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冷漠嗎?

很多人喜歡看動漫、看日本電視節目、或者因為曾經來過日本旅遊,便試圖去分析現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

沒有在一個國家住過較長時間(個人認為至少3年),沒有長時間充分接觸過當地人或者積極去融入當地生活的話,真的很難擺脫表象,在更深的層面去理解這個國家和其背後的文化。

動漫和電視節目只是展現給你他們想展現的一個側面;旅遊只是對當地文化風情的走馬觀花,更多地停留在表象的觀察。

從交換留學到讀研,再到留在日本工作,再到和日本女孩結婚,組建家庭,一晃,已經過去了10年多。做過各種各樣的打工,在職場接觸過各式各樣的日本人,結交了很多日本朋友,也因著老婆深入過日本家庭。

時至如今,我依然不敢斷言自己對日本和日本人的理解有多麼正確,也不敢妄下這樣或那樣的結論,只是想聊下,個人對這個國家和其文化的理解和感觸。

其實不僅僅是國人,很多外國人湊一塊聊天,甚至日本人和日本人聊天的時候,也會說日本人很冷漠。

基本上,在日本呆的時間越長,對這個的感觸越深。當然,國人可能是對此感觸最深的一個群體。至於緣由,下文會慢慢說來。

需要說明的是,籠統的冷漠背後,有很多側面的展現。此冷漠有時並非彼冷漠。

有人說國人(或者說外國人)認為日本人冷漠是出於對秩序的遵守,這在我看來其實有點無稽之談。

嚴格遵守秩序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在日國人(外國人)也大多非常享受這種井然有序的社會大環境,怎麼可能會因為日本人嚴格遵守秩序,卻反而感覺到他們的冷漠呢?

然後有人又說是因為日本人習慣性保持和人的距離,才讓人感覺到冷漠。

這一點,我也不太贊同。

和人適度的距離保持,不僅不會讓人感覺到冷漠,反而會感覺交往起來非常舒適,不僅不會過度越線侵入自我領域,還可以恰到好處地感受到對方的溫情,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更好地保持感情的溫度。

當然,不排除很多適應了國內交往方式的人會因為日本人的距離感而感到些許冷漠,但但凡情商智商線上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大體都能捕捉到日本人那種無形的距離感,讀懂該讀懂的空氣,不至於無病呻吟地認為距離即為冷漠的表達。

很多來日本旅遊過的人也會跳出來極力反對日本人冷漠一說。

因為在他們看來,日本人守序又熱情,服務態度很好;問路打聽事情也會耐心解釋說明,甚至直接帶你到目的地;即使丟了東西,也基本都可以找回來。

這麼美好的國家,何來冷漠一說?

這裡需要大家了解的是,日本人的價值觀體系和國人可能不太一樣,甚至相反。

如果我們把在公共場所領域的行為表現稱為『公道德』,在家庭倫理、親情紐帶世界裡的行為表現稱為『私道德』的話,日本人在『公道德』領域裡,受傳統的同調壓力(不能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恥文化(如果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或者出格的事情,會感覺到羞恥,甚至恥辱),和不能給人添麻煩的文化壓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日本人會表現得非常守規矩,會謹慎地按照工作章程做事,會與他人儘量保持行為一致,不至於讓自己難堪。把這些都做好了,出了錯,出了問題,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脫責。

而國人,在『公道德』領域裡,卻不是那麼上心,或者說認為並沒有那麼重要。

所以,你可以看到日本人近乎完美地遵守秩序,可以看到日本人按部就班地認真工作,微笑熱情地為你服務,也可以看到日本人耐心細緻地幫外人解決困難。

雖然在《菊與刀》裡,作者認為日本人更多地是出於同調壓力,某種程度的裝模作樣而已。但我並不想做任何的誅心論,也不想去嘗試探究日本人做這些事時的內心世界,好的就是好的,需要我們學習,思考和反思。

我只是想強調,很多人看到的這些現象,和我本文討論的日本人冷漠的問題,一點都不矛盾,甚至還起到了對照反作用。

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很多人說,日本人很冷漠呢?

無形的外推力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對一個概念特別敏感,就是 『內』和『外』,也就是日本人的內外意識

說通俗一點,就是日本人把對內人,也就是自己人,和對外人,外國人應該算在日本最外的人了,的區別意識已經融進到了血液裡。

這一文化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日本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有一種外推力,就是說你會感覺到一股無形中,把你往外推出去的力量,或者說氛圍,也可以叫空氣。

這種外推力,外國人肯定感觸最為明顯。

當然,外國人,也最為敏感。

當然,外國人,也最為敏感

這就是很多人感覺跟日本人很難做朋友、很難深交,或者說,老感覺自己融不進去,感覺跟日本人處事很沒意思的原因之一。

昨天晚上喝酒聊天那麼親密,到了第二天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又是一起玩又是一起耍,到最後卻依然發現走不進對方心裡;明明工作時or上學時那麼好的玩伴,一旦分開了,居然連個訊息都沒有,慢慢就沒了聯繫,杳無音訊,etc。

相信這些場景,很多在日國人都體驗過,甚至為此傷心、難過,懷疑過是否是自己有問題,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甚至還有某些大v揚言,在日本,感覺自己融不進去的,只能證明自己是個loser,沒有任何其他解釋。

這種言辭,說句XX,一笑而過就好。

日本人脆弱的家庭紐帶

為了繼續解釋下一個問題,我得繼續說下『公道德』後的『私道德』。

日本人在『私道德』領域,可以說表現得非常糟糕。

家庭紐帶脆弱,親情意識很淡。

孩子上大學後很少與家人聯繫,半年一次電話有時還是因為有事不得不打;孩子就業工作結婚後,更很少與父母聯繫,有些父母甚至不再知道孩子在哪工作,住在哪裡,電話是多少;兄弟姐妹關係淡薄,很多日本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親妹妹在哪個大學上學,上大幾,不知道自己的哥哥在哪工作,是否已經結婚。

這些現象在日本都非常普遍,日本人告訴我時我甚至懷疑過自己的耳朵。

日本情侶之間的關係也比較淡,或者說不膩歪,這有時也會讓人很迷茫。

日本人情侶之間不會像國內情侶那樣每天聯繫,說早安晚安之類。日本情侶很多一週也就聯繫幾次,有空了一起出來吃個飯,然後去love hotel就草草結束了。

有時因為工作忙或者學業壓力大的時候,日本情侶甚至一個月可能也就聯繫幾次。

這些現象,可能國人都比較難適應。

NHK拍攝的很多紀錄片也反應了這個問題

NHK拍攝的很多紀錄片也反應了這個問題。

日本老人的孤獨死問題,死後幾個月都沒人發現,死了連親生兒女都聯繫不上,只能草草火化處理;很多單親媽媽,拿不到老公的撫養費,又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申請不到低保,最後帶著孩子自殺;日本虐待兒童案件不斷攀升,活活打死自己孩子、餓死自己孩子的新聞早已屢見不鮮;日本東日本大地震後,很多屍體都找不到人認領,也無人主動尋找,日本媒體藉此大力呼籲恢復家庭親人之間的絆(漢語為紐帶的意思)。

在家庭倫理、親情紐帶這塊,國人看得很重,彼此之間的感情也很深,甚至說有一點點極端的感覺。

但日本人,卻走向了和國人相反的另一個極端,我在與日本人結婚後,更直觀深切的感觸到了這一點。這也直接導致了,國人很難理解日本人在家庭紐帶關係裡的行為,從而漸漸得出了日本人很冷漠的結論。

特別是是再與日本人在『公道德』領域近乎完美的表現進行對比的話,這種反差感就特別強烈,讓很多人不得不懷疑日本人內心深處的想法,並且更突出表現了日本人對親人,家人的冷漠和忽視。

對弱者的無情

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冷漠,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

日本整個社會,對弱者、失敗者沒有太多同情心,甚至落井下石,殘酷無情。

不想麻煩別人的反面,就是不想被人麻煩。日本人有崇拜強者,鄙視弱者的傾向。

日本自殺率很高的一個原因,也與此有關,弱者、失敗者是自己的責任,是自己無能的表現,不需要同情,也不必同情。

最為明顯的問題就是日本校園暴力事件

最為明顯的問題就是日本校園暴力事件。

日本很多校園暴力,調查到最後發現,致使被欺負的學生選擇自殺的原因,不僅僅是施暴者的欺壓凌辱,還有周圍人的冷漠無視,甚至落井下石。

在日本校園暴力事件中,在大家面前公然欺負一個學生屢見不鮮,同班同學,原本的朋友甚至都會在此時選擇沉默,裝作看不見;大家也會盡量避開被欺負的學生,不敢跟他做朋友,害怕惹禍上身,為弱者出頭的人,自己最終也會被欺負。

甚至整個班級出於同調壓力,集體冷暴力一個學生的現象也不算稀罕,在班級群裡集體說受欺負學生的壞話、造謠,集體惡搞受欺負的學生等等。

可以想象,比起被欺負,周圍人的集體失聲,視而不見,冷漠無情,甚至落井下石,可能才是真正讓一個孩子對這個世界絕望的最大原因。

綜上,我個人理解的日本人的冷漠,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與所謂的距離感、遵守秩序等關係其實並不大。

你是怎麼認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