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媽媽,在中國生活20年,一怒之下帶女兒回國

一位中文非常流利的芬蘭媽媽,網名「芬蘭卡姐」,分享自己為什麼不惜放棄自己在中國的事業,也要帶女兒回芬蘭讀書。

卡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芬蘭人,因為從小跟隨父母在中國和芬蘭兩國讀書和生活,後來又定居廣州,從事酒店業和旅遊業,還嫁給了一位東北小夥。

可在幾年前,卡姐卻放棄自己在廣州辛苦打拼的事業,以及積攢了十幾年的人脈,毅然帶著女兒從中國的國際學校,回芬蘭讀書。

卡姐和女兒Emilie在中國

卡姐和女兒Emilie在中國

是什麼讓卡姐下了這麼大的決心?

卡姐在視訊裡分享說,孩子在中國太受寵了,小小年紀,已經學會仗著媽媽的總經理身份,在員工面前擺架子、耍優越感。自己和丈夫對她再怎麼嚴格,也敵不過身邊的大環境對她的「過分寵溺」。

她希望女兒能明白,自己就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要學會過普通人的生活。

如今,卡姐已經帶著女兒,從中國的國際學校轉戰芬蘭,就讀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所公立學校。

外灘君很好奇,卡姐的女兒回芬蘭以後,在學習和生活上會遇到什麼樣的變化?像卡姐這樣的芬蘭媽媽,又是如何看待兩國教育差異的?

在洋溢著聖誕氛圍的一天,我們連線了遠在芬蘭的卡姐。

從中國回到芬蘭

從中國回到芬蘭

重新成為一個「普通」的孩子

卡姐感慨,回到芬蘭以後,女兒Emilie最大的變化就是,重新變回了一個「普通」的孩子!

這正合卡姐的期待。

在中國,Emilie雖然從小讀的是雙語幼稚園,但因為是為數不多的外國孩子長相,老師和周邊的人都給了她額外的關注。

每一次活動和表演,她都佔據C位,大家的目光都會被這個酷似洋娃娃的女孩所吸引,女兒也很享受這種自帶光環、成為人群焦點的感覺。

Emilie和她的中國小夥伴

Emilie和她的中國小夥伴

卡姐不希望女兒有著這樣的誤解:因為自己外表和別人不一樣,就比別人更優秀。

可是,大環境對一個孩子的「寵溺」往往是方方面面的,很多時候也並非因為她是外國小孩。

卡姐曾在廣州一家國際頂級商務酒店擔任總經理職務,女兒在酒店裡在和工作人員相處過程中,有時會耍一些「小聰明」,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卡姐對這樣的事情非常反感,不止一次告誡女兒要尊重他人,不能太隨心所欲等等。

然而,卡姐身邊的其他人,哪怕是被女兒「冒犯」過的酒店員工、保安,卻都覺得無所謂,「孩子還小嘛,沒關係的,不和孩子計較」。

Emilie在酒店體驗烘焙

Emilie在酒店體驗烘焙

就連卡姐家裡的保姆阿姨,也都會背地裡滿足孩子的一些「偷懶行為」。

比如卡姐明明要求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但是敵不住孩子軟磨硬泡,保姆阿姨就會心軟,偷偷騎電瓶車去接孩子回來;

再比如,卡姐要求孩子和保姆阿姨一起搞衛生,幫忙做家務,但是隻要孩子撒一撒嬌,保姆阿姨也就「包辦」了,還要幫著孩子圓謊……

在中國這樣的故事可能見怪不怪,在隔代養育中也經常能看到。

但對於一個芬蘭媽媽來說,卻感到難以接受。卡姐認為,如果整個大環境都對孩子都很「心軟」,甚至有時候不講原則,這對孩子的成長並非好事。

「孩子是很聰明的,他們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周邊人和環境對自己其實是‘降低要求’的,也就學會了在家長面前‘說一套,做一套’。而父母很多時候也很無力,畢竟我們不可能一直盯著孩子。」

卡姐和女兒Emilie

卡姐和女兒Emilie

藉著這次回芬蘭,卡姐希望能給女兒換一個環境,在一個沒有人「慣著」自己的地方感受另一種生活。

果然,回國以後,橫在女兒Emilie面前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急需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因為在中國讀書期間,每天上學放學都有校車接送,回到芬蘭以後,女兒甚至不知道怎麼搭乘公共交通。看著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都是獨立上學,她自覺慚愧,覺得自己就像個傻子。

家裡不再有保姆阿姨了,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幹;在學校更是如此。

在芬蘭課程體系裡,會經常看到烹飪課、手工課、木工課等這些課程。今天國內教育體系提倡將勞動技能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還算是一件新鮮事兒,可是在芬蘭,這樣的課程已經紮紮實實推行了很多年,而且佔據挺重要的地位。

在芬蘭,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已經成了一種教育傳統。

有意思的是,芬蘭的手工課也經過了一些迭代。

在卡姐小時候,男女生要學的內容完全不同,女生可能是織毛衣、使用縫紉機等;而男生則是一些比較粗獷的手工,比如做木工、修理桌椅等。

現在則沒有性別差異了,女孩子同樣會電工木工,男孩子也要學織毛衣和縫紉,這都很正常。

卡姐說,好在女兒一向對藝術類課程感興趣,這些課程讓她感到特別興奮,趁著這樣的機會,也好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

卡姐在中國工作期間接受採訪

卡姐在中國工作期間接受採訪

說起芬蘭的這些課程,大家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孩子寶貴的時間,不花在學習和刷題上,而是浪費在這些「敲敲打打」上,有什麼意義嗎?轉念一想,這樣的操作,似乎也只有「佛系」的芬蘭才能做到。

原先卡姐也沒考慮過這背後的邏輯。

如今,因為有在中國和芬蘭兩國工作和生活的經歷,她越來越意識到,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她看來,動手能力,其實就是一個孩子獨立自主的體現。雖然它不屬於我們常聽到的「21世紀核心競爭力」,也不是什麼「核心素養」,卻影響著一個孩子的責任感、幸福感。

就像卡姐女兒現在給家裡換個燈泡,修理個小物件,都是手到擒來,也不會覺得這超出了自己分內之事。

這些年,卡姐目睹了很多中國孩子,因為被家庭、被學校「保護」地很好,從小到大就像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泡沫裡,除了學習之外的所有事情,都不需要他去探索和體驗。學校裡沒有相關課程,家庭裡也沒有這樣的意識。

「我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一個十幾歲甚至已經成年的孩子吃飯,家長還要幫他把飯菜盛好,就差要喂孩子了。」

她認為,這些孩子哪怕成了學霸,他們的內在自我也是非常虛弱的,和真實的世界好像隔著一層,內心永遠是那個脆弱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也缺少一顆感恩之心,將「不勞而獲」視作理所當然。

更重要的是,孩子總歸是要走向社會的。被父母「大包大攬」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在人生道路上也會很迷茫。

卡姐和女兒Emilie

卡姐和女兒Emilie

「芬蘭孩子沒有學習壓力」

「芬蘭孩子沒有學習壓力」

這是絕對的誤解

回到芬蘭,Emilie的學習又會發生什麼變化?不說秒變學霸,起碼應該如魚得水吧?畢竟,芬蘭教育可是公認的「佛系」。

沒想到,並非這樣。

「芬蘭孩子雖然不像中國孩子學習那麼辛苦,在校時間那麼長,但是絕對不是沒有壓力的。」卡姐表示,大家對芬蘭所提倡的「快樂教育」有一種誤解,以為芬蘭孩子沒有學習壓力。

其實,外界盛傳的「沒有考試」「沒有作業」「每天只學三個小時」這種沒有壓力、自由而散漫的學習體驗,主要是在小學三年級以下。

到了小學高年級以後,芬蘭孩子也是有學習壓力的,需要學的科目內容也很多,只不過大多數學習內容會整合在某一個大主題下進行探究,即「現象式學習」。

芬蘭孩子的壓力,主要體現在自主學習上,要求孩子對自己負責。

卡姐介紹說,比如,女兒Emilie所在的學校,班主任不像中國學校的班主任,是班級裡統領一切、事無鉅細的「大管家」。在初中,學生一個星期見不到班主任都很正常。

在這裡也沒人逼你學習。特別是到了初中,相比小學,對學生自主性的要求更高,從選課、安排課時、到小組討論、作業完成,都可以自主支配。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中國孩子來到芬蘭以後會「水土不服」。中國家長沒有意識到,芬蘭孩子都是從小開始,就開始鍛鍊「自己做主」的意識,嘗試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國內一直被老師、家長推著走的孩子,到了芬蘭,還真的會不習慣。

在芬蘭的教育體系裡,學校與家長之間會保持著一種界限感。比如,學校不會動輒給家長佈置任務,更不存在「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給孩子檢查作業」這種情況。

在中國生活期間,儘管Emilie讀的是國際學校,但卡姐依然感到一種來自學校的壓力。微信群溝通、閱讀打卡、親子作業,都曾是她作為媽媽的日常工作。

「在芬蘭,如果孩子沒完成作業,老師不會認為是家長的問題;但是在中國,如果孩子作業沒完成,家長好像成了第一問責對象。」

芬蘭這樣的教育理念,對於家長來說的確是極大的「解脫」。

卡姐身邊也有很多華人家庭,因為各種原因帶孩子來芬蘭讀書,誤以為來到了一個可以「躺平」的國度。

卡姐提醒,其實在芬蘭並沒有所謂的「躺平」,芬蘭家長也很看重孩子學習,會帶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只不過,我們推娃的方式和重點不一樣。」

比如,芬蘭孩子考高中和考大學,同樣是要經過擇優錄取的選拔,為了備考心儀的大學和專業,需要從初中開始就規劃自己的專業學習。

另外,芬蘭孩子的課外時間都會被填得滿滿的。卡姐弟弟一家有三個孩子,一到放假,家長就要開車帶孩子穿梭在不同的興趣班之間。

「一樣的,芬蘭家長也很重視孩子的興趣特長培養,不過很少有功利心態,更多是希望孩子能培養出自己的人生愛好。」

Emilie學習舞蹈

Emilie學習舞蹈

當然,芬蘭孩子也會犯懶,家長也需要和孩子「鬥智鬥勇」,想出各種辦法,幫助孩子堅持下去。

卡姐觀察發現,相比較中國家長,芬蘭家長更懂得如何「順勢而為」,換著花樣去引導孩子,而不是「來硬的」。

比如,Emilie小時候很想成為迪士尼公主,卡姐就順勢去啟發孩子:「你覺得公主需要什麼技能?」Emilie回答說:「公主都會跳舞」。

「除了會跳舞呢?」孩子想了想又說,「還要會外語,因為王子可能是外國人。」卡姐趁機誘導孩子,「那你想學好舞蹈和外語嗎?」

這樣一番引導下來,舞蹈和外語,都成了孩子自己的需求。

Emilie在學校穿著芬蘭的民族服裝

Emilie在學校穿著芬蘭的民族服裝

隨著孩子長大,卡姐鼓勵Emilie學習某項技能的方法,也會適時改變,但她總會嘗試和孩子當下的興趣愛好、志向相結合。

「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去學一樣東西,只是沒有找到為什麼要學它的理由。對一個小孩子來說,為什麼要學語言?如果說辭是可以對付考試,或是未來更有競爭力… …這樣的理由是打動不了孩子的。」

並非每個孩子都是「學霸」

並非每個孩子都是「學霸」

芬蘭教育讓普娃變得自信

這些年隨著芬蘭在PISA測試中的亮眼成績,已經讓芬蘭教育成為一種傳奇,吸引了世界各國教育人士前來學習。

當然也有不少中國家長慕名前來,在這個人口只有500多萬的北歐國家,尋找一種適合孩子的理想教育。

從小親歷過中芬兩國教育的卡姐認為,我們需要卸下對芬蘭教育的濾鏡,重新看待中國和芬蘭教育的差別。

就拿卡姐的個人經歷來說。她從小跟隨父母在中國和芬蘭兩國讀書、生活。高中畢業後,學習成績優異的她,考上了芬蘭的外交學院。入學之後覺得不適合自己,又退學,重新考上了赫爾辛基商學院,學習商科,後作為交換生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

在卡姐的學習生涯中,她的語言天賦也很快得到了體現。小小年紀,她就泡在漢語、芬蘭語、英語的多語種環境裡,不但沒感到混亂,還能自如切換。

童年卡姐和家人在台灣生活過一段時間

童年卡姐和家人在台灣生活過一段時間

後來她又學了瑞典語、德語、西班牙語,漢語也越發流利。這還不算什麼,她居然還會講臺語和廣東話。用她的話來說,「學語言,就是我的放鬆方式」。

在短視訊媒體上憑藉著一股「大碴子」味的東北口音普通話,卡姐一度成為「網紅」,為中國粉絲打開了一扇了解芬蘭的窗口。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媽媽的語言能力這麼強,女兒應該也差不了吧?

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卡姐說,「不得不承認是有語言天賦這回事的,我的女兒就屬於語言天賦很一般的孩子。」

儘管她有著和卡姐相似的「跨文化生活」背景,但是女兒卻出現了一種語言上的混亂。因為在學校裡說中文和英語,在家和媽媽說芬蘭語,導致女兒每一種語言都學得很費勁。更重要的是,她對語言學習缺乏卡姐小時候的那種激情。

這也讓卡姐意識到,女兒的天賦和興趣不在語言上。認識到這一點,也就少了很多焦慮。

對比自己和女兒兩代人的學習經歷,卡姐最大的感悟是,中國式教育可能更適合那些學習成績拔尖的孩子,準確的說,是班級排名前10%的孩子。

作為學霸,卡姐就曾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

作為學霸,卡姐就曾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

她觀察應試教育下的學霸們,往往有這樣的特徵:擅長傳統學習方式;能適應高競爭性的學習環境;對高密度的學習內容感到興奮。這樣的孩子,也會受到老師的關注,得到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展示機會,進而走上正向循環。

「中國的基礎教育,的確更能夠培養出精英牛娃。相比較,芬蘭的教育體系,反而對普娃更友好。

為什麼這麼說?

卡姐表示,大多數孩子,其實在學習中更需要得到認可和鼓勵。芬蘭教育裡的鼓勵式教育,奉行「不輕易對孩子和家長說一句悲觀和打擊自信的話」,的確讓每個家庭都對孩子的成長充滿樂觀。

外灘君就曾聽到一位移民芬蘭的媽媽分享,孩子入學後的第一次測驗成績雖然「慘不忍睹」,沒想到等來的卻是老師的微笑安撫,「孩子表現不錯,不用擔心」。

一下子媽媽就寬心了,她原本擔心孩子因為成績拉垮會被芬蘭老師嫌棄,現在芬蘭老師傳遞給她一種寶貴的信心:不要急,我們一起陪著孩子慢慢進步。

而且,從溝通效果來看,情緒佔比70%,如果我們和孩子講話的情緒不對,他們是聽不進溝通內容的。這也是為什麼芬蘭提倡「快樂教育」,因為只有孩子的學習狀態是快樂的,才能更好地吸收學習內容。

當然,芬蘭老師的淡定,並非從天而降,離不開背後的教育土壤。

芬蘭小學階段的老師都是

芬蘭小學階段的老師都是「包班式教學」,負責孩子的所有學科,而且從一年級跟著孩子到六年級。

這就導致,老師對孩子的情況非常了解,也明白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節奏。學校也不要求孩子在某個年級,一定要達到統一標準,而是允許有一份「因人而異」的成長計劃。

這也給了老師更多的鬆弛感和自主性,他們相信孩子暫時落後沒關係,後面還有時間慢慢補上。

更重要的是,芬蘭教育體系裡有一種「容錯機制」

中國孩子要面臨中考分流,芬蘭孩子也一樣,考高中同樣有壓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也會去讀職校,但是「大學教育」這條通道並沒有堵死,職校畢業孩子還是可以去考大學。

就像卡姐的親弟弟,當年因為有學習障礙,沒有考上高中,上了職業學校,學習土木工程專業。30多歲時,他又返回學校提升學歷,讀到土木工程的碩士。如今在一所職業學校擔任老師。

正是因為芬蘭教育裡「沒有死衚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兩條通道之間,差距不大,而且可以互相轉變,讓芬蘭孩子和家長都有了不焦慮的底氣。

作為一名芬蘭媽媽,卡姐對中國和芬蘭教育的評價也很有意思。

在她看來,兩國國情不同,人口數量、人均資源都有很大的區別。如果芬蘭教育像是「經營便利店」,中國教育則像「管理大商場」。前者可以方便地做到「個性化」「靈活性」,後者則因體量巨大,需要「統一調配、強調效率」。

也因此,前者讓每一個普通孩子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讓普娃更自信;而後者也許更有利於培養精英,讓那些在學習領域有天賦的孩子,能做到「強者更強」。

不過對於想要留學芬蘭的家庭,卡姐倒是有個建議,希望大家能夠摘下對芬蘭教育的濾鏡,看清芬蘭教育的真正優勢,以及自己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教育。

「不管怎樣,在任何教育環境裡,都不可能輕鬆躺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