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年輕人對生死的態度確實很淡然。隨手一搜葬禮的話題,他們腦洞之大,令人折服。
對於「你希望在你的葬禮上放什麼歌曲或者樂曲」這個問題,有人想向蒼天再要五百年,

△來源:知乎@布魯克你猜
有人覺得嚎啕大哭不如來一首《不如跳舞》,

△來源:知乎@深藍水晶
有人還不忘和朋友們開一個小玩笑,

△來源:知乎@深爺
然而,在小九看來,這些在日本喪葬界根本算不上什麼。國內網友還只是停留在暢想階段,而島國人民卻早已把那些我們想都想不到的花式葬禮付諸實踐了。
01
葬禮還能這麼辦?
人工智慧走入日常生活的時代,你有沒有想過機器人也可以用在葬禮上?
這個酷似大白、萌萌噠的機器人叫Pepper,由軟銀的機器人團隊開發。

△來源:unsplash
Pepper最大的特點是能分辨人類的喜怒哀樂,給人安慰,陪人聊天。在教育、零售、醫療等領域,都有Pepper的身影。
然而腦洞大開的日本人卻不止於此,有一家公司改進了Pepper,給它寫入了一個誦經的程序,代替真人法師來為過世的人超度。

△來源:japantimes
Pepper胸前的大平板展示著禱告經文,「本人」則一邊有節奏地敲擊木魚,一邊有條不紊地誦經。看這有模有樣的架勢,想必法師也會感到壓力,怕丟了飯碗吧。

△法師看了都直呼內行 | 來源:騰訊視訊@人間萬象
原本覺得機器人法師已經夠離譜了,但是小九看到「氣球葬」的時候,真的直呼好傢伙。
大家一定聽過把骨灰撒進大海或埋在樹下,以此迴歸自然的祭奠方式。相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日本人,講究「迴歸自然」的葬禮肯定不會少,「氣球葬」便是其中一種。

△來源:ANN
「氣球葬」是將骨灰注入一個直徑2-2.5米的大氣球中,裝好後把氣球放入空中,寓意「一路走好」。

△來源:ANN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氣球由特殊橡膠材料製造而成,能夠飛到距地面50公里的平流層。受氣壓的影響,到達平流層的氣球已經是原來的三到四倍大,當大到一定程度時,氣球爆裂,骨灰飛散而落,迴歸大自然。

△來源:balloon-sou
與之類似的還有更高級一點的「宇宙葬」。沒錯,就是到達地球之外的宇宙。

△來源:Elysium Space
逝者的骨灰會裝入一個直徑一釐米的鋁合金容器中,搭乘火箭飛向外太空。燃料用盡後,火箭會和燃料箱分離,裝有骨灰的容器會再次穿過大氣層,燃燒後宛如一道長長的流星劃過天際。

△來源:宇宙葬.com
願意採用宇宙葬的人,生前很喜歡旅行,希望能夠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來一場宇宙之旅。而且,親屬還可以隨時通過 app 掌握逝者所處的太空位置。
想象一下,逝者宇宙旅行結束後變成「流星」的時刻,如果家人恰好可以看到,對著天空說「歡迎回家」,光是想想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溫馨和浪漫。
宇宙葬還有升級版——人造衛星計劃。

△來源:宇宙葬.com
據介紹,骨灰也是裝在一個特殊的容器中,跟隨人造衛星一起發射到太空,然後進入特定的軌道,最長能繞軌飛行240年。

△來源:銀河Space
都說人在去世後會變成星星守護著親人和朋友,宇宙葬可以說是小小地滿足了人類的美好幻想。
說完宇宙,咱們再聊一聊現實的東西。
眾所周知,日本已進入超老齡化社會,那麼一定會有行動不便的老人無法參加葬禮。
有公司根據這個情況想出了可行的辦法。
「移動式葬禮」是其中一種,從名字上就能猜出來,這是可以移動的葬禮。具體操作是將靈堂設置在車上,帶著逝者「走訪旅行」。

△來源:Life Partner
儀車功能俱全,可以容納10個人,有祭壇、燒香臺、椅子、冷暖氣等設施,還為行動不便的親屬設置了便於上下車的升降梯。

△來源:Life Partner
最關鍵的是,移動式葬禮在任何地方都能舉行,只需要兩個停車位,靈活性極強。不方便參加葬禮的人可以等待儀車前來,完成弔唁。開發移動式葬禮的公司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有困難的人們,一起目送逝者走完最後一程。
另外,儀車還可以走過逝者生前最喜歡的地方,使葬禮本身擁有了獨特的紀念意義。
照顧到老人和殘疾人的葬禮還有「得來速(drive-through)上香」。賓客乘車前來弔唁時,不用下車,司機把車窗搖下來,賓客通過車窗上香、祭奠即可。

△來源:BBC

△來源:BBC
除了上面這些新式葬禮外,日本還有讓一切歸零的「零葬」,也稱「直葬」,簡單來說就是不辦葬禮、不留骨灰、不要墓地。體現出「讓人生的終點歸零」、「獲得終極自由」的死亡哲學。
02
為何舉辦新式葬禮?
國人講究死者為大,葬禮通常是莊嚴肅穆的。可能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這些新式葬禮會不會對逝者不敬?
其實,日本人的生死觀和我們不太一樣。他們並不避諱死亡,相反,而是敢於追求死亡,甚至有些嚮往死亡。
日本的死亡觀念受佛教影響很深, 相信「輪迴轉世」和「追求極樂世界」, 認為死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生的起點,由死認識生,通過死達到美學的境界。從很多文學作品中就能看出來強烈的死亡意向,比如《金閣寺》、《雪國》、《挪威的森林》。
所以,他們在心理上對新式葬禮的接受程度就比較高。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 來源:《挪威的森林》劇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迫不得已的現實條件。
首先,新式葬禮經濟實惠。
日本傳統葬禮包括嚴格的入殮儀式和寺院誦經,價格不菲。辦一場葬禮的平均花費約200萬日元左右。 具體環節大致如下:
- 喪葬費(120萬日元左右)
葬禮當天的運營費、人事費,包括從醫院接出遺體、運至葬禮會場,舉行守夜和告別式,火葬和拾揀遺骨等必須的費用。
- 酬賓費(30-40萬日元左右)
請參加葬禮的客人用餐、答謝的費用。
- 寺院費用(50萬日元左右)
包括戒名費、讀經費、膳費、車費等。而且這部分的費用不透明的時候很多。

△來源:《葬禮》劇照
有的老人擔心家人負擔不了身後事,於是每天省吃儉用。
而新式葬禮一般花不了這麼多錢。Pepper的「出場費」,大約在5萬日元左右;移動式葬禮價格13萬日元起;氣球葬的費用為每人24萬日元;就連逼格很高的宇宙葬,也比想像中的便宜:45-50萬日元左右。
這些葬禮不會增加子孫的負擔,對於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的日本人來說,算得上是很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日本已是超老齡化社會。截至2020年9月15日,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高達28.7%,在全球高居榜首。而且總人口連續11年減少,並創下自1968年以來的最大降幅,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
有些人去世時,還在世的家人和朋友已經所剩無幾。有很多人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舉行一場完整的葬禮。

△來源:unsplash
還有一個原因是城市化的發展。日本人傳統是在家中舉行葬禮,但是越來越多人選擇的城市住宅並不適合舉辦葬禮,這就導致更多的人放棄了傳統葬禮的方式,儀式也趨於簡化。
03
還有哪些奇葩葬禮
大家可別覺得只有鄰居日本可以把葬禮辦得這麼新奇有趣。世界之大,在操辦親朋的身後事上,多的是,你想不到的事。
- 瑞典——冰葬
在環保意識極強的瑞典,有生物學家推出了一種新型的埋葬方式——冰葬。將遺體放進特製的儀器,再用-200℃的液態氮冷凍,當遺體的水分流失70%後,遺體會變得乾燥易碎。之後,再通過震動將遺體「震」成骨灰。
這些骨灰會放入一個能分解的袋子中,埋進土壤。約一年的時間,骨灰就會變成有機粉末融入土壤,成為樹木和土地的養分。

△來源:thesun
- 台灣原住民——室內葬
台灣有些原住民會採取室內葬的方式。早先,原住民的部落一般設在易守難攻的山地上,把祖先葬在室外會佔用寶貴的耕地,而且荒郊野嶺也容易丟失;另外,原住民的祖先崇拜都很強,室內葬還有祖先可以永遠守護著家人的意味。

△來源:IPCF-TITV原文會 原視
- 波多黎各——逝者「本人」親自出席葬禮
就算是腦洞再大,小九也從沒想過逝去的人可以出現在自己的葬禮上。
波多黎各一家殯葬公司用死者的屍體創建一個立體模型,來表現逝者生前的個人生活。
拳擊手用拳擊比賽的姿態向賓客展示著帥氣的模樣;

△來源:nydailynews
愛騎摩托的小夥子可以一直坐在摩托車上馳騁;

△來源:worldpress
80多歲的老奶奶安詳地坐在搖椅上,彷彿只是在溫暖的午後睡了一覺。

△來源:washington post
這種特殊的紀念方式讓親朋好友對逝者的記憶,永遠是最美好的樣子。
- 印度——死在聖河邊
在印度人心中,恆河就是聖河。他們相信只有把骨灰撒在這,靈魂才得以解脫。屍體經受了火的歷練,靈魂便能擺脫身體的束縛。所以印度人經常在恆河岸邊舉行火化儀式。
貧窮的家庭有時會買不起足夠的木頭,遺體還沒有燃盡就被丟進恆河。所以恆河水面經常漂浮著屍體。

△來源:YouTube@Kelly Hearn
- 馬達加斯加——翻屍換衣儀式
在馬達加斯加,家人每隔七年將逝者的遺體從墳墓中取出來,舉辦翻屍換衣儀式。他們會與親人的遺體一起跳舞,然後將其重新包裹後下葬。

△來源:YouTube@Guy Shachar
最後,小九想說,對待不同地方的葬禮文化,我們尊重就好。死亡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平靜地接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也是我們需要用一生去學習的課題。

△來源:《入殮師》劇照
參考文獻:
[1]佛爺こんにちは.墳頭蹦迪不是夢,機器人超度,殯儀館賓館,日本人的葬禮太不正經了[EB/OL].日本設計小站,2017.09
[2]江潔.說說葬禮:日本的火葬率接近100% [EB/OL].京夜聊,2018.08
[3]日本葬禮趨向化繁為簡,新興的「宇宙葬」既環保又省錢[EB/OL].Channal B,2020.09
[4]The future of funerals? Robot priest launched to undercut human-led rites[EB/OL]. The Guardian,2017.10
[5]餘嬌娜,朱建軍.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第A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