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中的「日式感性」

遠藤周作說,西方「用善惡來看待人類的道德」,而在日本,堪稱「美醜感覺」的汙穢意識則是「基礎性的感覺」,支撐著日本的生活文化。那種基礎性的感覺「厭惡明確的空間、裸露的樣子」,以「一種潛藏在所有情趣中的泛神性美學」為基礎。

日本文學與西歐文學之間最大的「障礙」是「日本風土」中培養出來的「日式感性」。正如和辻哲郎把日本溼雨般的感性稱為「模糊一切事物界限的溼雨」那般,日本人「討厭把本質明確的事物以及無感情的事物剝開,露出其本體」。「日式感性」是一種「泛神論的感性」,它以溼雨般的感性為基礎,「拒絕區分人、神、自然,反對它們之間的對立」。也就是說,由於日本的「溼潤美學」「討厭對立,拒絕自然與超自然的嚴格斷裂」,因此很難適應「基督教的藝術性刺激」。

西歐的美感意識具有「界限的區分」「對立性」「能動性」這三個條件。與之相比,「孕育於泛神論土壤」的「日式感性」為了「不感知個體與整體的區分和界限」,「還原」為「不要求對立」。「被動」這幾點。即「將範圍與界限模糊化、暖昧化的事物」,就彷彿「暈映成灰色風景的春雨、陣雨」,抑或「朦朦朧朧的晚霧」,這正是「日式泛神性的一個特徵」。

「櫻花」審美與日本人的感性密不可分

而且,「日式感性」厭惡「對比、差異、區別」,正如神西清所言,一切就像「櫻花花瓣」象徵的那樣。換言之,櫻花花瓣的顏色本身是淡紅色,「帶有微妙的半透明」,並且花瓣極「薄」。薄薄一片不是櫻,團團簇簇方為櫻。它的顏色呈現為「淺淡模糊的色調,已經很難作為顏色存在」,「其顏色和光澤已經嚴重喪失了個性和實在性,彷彿已經無法獨自前行」,而「把這種顏色和光澤緩慢且若有若無地發散出來、表象出來的」則是「花香」,也即「日式感性」。

無論是櫻花花瓣的顏色還是形狀,一切都顯得過於淺淡短暫。比起盛開的櫻花,人們內心更加傾向於把審美價值賦予飄落的櫻花。剎那芳華,轉瞬即逝。日本這片土壤恰恰具備與此種哀傷產生共鳴的情緒價值。

比起盛開的櫻花,日本人內心更加傾向於把審美價值賦予飄落的櫻花

短暫和哀傷所引發的情緒價值其實源自日本的風土。在日本,地震等天災以及戰火都很頻繁,並且由於木製建築較多,火災也是常有之事。每逢天災人禍,一切都在眼前煙消雲散。故而這片土地在漫長曆史中培養、積蓄、形成的記憶和感性,與保留了大量中世紀以來石制建築的巴黎必然存在根本性差異。

此外,由於日本地域狹小,平地面積十分有限,因此,在這個居住空間相當密集化的農耕社會,人們不可能具備「自我」等概念。

短暫和哀傷所引發的情緒價值源自日本的風土

司馬遼太郎從年輕時就開始思考「自我」,卻一直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閱讀外國小說時,常常抱有近乎自卑感的情緒」。結果,司馬遼太郎得出結論——那是因為日本人原本就沒有「自我」,縱使有也非常薄弱。原因在於,如果「自我」存在,現實中就「很難」在狹窄的日本都市和村落「生活」。況且在日本社會,「自我非但沒有形成的餘地,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 添亂,造成危害」。

「自我」這個所謂的西方概念在日本社會反而只是「危害」。

日本近代以來長期沒有「自我」這一概念。司馬遼太郎曾說,他對自我的「違和感」或許與身為日本人的「自卑感」有關,就連察覺到這點的他也將有關「自我」的問題視為「自己一直以來的痛苦」。

儘管「自我」在日本社會是「危害」,絕對無法顯示其有效性,但是當「自我」作為西方概念被引入之際,司馬遼太郎看著無法擁有「自我」的自己,不禁產生了身為日本人的「自卑感」。特別是那些直面西方權威化的知識階層,對他們來說,西方概念的引進就是「痛苦」。

與此同時,倘若沒有「自我」這一概念,人們就不可能擁有「個人」這一概念。恰如前文中「櫻花」所象徵的那樣,日本人的自我界定並非在個人這種單一的成分中成形,而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中成形,即和辻哲郎、木村敏、濱口惠俊等人持續闡述的「間人主義」。

自我正是在「人與人之間」才得到界定(木村敏)。也就是說,日本人的自我界定是他者依存型,它意味著人與人之間邊界的模糊性。正因如此,理論物理學家渡邊慧才指出,日本人為了「不作為個人而生存」,於是「依靠所謂的日本人這一集體來生活」。換言之,「自己即集體,集體即自己,這就是他們的生存方式」。

欣賞落紅葉,也是日本人的一種情緒投射

據渡邊所言,由於日本人缺乏作為個人的身份認同(identity),故而產生一種傾向,「認為日本過去沒有出現過偉大的學者,就連自身的價值都消失了」。該傾向演變為「日本人的自卑感」,化為日本整體的社會氛圍。舉例而言,即使聽聞「日本沒有科學,沒有哲學」等「統計性的事實」,該事實也「不可能讓人們得出關於個人能力,以及作為可能體的個人的結論」。由於日本人沒有形成「個人」這一概念,「統計性的事實一躍化為自身的自卑情結」。換言之,「集團邏輯」對「日本式自卑感」產生了影響。

事實上,西方有個人主義、市民革命、民主主義等概念,日本卻沒有。因此,正如政治學家神島二郎把否定日本的思考方式稱作「欠缺理論」那般,在經歷了西方權威化的知識界,該思考方式已成為一種典型的思想模式並長期存在。該現象同樣發生在日本人與基督教的交集中。只要非西方的日本繼續以西方為模範,那麼日本的知識界就會一直思考「西方有,日本卻沒有」這個問題,也就無法擺脫否定日本的思考方式。

相關文章

福原愛、終於正式離婚了,但要賠2億?

福原愛、終於正式離婚了,但要賠2億?

在傳出離婚風波4個月後,福原愛與江宏傑終於正式的發表了離婚,結束了五年的婚姻。 兩人對外發了一份離婚的共同聲明,表示未來會共同養育兩位孩子。...

日本人到底有多愛花?(內含福利)

日本人到底有多愛花?(內含福利)

日本人愛花世界聞名,尤其喜歡欣賞凋落的時刻,探尋人生的真諦。比如在落櫻中感受生命的輪迴,從紅葉裡看到愛情的熱烈。 花在日本,不僅是一種觀賞對...

日本大相撲為啥沒女人?

日本大相撲為啥沒女人?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21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在156個國家當中,日本排名第120位,在發達國家當中是相當低了。 不過哪怕我們不看這個報...

關於日本刨冰,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關於日本刨冰,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點選藍字關注我們 了解最新日本訊息~ 梅雨季過後,日本也迎來最熱的兩個月。冷飲肯定是度過炎炎夏日必不可少的美食,而在日本,最常見的一種冷飲當...

日本三大妖怪之玉藻前

日本三大妖怪之玉藻前

關於日本的三大妖怪,其實有好幾種不同說法,其中較為普遍的是酒吞童子、玉藻前和大嶽丸三位。或許有不少小夥伴都是從《陰陽師》這款遊戲裡認識玉藻前...

日本製造,被軟體拖垮了?

日本製造,被軟體拖垮了?

2010年11月,當馬斯克買下豐田在美國加州的一座工廠,並贈給豐田章男一輛特斯拉電動跑車時,後者的臉上洋溢著勝利者的姿態。 但隨後興起的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