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香,是緣於小時候過年,那時候,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迎奉祖先上香祈福。在香菸繚繞的供桌上,那些五顏六色勾人食慾的瓜果麵食等供品氣味,混合著線香散發出的猶若空谷幽蘭般沁人心脾的香氣兒,直至今日,尚深深地留在記憶的深處。線香的氣味,也打小兒就成了刺激我嗅覺的一種很喜歡的另類異香。
逢廟拈香遇寺禮佛四處遊蕩的青蔥年代,曾經在杭州靈隱禪寺邂逅過一場神聖肅穆的法事,看大和尚們那脫俗的靜動舉止,聽經聲佛號的清徹悠遠,尤其是縈繞在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內那能盪滌俗人心靈塵垢的氤氳香氣,使得觀禮的俗我一時間陷入瞭如醉如痴直欲忘卻塵世的恍惚中。「香」之一味,誘人至深。
說到「香」,人們都知道是指線香、盤香、香珠兒、香囊等物,但卻少有人涉獵亦是傳統文化結晶的「香文化」。其實,香文化,在我國才真正是源遠流長,也可以說,香文化,某些方面是我國古代人生活軌跡的部分印證,這從戰國時期的關於香草、樹脂香的記載,西漢時所使用的可放炭火的香爐以及用香湯沐浴的史料再現,南北朝時期荷香花的流行,再到唐代貴族婦女們所佩戴的香囊,宋代的關於諸如乳香、沉香、檀香等調香法的出現,無不有跡可尋。而北宋大詩人黃庭堅的《香十德》(感格鬼神 清淨心身;能除汙穢 能覺睡眠。靜中成友 塵裡偷閒;多而不厭 寡而為足。久藏不朽 常用無障),已經可以說是對宋代以前香文化的一種高度概括了。

香道具 若松梅枝蒔絵十種香箱
據說在宋元時期,「品香」與飲茶、插花、掛畫,被上流社會把玩為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閒事」。專門研究「香」的來源、載體、工具和制香法的各種香書香譜亦在此時出現。至明代,香學又與理學、佛學結合形成了「坐香」與「課香」,從而成為叢林禪修與勘驗學問的一門功課。佛門與文人們紛紛營建香齋、靜室,一時成為時尚。到了大清盛世,「行香」已經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由爐、瓶、盒三件一組構成的香案,已成為書齋文房清玩的一種典型陳設。
從漢代的香湯沐浴之禮到唐朝的薰香之風,再至宋元的聞香儀式的形成,直到最後明清的「香」入人心,「香」之一道,已發展成為了可以稱之為「香學」的中國香文化。但遺憾的是,這本應繼續發揚光大,成為一門使人能夠清神健腦陶冶情操的藝術學問,卻在清嘉靖、道光年間隨著戰亂開始,導致士大夫與文人墨客們的精神生活也遭到侵襲,香學與詩詞樂舞等藝術形式一樣,漸趨式微,焚燃香料並感受其馨香,進而感悟天地淨身心、斷煩惱的這門高雅活動,傳至清末,終於在大清王朝的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接下來的軍閥混戰、抗日戰爭,以及後來的國共內戰,更是使包括香文化在內的多種傳統文化難以為繼一蹶不振,至今天,許多人甚至已不知香學為何物,更毋庸說什麼以香學來修身養性了。香文化傳承一墜如斯,不可謂之不悲……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鄰國日本,自唐代鑑真大和尚在公元753年以65歲高齡歷經六次終於東渡日本成功、把中國佛教及與佛教有密切關係的焚香、薰香文化帶到了東瀛後,日本人開始學會焚香、薰香,傳統香文化也開始了在日本演繹和發展的過程,最終,還形成了獨具風格的的「香道」。而後,又經過數百年的沉澱改良,至現在已發展為以「御家流」和「志野流」為主的100多個香道流派,而且,根據理念、香具、製法等的不同,新流派還在不斷地衍生出現中,並更接地氣兒,使得普羅大眾也都可以在嫋嫋香菸中頤養身心、祛穢療疾……
雖然日本人承認香文化源於中國,但他們提起香道歷史,還是首先會說到自己的「香木飄來記」。據《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3年(596年)春,有沉木飄至淡路島海域——即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二位兄妹夫妻神生出的第一座國土島嶼。島人不知是沉香,拾來當做柴薪燒於灶臺,卻不想燃後香味遠飄,島人奇之,於是獻之於官府,自此,日本就有了沉香木的日本由來說,此為飛鳥時代。

被譽為「天下第一香」的蘭奢待,如今收藏在奈良正倉院
奈良時代鑑真大師東渡日本成功後,他不僅為日本帶去了諸多佛教典籍,還把營造、雕塑、藝術、繪畫,以及無數生活技能等也帶去了日本,當然,沉香、檀香、龍腦香、麝香這中國四大名香及香薰文化也隨之一起傳到了日本,從此,練木為香肅穆佛堂的香文化首先開始在日本佛教中擴散開來,此後,無論是在佛教寺廟,還是皇室宮廷,到處都瀰漫著香的氤氳、芬芳,而日本後世所說的的「宗教之香」指的就是這時的佛教香火。
進入平安時代,薰香飄進了王公貴族家,聞香、品香和斗香的香會開始出現在貴族圈,衣物薰香以及搭配香薰物也開始出現在了貴族女性中,他們還將各種香木粉末混合,再加入炭粉,最後以蜂蜜調和凝固,製成香丸置入香囊隨身佩戴,自此,平安貴族女性們的身上又增加了一種返虛入渾空靈飄逸的香氣兒,這就是所謂的「煉香」。平安貴族講究文學修養,於是,隨著季節的更替還發明出了六種薰香,即「梅花」、「荷葉」、「侍從」、「菊花」、「落葉」、「黑方」,這些名稱都是因貴族對薰香和花卉的嗜好不同形成的,貴族公卿們經常以這六種薰香為題,舉行詩會吟詩對句,可謂是風雅無兩。而這,則被後世稱為「貴族之香」。
鎌倉時代,貴族沒落,香進武士家,彼時,日本人對香木的分類已經有了相當的研究,而武士們因喜偏於枯淡安神的薰香,因此,他們的室內、衣物則多用能夠提神醒腦的薰香,甚至在上陣前他們還會把用這種香木碎屑製成的香袋等塞入頭盔、戰甲中用以提神,而此時的香則被後世稱為「武士之香」。
焚香、薰香,乃至聞香、斗香,一路「香」至此時,已經大致有了「香道」的雛形,而彼時又適逢修禪也由中國傳入日本佛教的曹洞宗和臨濟宗,也許是由於聞香和坐禪的類似之處吧,此時的香道開始融入了禪意,也是在這個時候,茶道、花道與能及繪畫藝術中的水墨畫等同時誕生了,這就是室町時代的文化勃發期。其中,水墨畫的空靈意境被香道所吸收,使得香道更趨於一種精神修行,其煉製方法、意境品味也在此時被上流社會演繹為極盡奢華的「藝道」,併成為了日本中世經過不斷洗練凝縮的精華文化代表。
室町時代的上流武士們也盛行「斗香」,他們通過研磨非常稀少的東南亞天然香木,然後判別其各種感性,構築起了香道獨自的品鑑藝術,也正是通過這些不懈的研究、磨鍊,一直影響日本香道至今的被稱為「六國五味」的香木分類法隆重問世了。所謂的「六國」即是指根據香木中樹脂的質與量以及產地的不同分出的六種香木,它們是「伽羅(越南)、羅國(泰國)、真那伽(馬六甲)、真南蠻(馬來西亞)、寸聞多羅(印尼)」、佐曾羅(印度);「五味」則是指香木中含有的「辛甘酸苦鹹」五種氣味。「六國五味」的分類法確立,使得日本香道真正的走上了影響後世的體系化道路。

三條西實隆像,土佐光信繪
室町後期戰國初期,香道界出現了兩位巨擘,他們就是三條西實隆和志野宗信,三條西實隆是公家正二品的內大臣,志野宗信是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近臣。精通香道、和歌、茶道、將棋、圍棋的多才多藝的三條西實隆創立了「御家流」香道。御家流可以說是貴族香道流派,其特色為求風雅,重氣氛,香具豪華,程式繁中求柔。志野宗信倒沒有像三條西實隆那樣愛好廣泛,他專精香木分類和炷香製法,經過對180種名香的分類,根據氣味和香質的不同,最終確定了留存後世的「六十一種名香」,而由志野宗信草創的香道流儀,即為「志野流」。

志野流初代宗信像
志野流與三條西實隆「完全相傳」的「御家流」最大的區別就是,志野流因是武士流派,所以在香道上體現出來的就是注重精神修養,而且香具簡樸,程式也是簡中有剛。「志野流」的道統還講究「一子相傳」,即所有志野流的奧義、秘法只能傳給一個子女,其他子女一概不得相傳,這也使得志野流數百年來一直顯得頗為神秘。志野流目前在日本國內擁有教場約200所,再就是一些海外教場了。既然出現了不同的流派,那麼,流派之間不可避免的就有了一較高下的意欲,於是,這一時期,斗香比賽開始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新層次,這也可以說是現代香道的雛形吧。
江戶時代,基本就是御家流和志野流兩家獨大,分別發展壯大各自的流派,並通過「聞香」、「斗香」等形式不斷地完善各自流派的流程、教義。雖然後來出了一個「米川流」,但因其是被志野流認可的分流,故也算不上真正的流派。可以說,江戶時代是日本香道徹底走向完善的時代。
大正年間,日本香道終於出現了一股新流,即由江頭環翠創立的「翠風流」,而後又出現了為了復興御家流而由志野流出走的山本霞月創立的「香道御家流霽月會」。至近現代,又誕生了「香道直心流」、「香道御家流桂雪會」,和「平安朝香道」等比較有名的香道團體 ,以及百餘個各種小型的香道流派。其實,對這些小型的香道流派也是不能小覷的,因為它們與大門派的門檻高、要求嚴等不同,它們就存在於坊間肆中,屬於比較親民的組織,也因此,它們才是把香道帶入尋常百姓家,讓香道、香道商品遍佈列島大街小巷的默默付出者……

聞香,志野流20代家元幽光齋宗玄
日本香道發展到現代,一般的香道活動雖然主要還是兩種:一是聞香,但與古時不同,現在的聞香首先房間要保持周圍空氣潔淨。其次,佈置要有禪意和類如水墨壁畫的掛幅,營造出一種空靈感和靜寂感,以保證參與者身心放鬆意境昇華,以便品聞、鑑賞香木的香氣,進而理悟人生,乃至虛無;二是組香,組香是一種辨香遊戲,近乎於古時候的「斗香」。其玩法是根據香道的「六國」分類法,用六種香木磨成粉狀裝入相同的小紙袋進行組香,然後在香席上,由參加者或順次嗅聞香氣,對香進行猜測和區分,推斷香木的搭配,以此來判斷參與者對香味的敏感程度和把握能力,或按次序傳遞香木,猜測木名,以享受香道活動的樂趣。

志野流組香
在此須注意的是,因香為靜道,強調在靜謐中感受芬芳,在繚繞的香氣中堅守本心,理悟禪意,以達到盡「香」之美,因此,哪怕是斗香,也都是在靜謐中進行,結束後會心一笑,盡顯活動之優雅,以求一時忘卻世俗的心身解脫。為此,參與者們每逢香道聚會,事前可謂是精心準備,尤其是女性,從著物、拎包,到頭飾、妝容,以及顏色搭配等,儘量展現出雅緻修養,以做到盡善盡美的享受香道帶來的愉悅、放鬆……
讓我們再來看看已被日本人去蕪存菁至極致的香道演示。一般來說,在牆壁上掛有「和靜清寂」、「靜妙求真」等條幅的散發著榻榻米清香的傳統香室,與我們傳統的燃線香、盤香,或者直接焚燒香木不同,日本香道一般是通過隔層加熱法,讓香木由受熱而散發出香氣,使香氣變得更加純淨,然後再讓參與者輪流聞香、體悟……

現代香道活動現場
香室品香的具體流程如下:
1、備香:備香就是主持者用解香刀切下大小為約0.5cm正方、厚0.1cm的數塊香木,以做品香之用。這一過程被稱為「割香」,要點是需仔細端詳香木的紋理和色澤變化,以找到適合下刀的地方。
2、理灰:所謂理灰就是將香灰倒入香爐中,一般呈八分滿,然後用「火箸」將香灰攪拌均勻。
3、燒炭:就是用「火箸」夾起香炭,再用點火器點燃香炭,使香炭均勻燃燒,然後將均勻燃燒起來的香炭填入香灰中央的孔洞中。
4、鋪灰:就是用左手轉動香爐,右手持「火箸」把周圍的香灰推向香炭頂部蓋住香炭,然後以香炭為中心,堆出一個「灰山」,完全將香炭埋入香灰中。再用「灰箸」整理香灰,使灰山呈現出類似川型紋的美麗的放射狀條紋。
5、開火窗:即用一支「火箸」從灰山頂部直插而下,至觸及香炭為止,目的是更好地把香炭的熱度傳遞給香木。
6、上香木:用「銀葉挾」夾起「銀葉」(銀葉狀的具有絕緣功能的雲母),放在灰山頂上的火窗上,然後再用「香匙」舀起香木放在銀葉上,這樣,在香炭熱氣的作用下,香木的香氣就開始慢慢地飄散開來。
總體來說,在這個隔火薰香的製備過程中,需要掌握好「香、火、爐、灰、炭」五元素,準確使用銀葉挾、火箸、香匙、香掃(掃除香爐邊的香灰時使用)、灰押等香具。整個過程以靜寂優雅貫穿,力求烘托出香道的莊嚴氣氛來,而考驗的則是香道師的深厚功底。據說,學習香道第一年只能專門練聞香,第二年開始才可以練香灰造型,到第三年則進入綜合訓練,入門四年才能拿到「初傳證書」,而晉級到香道「皆傳」級別則需要十五年,至於達到最高級別的「奧傳」一級香道師,大致要花上二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其中艱辛,不言而喻……
綜上,香道之「香」即是一種令人感到心神愉悅的氣味,也是一種抽象無形的東西,而日本香道漫長時間的枯燥習練背後,可以說是一種極致的修行,以求達到守靜篤、致虛極,寧靜致遠、感應天地。而最後得到的則是心性的磨鍊、人生的感悟和精神的昇華,當然,基於現代社會給人帶來的壓力、緊張,通過參加香道聚會以達到心身放鬆釋放壓力也是普通香道參與者們趨之若鶩的理由之一,而這,才是現代日本香道的全部。
萬景路專欄丨日景尋路

萬景路
旅日作者
著有《你不知道的日本》等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文章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一覽扶桑立場。文中圖片均來自維基百科。)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