間環境以及各類建築設施、設備的規劃設計,都必須充分考慮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和正常活動能力衰退者(如殘疾人、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配備能夠應答、滿足這些需求的服務功能與裝置。

圖 / 橡膠材質的盲道磚
在日本,現行的無障礙設計法規體系,是由國家層面法規加上地方層面條例組成的,其中國家級的法規是日本國土交通省2006年頒佈的《交通與建築無障礙法規》。而在國家法規的基礎上,日本47個都道府縣又會依據自身情況制定更加詳細的,更具有針對性的地方福祉設計規範條例。
以東京都福祉條例為例,國家規範中針對視障人群,對盲道磚的種類、材質以及盲道磚的鋪設組合方式給出了詳細的規定,而東京都條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圖示了迴避危險物品、建築物入口、十字路口等多種典型場所的盲道磚鋪設應用形式。
據統計,截至2021年3月,日本100%的飛機、92.1%的電車地鐵、81.5%的公交、100%的客輪乘客設施都已經完成點字磚的鋪設。
來自城市的溫柔設計
在日本,盲道的使用已經是一套十分規範的系統。如果從高處向下俯視的話,無論是在大都市還是小鄉鎮,盲道就像棋盤上的線條一樣規整,大系統內有小系統,大小相連,盲人行走非常便利。

圖 / Unsplash
隨處可見的為殘障人士設計的便利性設施,和在路上高頻次遇見視障人士的概率,甚至會給人一種錯覺,是因為當地的殘障人士佔比很高嗎?但事實情況就是無障礙設計在日本已經相對成熟和完善,即使是失明的人和坐輪椅的人,也是基本可以無障礙地獨自出行。


圖 / 導盲犬綜合支援中心官方角色
無障礙設計,並不單單是鋪設盲道這麼簡單,置於整個城市的交通系統裡,細緻微小處的設計才更能體現出對於視障人士通行便利的考慮與關愛。
在街道:一條合格的盲道是連貫的,無間斷的。盲道一直延伸到人行橫道處,保證連貫性和安全性。
在路口:按下按鈕,綠燈時間會變長,紅綠燈變換也時會有聲音提示。盲人專用過街按鍵的設置很好地提醒了盲人什麼時候可以過街及不能過街。
在車站:當盲道來到車站,指向的一定是沒有遮擋板的無障礙檢票口。
遇施工:如果遇到施工妨礙了盲道通行,一定會鋪設臨時盲道。
在電梯:除了視力障礙者,腿腳不方便人士在日本也基本能做到暢通無阻。
工作人員協助:如果獨自乘坐火車,視力障礙者可以在通過檢票口時要求工作人員協助。一名工作人員會引導您前往火車,並提前致電您的目的地,在那裡另一名工作人員會等著引導您通過車站。

圖 / Chihaya Sta
當然,讓視障人士有尊嚴地出行,是需要整個體會提供系統科學的支持,視障群體所需要的,並不是能夠得到多少幫助,而是不麻煩別人或者儘量少麻煩別人,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獨自從家中走出來,儘可能獨立完成。
在日本,盲道不僅是一條特殊的道路,它更表達著一個城市對視障群體的人文關懷和尊重,更是丈量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