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節,身處異國他鄉的小夥伴們,有吃到湯圓/元宵嗎?

(圖:Google)
前段時間,關於春節的英文名究竟是該叫「Chinese New Year」還是叫「Lunar New Year」的爭論幾乎刷遍了所有的社交媒體:

春節期間,大英博物館在一則帖子中使用了「Korean Lunar New Year」的說法,更是激起了很多在英華人和留學生的憤怒:

(圖:Twitter)
到了元宵節,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依然非常熱烈,甚至有那麼一點「火藥味」。
眾所周知,在一眾亞洲國家之中,韓國與中國的文化最為相近,且近些年來全世界都開始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因此很多的爭論,出自於對一些傳統文化習俗的「起源和所有權」上。
例如,李白、杜甫、楊貴妃究竟是哪國人,包子到底是哪個國家先發明的、先有漢服還是先有韓服、端午節究竟起源於哪裡等等……

(圖:CGTN)
元宵節自然也不例外,一眾韓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刷起了#Daeboreum(意為大滿月)的tag,並附上了很多慶祝活動的照片: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Twitter)
中國網友自然也不甘示弱,附上各種美食、美景圖片,為「中國元宵節」正名:



不少日本網友也來湊熱鬧,紛紛晒出湯圓/元宵的圖片,並表示拜服於中華美食的魅力之下: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Twitter)
其實,從傳統來說,韓國的正月十五被稱為「正月大望日」,因為這一天的月亮最圓,非常適合「望滿月」。

(圖:Asian Community News)
同時,韓國人在這一天也很少吃湯圓或元宵,而是要在早上吃「鈽飪」,即花生、核桃等比較堅硬的食物。
在古代,這是為了祈求避免瘡疾,到了後來,便逐漸擴展為祈求新的一年免除病痛、平安順遂的意思。

(圖:Korea.net)
除此之外,韓國的「正月大望日」傳統還包括喝「耳明酒」、吃五穀飯、鼠火戱(拿著火炬畫圈圈)、放風箏、放燈籠等。

(圖:Wikimedia Commons)
由此我們可以見得,兩國的文化和習俗雖然有很多相似或接近的地方,但並不是完全一致,而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展出了各自的特色。

(圖:Koreaboo)
這也讓圈哥想起了一個流傳於Tiktok上的老故事——
這個故事原帖位於匿名論壇Reddit,曾經一度引起諸多網友的熱議,如今早已被原帖主刪帖,但其中的各種橋段卻依然在網路上瘋傳,其結局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圖:Reddit)
話說很多年前,一對好心的白人夫婦約翰(John)和萊拉(Layla),從一個亞裔美國家庭收養了一個男嬰。
孩子的親生父母都很年輕,孩子的降生也完全是個意外,兩個年輕人無法擔負如此重任,便決定放棄了孩子的撫養權,交由更合適的家庭領養。
了解到這一背景後,約翰和萊拉便也尊重孩子親生父母的選擇,沒有過多地探究對方的資訊。對於這個孩子,夫婦倆更是如獲至寶、寵愛有加,恨不能把天上的月亮都摘下來給他。

(圖:金融時報;圖片僅為示意,與正文內容無關)
不過,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夫婦倆開始意識到一個嚴肅的問題——他們畢竟是白人,無法給自己的亞裔養子提供本屬於他的民族文化環境。
約翰和萊拉不想剝奪孩子作為亞裔的「根」,更不想讓孩子出現身份認同上的困惑。

(圖:Google)
沒有環境,那就創造環境——
於是,夫婦倆開始努力地為養子提供接觸本民族文化的機會。
由於孩子親生父母當初住在華人聚集區,因此,夫婦倆也就理所應當地認為,孩子應該是華裔。

(圖:Trip Trivia)
像很多領養華裔孩子的家長一樣,為了能讓孩子接觸中國文化,約翰和萊拉可謂是煞費苦心——
從小給養子報中文培訓班,陪著孩子一起說中文,到5歲時孩子就已經能熟練進行雙語對話了;

(圖:Google)
專門找來中國朋友,拜作「乾爹乾媽」,每隔幾周就帶著孩子去幹爹乾媽那裡學習中國文化,逢年過節更是全家出動、隆重慶祝;
不僅如此,從孩子8歲起,約翰和萊拉便開啟了「尋根之旅」計劃,每隔幾年就帶著孩子前往中國旅行,零距離體驗獨屬於中國的風土人情……

(圖:Intrepid Travel)
就這樣,孩子雖然在白人家庭長大,但卻從來沒有缺失過對於中國文化的了解。
看著眼前已經長成準大學生的養子,夫婦倆覺得這些年來自己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是值得的。
然而,這一切卻都在約翰為孩子填寫大學申請書的時候改變了——
原來,約翰在申請過程中翻閱了以前的領養檔案,結果,他發現孩子的親生父母,一個姓Park(樸),一個姓Kim(金)……
也就是說,他們17歲的養子,從始自終就不是華裔,而是韓裔!
得知這一訊息後,約翰感到無比崩潰。他在帖子裡形容道,自己簡直「痛苦得好像被磚頭砸了臉一樣(so painfully, brick-to-face)」:這麼多年的苦心培養,結果卻是「張冠李戴」!
看著對中國文化說得頭頭是道的養子,和這麼多年被一起薰陶的妻子,尷尬到腳趾摳地的約翰,完全不敢開口把事實的真相告訴母子倆……

由於故事的反轉實在來得太精彩,帖子很快就被頂上熱搜,不少網友也紛紛發表評論:
熱心網友1號:我想了一下,在某個趴體上可能發生這樣的對話:「沒錯,我是韓裔,但我說普通話,而且還有一對白人父母。」

熱心網友2號:正確的想法,但卻搞錯了到底是哪一類亞洲人……不過,至少他們的態度在那裡

熱心網友3號:我真的不知道該說這個故事是個悲劇,還是個好笑到炸的典型

熱心網友4號:以後有人問他「你到底是哪一種亞洲人呀」,他只能回答說「嗯這個嘛…」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Twitter)
圈哥看到這些評論,也是一整個爆笑了(帶著愧疚感的那種)~
不過,也有不少網友提出了一個新觀點——學會中文也沒什麼不好的呀,畢竟這可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
熱心網友5號:從好的一面來看,在商業世界中,普通話是一門非常有力的語言

熱心網友6號:嘿,普通話可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呢,所以這對父母做得挺好的呀!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Twitter)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的節奏,有沒有?

(圖:Google)
這則故事的真實性暫且不明,不過,其中關於身份認同、文化傳統的許多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在這個提倡文化多元、文化包容的時代,身在異鄉的我們更不應該忘記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並且應該將其發揚光大,讓世界都看到屬於我們的自信與魅力~

(圖:Google)
(英倫圈綜編,編輯:小梨;參考來源:BBC新聞、《每日郵報》、Reddit、Tiktok等;圖片除標註外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