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訊息看得不少在英國的小夥伴非常心梗——
英國首相鮑里斯·強森週二在會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時表示,英國將於本週三取消對部分日本食品的進口限制,這些限制最早自2011年福島核災難後開始實施。

在德國南部舉行的七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開始時,鮑里斯說:「我很高興明天——終於——我們能夠在英國各地的商店裡買到源自福島的產品。」
鮑里斯告訴岸田,英日關係正在「越來越強」。
看兩人的合影,也是一臉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圖:Kyodo News)
不過,「打臉」的立馬來了——連鎖超市樂購(Tesco)和維特羅斯(Waitrose)都表示,他們沒有立即銷售福島產品的計劃。
消費者們估計也鬆了一口氣,畢竟,核輻射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不過大家也不要覺得「逃過一劫」——因為之後,這些產品還是會在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的日本餐館與專賣店出售。而北愛爾蘭因為受歐盟(對福島和其他11年前受事故影響的縣的食品和飲料)的規定約束,則將繼續實施相關的進口限制措施。
圈哥想問一句,現在跑去北愛爾蘭還來得及嗎?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不知不覺,福島事故也已經是十一年前的事了。
2011年3月11日,由日本東北海岸附近發生的9.0級地震引發的大規模海嘯嚴重影響了東京電力 (Tepco) 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其活躍反應堆在地震和海嘯導致電力供應中斷時關閉了裂變反應,造成了自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來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

(圖:BBC)
這次事故在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中被分類為最嚴重的7級。災難發生後的最初幾天,約有 47 萬人被迫撤離,至今仍有數萬人無法返回。
自事故發生以來,日本政府對福島縣的食品實施了嚴格的制度。
災難發生後,英國也限制了福島食品的進口。但現在已經逐漸取消限制、開放進口——即使其他國家和地區仍然限制或禁止該地區的產品。
對此,不少消費者都表示「心梗」:這是為了和日本搞好關係,完全不在意食品安全的節奏啊!
鮑里斯勇嘗福島食品 今後無需風險評估?
不管民眾如何不滿,但鮑里斯本人卻對此表現得相當自信。而且在品嚐「福島食物」這方面,真可謂是身先士卒——
其實早在2017年,鮑里斯·強森就品嚐過來自福島的農產品。強森當時作為外交大臣喝下了來自他的日本同行河野太郎的禮物——一罐福島桃汁。
他當時的評價是:「美味。非常好……嗯。」

(圖:Youtube)
至於味道究竟是不是真的非常好,大家也只能自行猜測了。
再到最近的五月,強森又一次品嚐了來自福島的食品——一袋由岸田文雄帶來的爆米花。

(圖:每日電訊)
隨著限制在海嘯毀壞的核電站附近種植的農產品進口的規定被取消,日本首相給強森送上了這份禮物,以紀念所有剩餘限制的解除。
不僅是強森嘗試過這些產品,在關於這些食品的風險評估上,日本福島縣政府表示,其食品在災後的安全標準是世界上最嚴格的。
政府規定的肉類和蔬菜等普通食品中放射性銫的上限為每千克100貝克勒爾(Becquerel,符號為:Bq,一種衡量放射性活度的單位),而歐盟為1,250Bq/kg,美國為1,200Bq/kg。
而現在,英國食品標準局也已經取消了對日本食品的安全限制——需要每千克控制在100貝克勒爾以下,這才使得開放進口成為可能。
據了解,取消限制將影響23種食品,比如蘑菇等等,這些食品以前需要攜帶證據證明它們已經通過了放射性物質測試——不過現在都不需要了。

(圖:衛報)
英國食品標準局在去年年底的一份報告中說:「我們的風險評估表明,取消從日本進口到英國的食品100Bq/Kg最大放射性水平的限制,其劑量的增加及它們會對英國消費者產生的任何相關影響、風險都可以忽略不計。」
日本政府對此表示:「歡迎英國政府根據科學證據做出這一決定,因為這將支持受災地區的重建。」
它補充說,它將「繼續努力爭取早日解除歐盟和其他國家及地區剩餘的進口限制。」
想必此時此刻,歐盟和其他國家的心裡一定在大喊:不!!你不要過來啊!
其他地區的進口限制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領導人都一直在呼籲各國政府解除所有剩餘的禁令。
2019 年,作為貿易協議的一部分,歐盟放鬆了規則。除了某些魚類產品、蘑菇和野菜外,布魯塞爾取消了對輻射檢驗證書的要求。作為交換,歐盟被允許在日本銷售無限量的減稅法國香檳、鵝肝、白蘭地和葡萄酒。而英國則同意在英國脫歐過渡期間效仿這些食品法規。
目前,仍有很多國家或地區進口福島食品時保持著一些限制及測試證書要求:歐盟(包括北愛爾蘭)、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冰島、列支敦斯登、挪威和瑞士)、法屬波利尼西亞、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
而取消所有限制措施的國家和地區已有42個。

(圖:中國核技術網)
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和韓國則仍保留著進口禁令。2月,台灣取消了對大部分產品的限制,並放寬了從其他縣進口產品的證書要求。
大家對這次英國取消福島食品的進口限制有什麼看法呢?願意接受和購買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
(英倫圈綜編,編輯:止止&小梨,參考來源:BBC,衛報,每日電訊,路透社,Kyodo News,Youtube,中國核技術網等;圖片除標註外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