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是立足世界的經驗值。
前不久,看到一條讓人震驚的新聞。
曾紅極一時的台灣童星王欣逸,因鬥毆致人離世,二審被判刑17年。
要知道,他才剛剛25歲,等刑滿釋放,早已40出頭,大好青春全部耗盡。
不少網友感到唏噓,好好的一副牌,怎麼打成了這樣?
2004年,9歲的王欣逸因出演偶像劇《海豚灣戀人》男主徐澤亞的童年角色爆紅。
過人的天賦和演技,讓他一夜成為家喻戶曉的童星。

那幾年,廣告、影視劇,各種邀約一個接一個。
像《綠光森林》、《鬥牛,要不要》、《敲敲愛上你》等熱播劇,都出現了他的身影。
帥氣的外型,滿滿的觀眾緣,再加上業內人士的認可,王欣逸可謂星途坦蕩。
可另一方面,當時的他還只是個孩子。
小小年紀就風光無限,難免會讓稚嫩的王欣逸膨脹。
在不良風氣的影響下,王欣逸畫風開始走歪。
他在學校任性妄為,逃課、抽菸、紋身、打架,幾乎所有不良行為都做了個遍。
到了12歲那年,王欣逸在網上和女粉絲大玩脫衣遊戲,流出的不雅視訊,更是把他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本來,成長過程走錯路在所難免,只要耐心教育,還是有機會痛改前非。
可王欣逸的父母,卻始終處於缺位狀態。
他們非但沒有管教,還在不雅視訊事件後,把全部精力用來為兒子開脫。
甚至將女粉絲告上法庭,企圖把責任全部推卸給對方。
有了父母撐腰,王欣逸更加肆無忌憚。
很快,各種出位行為讓他的口碑斷崖式下跌。
上初中之後,接不到戲的王欣逸只好慢慢淡出娛樂圈。
雖然迴歸正常生活,但長期無底線的縱容與庇護,讓王欣逸喪失了判斷是非的能力。
到了高中,他更是直接加入黑幫,多次參與打架鬥毆,在法律邊緣瘋狂摩擦。

終於,在一次聚眾事件中砍人致死,從此人生盡毀。
就這樣,當年星途閃耀的小男孩,只因父母的疏於管教,最終淪為了殺人犯。
多少父母總以為,疏於管教只是自家小事。
卻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你不教育,總有人幫你教,你不願意「打」孩子,社會自然幫你「打」。
而且那代價,你不一定承受得起。

多少父母,不讓孩子知道自己犯錯
很多時候,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不可怕。
可怕的是父母過度保護,給孩子找理由、找藉口,卻從來不教育孩子是非曲直。
長此以往,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不知悔改,惡果也會像雪球,越滾越大。
曾經在上海玻璃博物館,國內首位玻璃藝術博士薛呂為自己剛出生的女兒創作了一對翅膀。
名為《天使在等待》,寓意女兒像天使一樣乾淨、純潔。

展出期間,不少人都為媽媽對孩子的愛意所感染,紛紛駐足觀賞。
但很快,就有兩個熊孩子破壞了這和諧的氛圍。
他們絲毫沒有尊重這件藝術品,在旁邊追逐打鬧。
然後跨進圍欄,用力搖晃玻璃翅膀,致其斷裂。

更讓人震驚的是,他們在搞破壞的過程中,媽媽就在旁邊看著。
非但不加以阻止,還掏出手機拍下視訊。
那得意的笑容好像在說:
「看看我的孩子多活潑,多聰明伶俐。」

短短几分鐘,這對天使般的翅膀就被強行折翼,前後對比讓人痛心。

本來,帶孩子去博物館,感受藝術文化的薰陶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由於父母的不作為,導致孩子對展品不心存敬畏,甚至肆意破壞。
無疑是對教育百害而無一利。
無獨有偶,前不久在海口,也同樣發生了一件令人氣憤的事。
在一家影院裡,一位家長帶著兩個小朋友看一部冷門動畫片。
當時正是工作日中午,影廳也沒有其他觀眾。
直到電影結束,工作人員才發現螢幕上有很多腳印。
調出監控,原來小朋友在電影放映時,竟輪番腳踢銀幕。
一旁的家長卻沒有任何制止行為。

要知道,銀幕是一種特殊設備,踢踹會導致表層金屬粉脫落,成像變形。
由於銀幕損壞,目前該影廳不得不暫停開放,影院排片也受到了影響。
但肇事的小朋友卻始終不知道自己犯的錯誤。
斯賓塞在《家庭教育》一書中說:
「家長的不負責任,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強化著這樣一個印象:孩子你沒錯。」
父母一味的縱容,只會讓行為越來越肆無忌憚。
不敢想象,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為人處世的判斷標準會扭曲成什麼樣。

圖 | 呀卜蘿©
「長大就好了」,毀了多少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還小」成了理應被原諒的藉口。
每當他們犯錯,總會有這樣的言論幫忙開脫:
「他只是個孩子,大人跟他計較啥」
「孩子還小,你多體諒一下」
「小孩不懂事,別這麼小心眼嘛」
最後還不忘補一句:
「長大後就好了。」
但小時候養成的壞習慣和錯誤思想,真的會在成長過程中自然改變嗎?
去年,在蘭州街頭,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一位交警在巡邏時,看到一卷發男子手持菜刀,瘋狂追砍一箇中年男人。

眼看情況危急,交警果斷出手奪下凶器,並迅速將砍人者制服。
誰知這時,中年男人竟走過來求情,說砍人的是自己親生兒子,求放他一馬。
還說:「他只是個孩子。」
經過調查,這個所謂「孩子」已經20多歲。
之所以拿刀追砍父親,是因為不滿被扔在外面一年。
按理說,這樣年齡的成年人早該有自己的主見、圈子和生活。
他卻只因缺少父親陪伴怒而弒父,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在我看來,這並不能完全怪孩子。
也許這位父親,正是篤信「長大就好」的思想,從來沒盡過教育孩子的責任。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
「一個人的後半輩子均由習慣組成,而他的習慣卻是在前半輩子養成的。」
而前半輩子裡,最重要的是孩子童年時期。
試想,如果孩子在長輩面前說話不得體,你沒有及時制止。
在學校欺負同學,你沒有讓他賠禮道歉。
在對待小動物時展現出暴力和虐待,你沒有嚴厲批評。
最終只會導致孩子性格定型,不斷延續著之前的行為方式,最終發展成巨嬰,甚至犯罪分子。
有句話說得好,當沒人指正錯誤的時候,孩子永遠不會長大。

圖 | 呀卜蘿©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尺度」
現實社會是群體的生活,各種約定俗成的邊界和尺度,保證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從小培養行為規範。
特別是在觸犯規則時,要立即給予相應的教育。
在江蘇宿遷,一名7歲男孩放學後在家玩耍,故意將一瓶墨水從陽臺潑下,樓下鄰居們的衣服被子全都遭了殃。

還沒等鄰居們反應過來,男孩媽媽發現後就立即教育了一番,帶著他挨家挨戶道歉。
並將被墨水染色的衣物拿回家,兩人一起手洗。
為的就是讓孩子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親身體驗墨水到底有多難清洗。

孩子的爸爸回家後,也不忘找來專業人員,把樓棟外側的墨跡清理乾淨。
並讓兒子站在樓下看完全程。

這對父母在孩子闖禍後,沒有逃避,沒有推責,而是言傳身教,並讓孩子參與其中,結結實實上了一課。
如此誠懇的態度,既讓孩子懂得了玩耍的「尺度」,也贏得了他人的諒解,獲得大家一致好評。
我們要清楚認識到,作為監護人,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決不能視而不見。
而要透過錯誤,及時引導孩子,告訴他這樣做不對,並耐心解釋為什麼不對,這類行為的規則和界限應該在哪裡。
然後讓孩子身體力行承擔後果,給予充分的反思時間。
正如馬克·李維在《偷影子的人》中寫道的:
「規則,是立足世界的經驗值。」
家庭教育,最不該忽視的就是對規則意識的「尺度教育」。
只有給孩子及時輸入社會的尺度,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裡規避錯誤,做出正確的選擇。

資料來源:
1.澎湃新聞:《童星王欣逸鬥毆致人死亡,二審加重改判17年》;
2.浦江頭條:《上海玻璃博物館展品「天使」被孩子扯掉一塊》;
3.封面新聞:《海口一電影院上萬元的螢幕被熊孩子踢壞,家長竟然…》;
4.網易新聞:《蘭州男子當街追砍父親被交警制服,父親:他還是個孩子》;
5.楚天都市報:《熊孩子往樓下潑墨汁,父母教科書式處理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