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早申Defer之後,她怒發100封郵件!最後竟然換來了offer?

不好意思,標題描述的事情並沒有發生。但為什麼你還是點了進來?

因為,你可能和很多人一樣相信這樣的「童話故事」。我們常看到學生和家長因為被一所早申學校defer(推遲錄取)而欣喜若狂。最終,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封拒信……

去年,哈佛defer了80%早申的申請者……

耶魯defer了50%早申的申請者……

麻省理工defer了71%早申的申請者……

大部分其他Top10學校和藤校每年都會defer約20%-30%的申請者……

現實是,你的夢校defer並不值得慶祝……

名校大面積defer申請者是為什麼?最簡單的理論是,校方會在RD階段有更多選擇,挑選最合適的學生。

另一種觀點同樣很有意思,名校只是想進一步拉低自己的RD錄取率,從而顯得自己的「門檻」更高。當然,這也誤導了無數的申請者和家長。名校利用「被Defer的申請者」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而申請者卻認為是名校對他們非常重視……

總之,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在一些最頂尖的學校,defer的申請者是大多數。而在一些其他頂尖院校,defer的比例雖然低一些,但也絕對不值得令人慶祝。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大家先來感受一下頂尖名校令人「窒息」的RD錄取率

去年最新錄取率

去年最新錄取率

所有藤校RD錄取率都在5%以下。其他前十學校的RD錄取率同樣低到可怕:杜克4.1%,西北4.6%,麻省理工3.7%,約翰霍普金斯4.5%……

當申請者被他們的夢校推到了RD的申請池(pool)的時候,他們的機會反而變得更加渺茫。最簡單的邏輯是:如果你在早申階段(ED錄取率往往在10%-20%之間,是RD的好幾倍)都無法進入這所學校,在後面RD的時候,只會難上加難……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藤校和Top10加在一起,每年給中國學生在RD階段發的offer也很難超過300張。這個資料包括了單人拿到多張offer的情況,因此實際能在RD階段拿到頂尖offer的中國學生人數穩定在200人以下。

每年RD放榜的時候,我們都會看到「哀鴻遍野」的情況。因為這些名校錄取的人實在太少,98%以上的中國申請者都會被拒絕……

我們常常聽到學生和家長說,我們被夢校defer了,說明「學校很喜歡我們,我們等於半隻腳邁入了這所大學。一定要全力爭取!」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也不被資料所支撐。

我們遇到過不少其實競爭力還不錯的申請者,他們原本能夠在RD階段申請更多學校,收穫不錯的錄取。然而,他們由於被夢校defer,反而自毀長城。要麼是錯誤定位,要麼是沒有申請足夠多的RD學校。甚至還有學生不斷給defer自己的學校發郵件「示愛」,而忽視了申請其他學校。這都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對於某一所學校的偏執,反而導致了更多的痛苦和傷害。你的申請目標永遠不應該是進入某一所特定的大學,而是積極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最終進入符合甚至高出自己實力區間的學校。

最關鍵的是,很多時候學生和家長認為他們的愛一定會得到回應。對不起,現實是哥大招生官不會在乎你買了多少件哥大的T恤,去了多少次哥大的Butler圖書館。他們更在乎你的各方面實力是否達到了最高標準以及你能否為哥大社區注入新的活力。頂尖名校完全知道幾乎所有申請者都會把他們作為「夢校」,你的喜愛在他們眼裡看來並不特別和出眾。

因此,在申請過程中,你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哪一些學校能夠滿足我的需求?哪一些學校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幫助我實現人生目標?哪一些學校是我真正想去的?你永遠不應該在選校過程中把所有精力放在一所大學上。這麼做的潛在風險遠遠大於潛在回報。

當然,你也沒有必要自怨自艾,你大概率還是能進入一所符合自己實力的院校。根據我們多年的從業經驗,80%的學生最終都會進入符合自己實力的院校,申請奇蹟或者悲劇都是小概率事件。

總之,永遠不要愛上一所大學,至少在你被錄取之前。「廣撒網」才是最聰明的做法。千萬不要讓ED拒信或者Defer影響你的心態,好好完成RD申請,屬於你的offer遲早會來……

相關文章

大學GPA是4.0?不好意思,我也是……

大學GPA是4.0?不好意思,我也是……

在過去三十年中,「A」已經成為美國大學校園中最常見的成績,在2020年,美國大學平均獲得「A」的學生比例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2%,而在3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