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是一個通往更廣闊世界的橋樑。
跨過那座橋,你可以和名校教授暢談宇宙邊界,可以和藝術先鋒泛論莫蘭迪的形而上主義,還可以收穫北美大廠的offer.
讀書對於一些被困在大山裡的孩子來說意義更加非凡,橋那頭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就在今天,小有名氣的網紅@南依衝上熱搜第一,閱讀量1.7億。


作為大山的孩子,南依剛剛考上了中國社科院的研究生,可到學校報道的幾天後她突然在網上宣佈,自己決定休學待產。
孩子的父親,是南依的老鄉,同時也是一家理髮店的tony老師,中專學歷,一米六幾的身高並不算出眾。

社科院研究生和中專tony老師的婚姻,瞬間在網上引起滿滿爭議。

南依來自雲南滄源縣,那裡直到2019年才正式脫貧摘帽出列。
我們很難想象為了從大山裡走出來,南依付出了多少努力。
她靠學習從千軍萬馬中突出重圍,從一個甚至在地圖上都搜尋不到的小學一路「殺」到了中央民族大學。
到這裡她還沒停止前進,繼續憑藉努力考上了中國社科院的研究生。

在社科院,南依就讀的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在全國只招兩人。
有社科院的校友表示:從這個專業裡出來的同學是全國最適合從事少數民族文化學術研究的人才,更是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和振興民族地區教育的中流砥柱。

足以見得,成為1/2的南依是多麼優秀。
課餘時間南依還會運營自己的賬號,前幾天她用做自媒體賺的第一桶金帶著家人坐上了飛機商務艙,一行人還去到了天安門廣場前打卡。
外婆和媽媽眼裡透著光亮,那是南依無限可能的未來。

網友感慨,走出大山,回饋家人,充滿希望和自信,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可就在昨天,南依突然發佈視訊稱——
自己懷孕了,並決定休學待產一年。

南依也表示,自己義無反顧暫停學業,是因為擔心男友被別人搶走,而自己如果不生下這個孩子兩人可能會面臨分手。

孩子的父親中專畢業,同為滄源縣人,在老家當理髮師,後來開了自媒體公司,兩人相戀三個月,但肚裡的寶寶已經兩個半月。

這是網上僅有的資訊。
我們無法從中斷言,這個男人就註定一輩子不如南依。
但還是有不少網友惋惜道:
一個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女孩,來到北京讀本科和碩士,未來可能成為民族文化研究上的中流砥柱,最後卻還是嫁回了大山。

南依老公跟媒體表示自己是中專學歷

最讓網友們詬病的其中一個點,就是男生的學歷。
畢竟,在假定男生不會迎頭趕上的情況下,節奏和境界不相同的兩個人在生活上確實會產生分歧,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不過,那終究是別人的人生,尊重便好。
除此之外,也有聲音說這是一場炒作,稱「流量密碼被這倆人玩明白了」:


但無論是不是炒作,這件事都有可能會掀起一系列的蝴蝶效應——
她休學又復學等於佔了兩個名額,這不僅是在佔用學術資源,未來可能還會導致導師不願意招女生,科研女性的上升道路會愈發狹窄,甚至是其他大山裡的女孩也被會波及。



這種憂慮似乎並不是空穴來風,已經有人現身說法道,自己在研究生面試時,就因為是女性的身份被導師花了更多的時間考察。
因為之前有個學生研究生三年生了兩個孩子,弄得導師現在面試都小心翼翼。

南依堅定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需要勇氣的,我們外人確實沒有什麼立場去評價他人的生活。
如果真的如南依所計劃的那樣,一年後重拾學業,讀到博士,而家人成為她的動力和支持,那相信每個關心南依的人都會為她真誠祝福。

怕就怕,生完孩子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孩子出生後,南依緊接著需要面對的就是坐月子和哺乳期,除此之外還要花時間精力去照顧孩子,或許還會不得不造成學業上的分心,這種分心又可能影響到同組的同學…


不是說自由戀愛結婚生子有什麼錯,也不是道德綁架優秀的女性一定就要跟男人劃清界限。
只是想說,愛情可能是這個世界上變數最多的事物。
未經深思熟慮便為了愛情做出可能影響自己前途的決定,或許並不值得。
比經濟脫貧更重要的,是精神脫貧。


和南依一起衝上熱搜的,還有張桂梅校長。

作為全國首個全免費的女子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長,張桂梅此生引以為傲的壯舉,是培養了1804名女大學生。
她們能夠成為張桂梅的學生,直接原因是因為貧窮,至少曾經貧窮過。受困於環境和「大山思維」,她們早早嫁人、生子。
但張桂梅卻常對她們說:
「我希望你們安安心心地去讀自己的書,走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去竭盡自己的全能為社會服務,為我們這個國家服務,不要再回來。」
因為「一個女人的品格學識,能影響一個家庭三四代的命運。」
那些和南依一樣的「大山裡的女孩」們,後來有的成了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車輛管理所輔警;

有人回到自己的家鄉華坪,成為醫生,為醫療事業發光發熱;

還有人一路靠著資助上完大學,後來成了中學老師,像張桂梅校長一樣,繼續影響更多大山裡的孩子。

1804個女生裡邊,眼下最「炙手可熱」的人物可能要數黃付燕。
她回到學校看張桂梅的時候也帶來了一個訊息——
自己不僅結婚了,還決定當一個全職太太。
在黃付燕提出要給學校捐款時,張桂梅絲毫不留情面地怒斥道:
「你給我滾出去!」
張桂梅認為,家庭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還堅持把黃付燕供出來不是為了讓她別無選擇而不得不成為家庭主婦的。
女人要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本事。

在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黃付燕就考上了特崗教師,目前在西南山區執教。
張桂梅其實只希望教會女孩們一件事——
要自強、自信、自立,從現在開始強大自己。
正如華坪女高的校訓所言那般: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
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飛出「大山」後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文章的最後,主頁君想分享一個美國女孩塔拉·韋斯特弗的故事。
她在17歲前從來沒有上過學,和家人住在廢料廠旁,卻在28歲的年紀取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
塔拉經歷了什麼,她又是如何做到的?

塔拉的父親是一個極端的古怪男人,他認為女性裸露肌膚是罪孽,相信終有一天會實現一夫多妻制,認為孩子不應該去學校,生病也不該去醫院。
塔拉的二哥也好不到哪兒去,家暴不說,還在塔拉第一次塗口紅時大罵她是妓女。
而塔拉的母親是懦弱的,面對父親的極端對待和二哥的施暴,塔拉母親選擇視而不見。

直到三哥徹底與這個家庭劃清界限去求學,塔拉才慢慢覺醒。
她開始像哥哥一樣自學,隨時做好逃離家庭的準備。
「去上大學,外面有一個世界。」
三哥的話一直在塔拉腦海中縈繞,她每天都堅持6點起床學習,因為再晚一點起床就會被爸爸安排的勞動給累壞。
終於,她在兩年後考上了楊百翰大學。

但學校里正常人的生活與父親的灌輸發生了激烈的衝撞:女生為什麼可以穿吊帶?人們為什麼會去看醫生?馬丁·路德金又是誰?
一次次與原生家庭的拉扯,一遍遍將自我打碎後的重建都讓塔拉的精神接近崩潰。
但她有一個直覺一直在隱隱作響——
只有依靠自己,勝算才更大。
她開始不停地在大學裡吸收新知識,磕磕絆絆地走進現實世界,身後的那座大山也逐漸離她遠去。

大學的教授鼓勵塔拉勇敢去攀越下一座高峰,劍橋大學。
她開始加入到激烈的升學競爭中,並憑藉一篇篇卓絕的論文獲得了在劍橋大學讀碩士甚至是讀博士的機會。
隨著接受教育的增多,塔拉身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之士,他們一起探索生命的厚度,一起談論世界的廣闊。
塔拉在逃離和教育中重塑了自我,那座「大山」被她遠遠地拋之腦後。

不勇敢走出「大山」,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除了相夫教子外,會有多少可能和精彩。
這座大山,可以是真的大山,也可以是貧窮,更可以是社會禁錮在女性精神上的枷鎖。
女孩們,勇敢地拋棄那座壓在你身上的「大山」吧。
走出去,別回頭。
(英倫圈推薦,刊載自「insight視界」,作者:阿美。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