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鏡頭中的弄堂萬象

編 著 · 攝 影 :秦 俊



三、鏡頭中的弄堂萬象
對於未來,弄堂裡的場景,弄堂裡的故事,還有那弄堂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以及鄰居家的狗狗、貓貓,只能定格在上海這個城市發展的記憶之中了。

蔣家浜小街九十七弄(2014.8)
隨著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上海弄堂在不經意中逐漸消失了。那推開窗戶就能看見弄堂口的亭子間,每日三餐散發出飯菜香味的灶披間,老阿姨每日清晨倒馬桶的身影,還有那叫賣吆喝聲以及妙齡女郎穿著高跟皮鞋行走在木樓梯上「噔、噔、噔」的清脆響聲……這些老上海弄堂的風景,已成為和即將成為一種懷舊文化,被人們收藏在記憶中。所幸的是,尚有一批痴情的攝影人在弄堂的拆遷與變化過程中將弄堂記錄在鏡頭裡,為這座城市留下了永恆的記憶。

江陰路二一三弄(2013.7)
上海弄堂是許多上海人居住、休閒、娛樂的場所。每逢夏季,弄堂內滿是乘涼大軍。由於住房條件普遍困難,室內偏小,且通風條件差,每到傍晚,人們早早就將草蓆、躺椅、長凳搬到自家住所的弄堂口納涼。弄堂空間狹窄,由於白天的日光照晒,熱浪灼人,於是大人們用臉盆接上自來水將自家的牆面、路面、門口澆個遍,以圖清涼。天色漸晚,老人們靜靜地躺在躺椅、涼蓆或其他臥具上,睡眼矇矓地搖著蒲包扇;中年人則打牌、鬥棋或給孩子們講故事;婦女們嗑著瓜子,或做著針線活,有的則哄著懷中的寶貝睡覺;頑皮的「童子軍」則在弄堂裡追逐嬉鬧,尋找自己的快樂。

摺疊式躺椅是弄堂居民使用最多的納涼用品 舟山路78號(2014.8)
弄堂最吸引男人目光的是偶然從面前經過的年輕女子窈窕的身影,她們突出的胸部、臀部雙曲線,若隱若現的黑紗短衫、短裙,在習習的晚風裡猶如浪漫的電影畫面不時在弄堂裡閃現,招惹著男人的目光。


安國路220號(2015.7)
露天餐廳是弄堂一大特色,尤其是晚餐,家家戶戶門口都搬出小餐桌,有的人家用木板支起餐桌,甚至將澡盆反扣過來當餐桌。弄堂裡不時飄來陣陣飯菜香味。有吝嗇的上海人將葷菜埋入碗底,以免被鄰居議論他家的「富有」。但大多數人家每逢「開葷日」或自己包了餛飩都會分食給鄰居家的小孩,體現出弄堂特有的暖意。辛苦了一天的中年男人咪咪老酒,哼哼滬曲,優哉遊哉。「小菜介好啊」老鄰居倒不怕主人說他臉皮厚,喝著人家倒上的老酒,索性坐下來與主人邊吃邊聊。更有熱情的主人邀上數位鄰居,一盤油炸花生米,一盤臭乾子邊喝邊聊……一頓愉快的晚餐,一陣歡聲笑語。夏天吃弄堂飯是那個時代最富有詩意又無處不在的一道風景。

蔣家浜弄堂125號(2014.8)

工作了一天的男人在女人的陪伴下咪咪老酒悠哉悠哉
塘沽路六四六弄(2015.5)
弄堂是孩子們的天下,凡弄堂里長大的上海人沒有不知道遊戲「老五樣」的,且個個都是一等好手。所謂「老五樣」便是:滾鐵環、跳橡皮筋、跳房子、踢毽子和打彈子。弄堂裡的幾代人都是這樣從小玩到大,而且一代比一代更痴迷。無論男孩女孩,只要一放學就會簇擁到弄堂一角開始他們的遊戲大全。


打「彈子」是男孩們最喜愛的遊戲,彼此限定距離,瞄準對手的彈子,大拇指像扣動扳機一樣發力,擊中對手彈子就贏得「戰利品」一顆。自己不但要接受對手的挑戰,同時也要挑戰數個對手,有能耐的男孩除了鉛筆盒中裝滿贏得的彈子外,還特地縫了一個布袋,各色各樣的彈子匯聚其中,不時向小夥伴們炫耀著自己的「戰利品」。

哪裡有孩子,哪裡就有樂趣,弄堂的孩子們用不同的方式快樂著自己的快樂。
楊樹浦路1963弄(2010.1.25)
女孩們玩的則是一些較為細膩文雅的遊戲,如跳橡皮筋、踢毽子、跳房子等。跳房子是小女孩們的最愛,用粉筆在地上畫出大小不等的方塊,按照事先約定的遊戲規則在方塊內蹦進蹦出、跳來跳去。「跳房子」是她們一年365天玩不膩的遊戲,直至女孩們長大成家後,每當提起「跳房子」,她們還是津津樂道。


弄堂是人們生活的獨特天地,引來了許多流動商販和手藝人的叫賣聲,也因此構成了充滿市井風情的弄堂習俗。當每天清晨東方第一抹陽光照射到弄堂牆面上時,弄堂就炸開了鍋。倒垃圾的搖鈴聲,洗刷馬桶的「沙沙」聲,賣早點、賣湯圓的叫賣聲,還有修棕棚床、修傘、修鞋的吆喝聲,從早到晚不絕於耳,在弄堂上空響徹迴盪,營造了弄堂獨特的生活情韻。
有句話說得好:賣什麼吆喝什麼。有一種吆喝在上海弄堂裡聽到得最多:「壞咯棕棚修伐,壞咯藤棚修伐」。因上海人以睡棕棚床和藤棚床為主,棕、藤棚床用久了,難免鬆怠,睡覺不舒服,就要請「修棕棚」的師傅拉緊或更換棕、藤。

西藏北路302號(2014.8)

海寧路(2014.8)
「桂花赤豆糕,白糖蓮心粥」,「甜酒釀要伐,糯米甜酒釀」——這是推著自行車的流動商販在叫賣。自行車商販的後座兩邊各掛著上、中、下三層的容器,每層是一個裝酒釀的缸,缸裡面裝的就是他們吆喝的好吃的。他們的吆喝聲會從這個弄堂傳到另一個弄堂。
「爆——炒米花哦!」每當聽到獨輪車碾壓路面的「吱吱」聲和爆炒米花人的搖鈴聲,弄堂的小孩們就興奮不已。在那零食匱乏的年代裡,弄堂裡的小孩特別喜歡吃那既鬆軟又香脆的炒米花。只要聽到「爆炒米人」的搖鈴聲,小孩們便端著臉盆帶上一碗米,排隊等待炒米花。往往是天色已晚,炒米花的爐火映紅了牆壁,也映紅了等候多時還未排上隊的孩童們的臉龐,而孩童們渴望早點吃到炒米花的心情則更迫切。
「削刀磨剪刀」是弄堂裡最多的吆喝聲之一,其叫賣者所用的無非是一條長凳上面嵌了一塊磨刀石和一些必備的工具,叫賣者胸前的圍腰是他們最具特徵的工作服,也是手藝人最具特色的廣告形式。

爆米花是弄堂孩童們的最愛(2014.8)
當年的老虎灶在大上海早已銷聲匿跡,老虎灶是上海弄堂口專門向街坊鄰居售賣白開水的灶房。在弄堂闢一角,壘個大灶,用大鍋煮沸開水,零勺售賣,一分錢一瓶,不僅方便了鄰里街坊,還為人們節省了煤炭和鈔票,頗受街坊鄰居歡迎。而老虎灶的經營者雖本小利薄,但足可養活一家老小。早期的老虎灶並非用水龍頭放出開水,而是用瓢或白鐵皮做成的專用水勺和漏斗灌入水瓶中。經營面積稍大點的老虎灶,則置幾組桌凳,兼營茶室。或拉上布簾,添幾個木盆,兼營混堂(即浴室)生意。這裡則成了老頭們整日打發時光的理想場所。

梅溪弄(2009.3.10)
弄堂裡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了。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貼上春聯,辭舊迎新。這時是一年裡小孩們最高興的時候,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
「買七不買八」從臘月二十七日起,家家戶戶都興高采烈地上街採購年貨。弄堂口和街道上處處張燈結綵,十分熱鬧。臘月二十八每家大門上都貼上大紅色的對聯和「倒福」,顯得格外喜慶。自大年三十起,弄堂裡的人們面帶笑容紛紛走向南京路、淮海路和四川北路商業街。有的購物,有的遊玩,一派熱鬧祥和、繁榮喜慶的節日氣氛。晚上,全家人團圓在一起吃年夜飯,老老少少歡聚一堂。年三十的夜晚,弄堂裡煙花怒放,五光十色,尤其是半夜零時,爆竹齊鳴,歡慶新年的到來。

紅包是春節裡小孩最期盼的禮物(2016.2)
大年初一的早上,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吃湯圓,意寓「年年高」和「團團圓圓」的意思。從大年初一開始,親朋好友相邀做客、相互拜年。首先要到最親的長輩家裡去拜年,然後平輩之間、朋友之間相互拜年。長輩們都少不了給小孩子壓歲錢。弄堂裡的年夜飯有一道菜是必備的,這就是一碗「魚」,寓意「年年有餘」。而這碗魚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十五是不給吃的。在春節期間,小孩們千萬不要說不吉利的話,否則會被長輩埋怨,說你不懂規矩。也有長輩在大年三十晚上守歲時趁小孩不備,用手紙擦拭一下孩童的嘴巴,寓意在過年三天裡萬一走漏嘴巴說出不吉利的話,權當是「放屁」。

給小孫孫買一個小燈籠,祖孫共享天倫之樂(2016.2)。
「春節三天年,初四原還原」從初四起,弄堂裡的人們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
光陰如箭,日月如梳。時至21世紀的今天,在這個國際大都市裡,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在有著一百多年曆史的弄堂裡。儘管他們的生活、環境十分簡陋,甚至破敗,卻依然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眼前的一切。多少年來擁擠的弄堂、忙碌的居民,似乎被都市的繁華、喧囂所遺忘。然而,常年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卻不以為然,他們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演繹著老弄堂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故事。這些故事中彰顯著溫暖、渴望和期盼。既是歷史的延續,也是現實的存在。對於未來,弄堂裡的場景、弄堂裡的故事,還有那弄堂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只能定格在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印記之中了。

塘沽路六七三弄(2016.3)

人們習慣在弄堂裡打牌下棋、納涼聊天(2013.10)。

在弄堂裡兒子給父親理髮,妻子給丈夫理髮早已司空見慣。
安國路一一九弄(2014.9)



弄堂裡的住家,普遍沒有衛浴設施,男人們夏天索性來個露天半裸浴。 安國路220號(2015.9)
薦 書
《消逝中的上海弄堂》已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 書號:978-7-5179-0548-6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6)第276477號
來源:「馬鞍山孚嘉輕印刷」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