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退休」的日本人

本文授權轉自「新週刊」,原題《工作至死:789萬日本老人還在打零工》。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備受關注的日本老年人工作現狀,是一個讓全亞洲警示的信號。

前段時間,《紐約時報》上刊登了這樣一條報道:

73歲的大波良仁,如今也未能脫離工作。他每天凌晨1點半起床,隨後駕車1個小時前往面向東京灣的青果市場,將一筐筐沉重的貨物搬上貨車。在天亮之前,他要按照訂單將果蔬送往市內各處的餐廳。繁忙的時候,一天要前往十來家。

對於早該頤養天年的大波先生來說,「過了70歲仍在工作,感受不到絲毫樂趣,只是為了生活,不得不這麼做罷了」

圖源:二十五,二十一

圖源:《二十五,二十一》

圖源:二十五,二十一

無法停止工作的日本老人

簡單回溯一下大波先生年輕時的職業經歷,就能明白他退休之後仍需要工作的理由:

他年輕時在計程車公司當過司機,後來為了掙錢而辭職,成為一名獨立的貨車司機——

這意味著他要放棄公司的庇護,偏離戰後日本主流的「終身僱傭制」的工作路徑,意味著他要失去穩定的工資、定期的晉升,以及一半由企業負擔的養老保險。

年輕時,貨車司機的收入也許一度還不錯,但過了50歲之後就收到醫生的警告:他的腰椎不能再承受過度的重物搬運。

15年前,大波先生開始了青果市場的配送工作,雖然相比前一份工作,其重量級輕鬆了許多,但隨著年齡的日漸增長,這仍是一份嚴酷的體力勞動。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大波先生從65歲之後開始領取日本政府發放的養老金,但由於不能享受企業繳納的養老保險,每個月只能拿到6萬日元(約合3000元)。

在長壽之國的日本,像大波先生這樣,由於養老金不足以維持生活,在70歲之後仍然不得不繼續工作的老年人,正在膨脹為一個越來越壯大的群體。

另一方面,伴隨著少子化現象愈演愈烈,年輕勞動力不足,這些老年人正在填補超乎他們體力所能勝任的勞動力市場。

《紐約時報》在對大波先生的報道中,用標題總結了這一社會現象:「退休是夢中之夢,不得不工作的日本老年人們‘嚴苛的老後’。」

圖源:事件の淚劇照
圖源:事件の淚劇照

圖源:《事件の淚》劇照

過去很長時間裡,「60歲退休」都是日本人之間的一個共識。但自從2013年實施的《老年人僱傭安定法》規定「企業有義務讓員工繼續工作至65歲」起,正規的僱傭者在退休之後會繼續被企業返聘5年,再加上日本社會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是從65歲開始,因此人們的觀念又在面對「65歲退休」時達成了新的一致。

然而2021年春天,這一法律又經過了一次改革。政府要求「確保70歲之前老年人的就業機會」——這也意味著,整個社會已經悄然將「退休」的上限從65歲提升到了70歲。

到底有多少日本老年人退休之後仍在工作呢?根據日本總務省的最新統計,2021年,日本65歲以上的從業人員達到909萬人,這是史上最高紀錄。與此同時,日本 65歲以上老年人在2022年達到了3627萬人。

這就意味著,日本的老年人中,達到退休年齡以後仍在工作的,平均每4個人中就有1個。

再細分一下年齡段,60代(60歲-64歲)仍在工作的老年人達到71.5%,60代後半(65歲-69歲)仍在工作的人群也達到了50.3%——工作到70歲,確實已經逐漸成為常態了。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從日本公共職業安定所公佈的另一組資料中還可以看到:2019年,日本65歲以上的求職登入者達到59萬人——這個資料是10年前的兩倍,而自從2017年後,70歲以上的求職者也在增加。

2017年年滿70歲的求職者,意味著在1947年至1949年的第一次「嬰兒潮」時期出生的806萬人,也即是我們常說的「團塊世代」,正在成為龐大的超老年人群體。

他們從2022年開始陸續年滿75歲,這也使得這一年,日本75歲以上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首次超過了15%。

於是日本社會出現了很分裂的現象:

一方面,是社會需要負擔的老年人養老金越來沉重,人們為自己的老後生活憂心忡忡。另一方面,人們又將「世界第一長壽國」作為驕傲的談資,75歲還不算太老。

在2022年,日本連續52年增加的「百歲老人」達到90526人,比上一年又增加了4016人。大街上的宣傳海報、電視上的新聞節目,隨時都有人在高喊「人生百年時代」的口號。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我在日本遇到過許多在「人生百年時代」燃燒生命的老年人。他們是支撐日本戰後經濟復興的主體,創造了泡沫經濟時期的繁華。儘管經歷過泡沫經濟的破滅,仍然滿懷雄心壯志,退休之後也不願放棄改造社會的願望。

例如被稱為「日本國民編劇」的倉本聰,80多歲還在開展演劇工坊、培養戲劇界年輕的新人;例如「第一列車設計師」水戶岡銳治,75歲的今天仍在推出新的設計作品……

也有一些中國人也很熟悉的名人——74歲的村上春樹,剛剛寫完一本40多萬字的小說,81歲的安藤忠雄,患癌被摘除5個臟器後還在建造兒童圖書館……

安藤忠雄圖/視覺中國

安藤忠雄。圖/視覺中國

在日本各地旅行時,也遇到過一些70多歲了還在經營民宿的老年夫婦。即便拿著很高的公務員退休金,他們也不肯閒下來,還積極謳歌著「第二人生」。

有時也難免感慨,這些老年人是我在日本見到的最有幹勁的一群人。與年輕人中層出不窮的「廢柴」和「家裡蹲」群體相比,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未來都更充滿力量。

也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活躍,外界很容易形成一種錯覺:日本老年人精力充沛、熱愛工作,沒有後顧之憂。

但收入穩定的精英階層,真的能代表日本的現狀嗎?還是說,從事體力勞動的大波先生才是底層的大多數?

日本老人究竟有多累?

日本老人究竟有多累?

有一個數字很能說明問題:眼下日本65歲以上的909萬名從業人員中,正式員工只有120萬人,剩下的大部分都屬於臨時工和兼職工等非正式員工。

在這些非正規僱傭的老年人中,最多的人從事批發販賣業(大波先生的情況就屬於這一種)和零售業,其次是農業和林業,再往後依次是服務業、製造業和醫療福利業。

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

我家樓下的便利店,平日白天總有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太太站在收銀臺前,因為反應力稍微有點兒遲緩,常常會有年輕的顧客露出不耐煩的神情;

在某個農村遇到的農家阿姨,每個月只能拿到5萬日元退休金,必須找工作補貼生活,但年紀大了沒有體力繼續從事農業勞動,後來找到一份短工,每週在老人院工作一天,從晚上9點到早上9點,一個月勉強能拿到5萬日元

退休金不夠用的農家男人們,會從事一些門檻更低的工作,例如跑跑長途汽車,或者貸款買一臺小型吊車,哪裡有施工現場就去哪裡接活兒。

在東京和大阪這樣的大城市裡,往往能看到老人在擔任公司和公寓大樓的管理、安保、清掃之類的體力勞動工作。

日本警視廳發佈的「保安業概況」顯示,至2019年年末,日本全國57萬名保安人員中,60歲以上的群體佔據45%,70歲以上的群體也正在增加。

這些老年人保安,主要在施工工地和活動現場做臨時工作,薪水按日結算,如果運氣好總有活兒,從晚上12點工作到早上7點,按照每小時1200日元的報酬,每個月能收入10萬日元。

還有一種情況,相信來過日本旅遊的人們會有一個共同感受:為什麼日本的計程車司機總是老年人?

我第一次意識到這件事,也還只是旅遊者。當時有一位顫顫巍巍的老頭子,踩緊油門送我們去趕一班火車。當時,整車人都陷入了沉默,事後再說起,都是一樣的不安與不解。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這確實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日本計程車司機的平均年齡超過60歲,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據將近一半。不僅如此,70歲至74歲之間的老年計程車司機有近兩成,75歲以上的大約一成,甚至還有超過80歲的情況。

開計程車似乎門檻比較低,只要有駕照就能工作,同時計程車公司還要履行政府「保障70歲之前的老年人的就業機會」的義務,也會積極接收老年人,使得這份工作成為許多退休的老年人再就業的最佳選擇。

但在積極保障老年人工作機會的同時,確實也引發了一些人的不安:老年人的視力和反應力都在不斷弱化,這是否會導致更多的道路安全事故?

在日本生活久了,漸漸會明白:每一個老年計程車司機,背後都有這樣那樣的故事。

日本的計程車服務向來以周到著稱,最近幾年,我開始頻繁地主動要求自己搬行李箱,對方肉眼可見地鬆了一口氣。

這些老年人司機中,搬不動大箱子的人越來越多。

有一位70多歲的司機,為此連聲向我抱歉,說他從前搬箱子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去年剛從樓梯上摔下來,全身多處骨折,四肢和脖子都不能動彈地躺在病床上,留下後遺症,左手至今無力。他只在病床上躺了8個月,就又來開計程車了,不然沒錢繼續生活,還有一大堆因醫療費欠下的債要還。

他終於開始後悔,年輕時成天到處玩,沒幹過正經工作,甚至還幹過黑社會,直到妻子帶著孩子離開了他。如今他既沒有家人,也沒有養老金,只靠開計程車活著,大概會一直開到死。

圖源:《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的現實》

這幾年,京都的私人租車公司越來越多。司機中,老年女性的身影也越來越多,能看出她們無論對行駛路線還是電子支付都不太熟練,顯然是才剛剛開始接觸。

這樣的事情遇到得多了,再聽到開車的老年人們在車裡播放起懷舊的昭和老歌,也再也感受不到浪漫和懷舊,只覺得是聽了一曲他們的青春哀歌。

老後破產,離他們有多遠?

老後破產,離他們有多遠?

在「人生百年時代」的日本,青春不再的底層老年人,沒有絲毫餘力去謳歌「第二人生」。他們身陷貧困泥濘。

在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家庭的貧困率大約是27%,直觀來說,每4個老年人家庭之中,就有1個處於貧困狀態。

養老金不夠用,陷入貧困,是這些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仍在工作的最大原因。

圖源:《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的現實》

日本的養老金構成分為兩種:一種是厚生年金,工作時由個人和企業對半繳納養老保險,過了65歲之後陸續發放;一種是國民年金,沒有企業保障的人自行按月繳納保險金(2022年約為每年20萬日元),這屬於一種個人保險行為,同樣在65歲之後可以領取。

這兩種養老金的差異懸殊巨大。

以2021年為例,領取厚生年金的老年人,平均每月可以拿到14萬5665日元(約為人民幣7500元),而領取國民年金的老年人,平均每月則只有5萬6479日元(約為人民幣2900元)——維持老後基本生活的養老金,只屬於那些被企業終身僱傭的員工或是穩定的公務員。

這就要求你一輩子必須擁有穩定工作,人生不能遭遇變故,最好不要患上重大疾病,不能中年失業,公司千萬不能倒閉,從事自由職業更是萬萬要不得……

如果你不幸恰好是個女性,你還要仔細想一想:生產和育兒,會不會讓你在職場失去立足之地?

將近20年前,日本政府在進行大規模的養老金改革時,曾經提出過一個振奮人心的口號:「年金100年安心」。大意是,以目前的養老金制度,政府能夠保障人們在職業時代收入50%的養老金的水準,這種情況能夠維持100年,國民請安心!

只不過到了2019年,人們談論的話題就變成了「‘年金100年安心’的謊言」

在當年,金融廳公佈了一份針對老年社會資產構成和管理的提案書,其中提出了一個正相反的事實——「老後資產2000萬日元不足」

內容分析說:丈夫65歲以上、妻子60歲以上的老年人家庭,將面臨每月平均5萬日元的入不敷出,如果按照退休後繼續生活30年來試算的話,這個家庭還需要2000萬日元(約為人民幣100萬元)存款,才能夠保證老年生活。

提案書建議,隨著少子高齡化的影響和物價不斷上漲,未來僅靠養老金肯能無法維持老後的生活水準,壽命越長需要的錢就越多,大家請積極自助並自行理財吧!

圖源:《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的現實》

其實對於大多數老年人家庭來說,2000萬日元的存款都不是一個輕鬆數字。

厚生勞動省2018年7月發佈的《國民生活基礎統計調查》顯示,日本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為560萬日元,但實際上有60%以上的家庭沒有達到這一數字,其中有近40%的家庭收入還不到400萬日元。

無論是號召存款2000萬日元,還是保障70歲以下的老年人工作的權利,背後都是一個醒目的現實:日本的養老已經從「公助」時代進入了「自助」時代。

而且人們也意識到,這種「自助」越早越好,等到退休後再來考慮,為時晚矣。

擔心養老的日本老人,也在操心子女的養老

擔心養老的日本老人,也在操心子女的養老

最近,我的一位老師極力推薦我購買一款年金保險,提醒我要未雨綢繆,為老後生活提前做好準備。

這是一個名叫「iDeCo」的私人保險,也是目前日本政府大力推廣的年金補助方式。本質上其實是投資業務,每個月向銀行儲蓄五千日元至幾萬日元不等的資金,在60歲以後作為養老金領取。投保資金能夠享受小額收益,同時很有吸引力的一點是,還可以享受每年的個人所得稅和住民稅減免政策。

在我寫這篇稿件的時候,iDeCo 的加入者已經超過了270萬人,雖然它早在2001年就推出,但一直備受冷落,直至「老後資產2000萬日元不足」提出之後,才肉眼可見地變得受歡迎。

尤其是20歲到29歲之間的加入者,據說在短短四年裡增加了12倍。

日本各大銀行和證券公司的網頁上,在推廣這項業務時,也都毫不掩飾地向人們積極解釋購買它的三大理由:

老後生活,光靠養老金是不夠的;隨著泡沫經濟的崩壞,企業倒閉而不能支付員工年金的案例越來越多;物價上漲,錢會更加不值錢。

推薦我購買補助年金的老師朋友,不僅自己從多年就開始購買,也慫恿她剛工作不久的女兒購買。

對於月光族的女兒的老後生活,她從現在就開始擔憂。

這位老師本來應該在今年退休,但她接受了所在企業的返聘,決定繼續工作到年金髮放的65歲為止。好在待遇和退休之前並不相差多少,對於人手緊缺的那個企業來說,她才60歲,充滿幹勁,還很年輕。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人生百年時代,60歲也許還可以是日本職場的主力軍。

在日本工會總聯合會《老年人就業的相關調查2020》中,關於60歲以上仍在工作的人員的工作狀態,回答最多的是每天工作「8小時」,一週「5天」,他們的月薪最多的在5萬日元至25萬日元之間。

其中,正式員工的月薪為33.1萬日元,非正式員工的月薪為13萬日元,懸殊巨大。很多日本企業,就會以這種非正規僱傭的方式,積極僱傭60歲到65歲之間的老年人,體力尚好,工資減半,十分經濟適用。

日本政府多年來積極地推行擴大老年人就業,目的就是讓這些精力充沛的老年人,也成為失衡的養老金結構的一大支柱來源。但人生百年時代,當60歲的人變成70歲,事情也許並不會那麼如人所願。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圖源:《我親愛的朋友們》

無論身心條件還是體力條件,讓他們從事不異於年輕人工作量的體力勞動,都將是十分艱辛的一件事,一旦出現健康問題,所謂的「自助」就會完全無路可走。

可現實不給他們提供第二條路:一個不工作到死就無法生活的時代已經來臨,往後很多人的一生,不會再有「退休」兩個字。不管他們是不是認為:就這麼在工作中走向人生終點,實在是太過悲傷了。

有趣的是,當老年人工作到死的時候,日本的年輕人正在憧憬退休生活。

2019年,日本財團針對17歲到19歲之間年輕人做了一個意識調查,問及對退休年齡的希望,42.8%的人選擇了「65歲之前」或「65歲」,有人在「原因」一欄寫下:「工作到法定年齡後,就可以拿著養老金悠閒度日了!」

他們的未來不會太遠,2019年19歲的年輕人,在2065年將來到他們理想的退休年齡,而在這一年,按照預測,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將達到史上最高的38.4%。

作者 |

作者 |庫索

編輯|晏非

校對 | 賴曉妮

排版 | 鄭李昂

封面/頭圖 |《我親愛的朋友們》

封面/頭圖 |我親愛的朋友們

相關文章

15年後,紙媒真的會消失嗎?

15年後,紙媒真的會消失嗎?

作為世界著名的紙媒大國,日本現在正面臨著報社倒閉的危險!有人預測,15年之後,日本的紙媒將會在讀者手中消失。 這個預測的根源,來自於日本新聞...

澳洲最大黑幫,全員身高不到半米

澳洲最大黑幫,全員身高不到半米

本文轉載自【新週刊】公眾號 (ID:new-weekly) 在澳洲,人和貓幾乎一樣多,他們已經「打」了很多年了。 看起來人畜無害,我見猶憐的...

日本為啥沒有新的「經營之神」

日本為啥沒有新的「經營之神」

稻盛和夫先生去世後,日本經濟界還有沒有新的「經營之神」?日本社會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卻有一個「大ボラ3兄弟」(螺號三兄弟)的說法。 這三個兄弟...

「靜觀其變」的日本人

「靜觀其變」的日本人

與他人協作合力解決問題是日本人的弱項,哪怕個人有再正當的理由,也不願與他人爭執,儘量保持好與周圍人的整體關係。 東京街頭(圖|庫索) 以此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