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谷愛凌受傷後痛哭30分鐘!別人的成功,你為什麼很難複製?

昨天,谷愛凌膝蓋受傷。她被迫退賽,並且透露自己為此痛哭了30分鐘。成功的背後,到底需要付出多少代價?

去年穀愛凌冬奧奪冠,一瞬間全網都被這位18歲的「天才女孩」再次刷屏。最近,史丹佛GPA4.0+愛情圓滿的新聞又進一步鞏固了她的「完美人設」。但是對於普通家庭來說,「谷愛凌」效應的副作用可能更值得警惕……

谷愛凌冬奧奪冠之後,其無數光鮮亮麗的標籤被無數次複述和強調:18歲,放棄美國的一切加入中國國籍,承接近2億代言,美國高考SAT1580分,提前錄取史丹佛,父母北大、哈佛、麻省理工……

危險的趨勢是,當這樣一個所謂的「成功案例」被無數次傳播和複述的時候:我們在無形中把成功的定義再一次縮小了,這更會讓我們的焦慮和「內捲」變得更加嚴重。

谷愛凌的成功絕非偶然。得天獨厚的家庭條件當然是重要因素。

在其全家都是職場和教育「天花板」的時候,針對中國父母的「內捲」開始了。很多「雞娃」文章應運而生,「這才是海淀媽媽的天花板」,「雞娃就要這麼雞」,「你作為父母,該如何提升自己?」……這類文章除了增加焦慮和內捲,其實並沒有實際價值。

父母給孩子什麼最重要?一定是支持和陪伴以及正確的價值觀。而現在,因為谷愛凌,我們突然把對於父母的要求拔高到「哈佛、史丹佛、Google、北大」,可能沒有多少父母可以做到。

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光環,這就不是好父母了?這就是海淀媽媽的「反面教材」了嗎?事實當然並非如此。然而,這成為了「谷愛凌」父母效應的「潛臺詞」:孩子不夠「優秀」,父母絕對難辭其咎。

這種論調和思潮是極度危險的。這會讓孩子不懂得感恩和尊重父母並且忽視他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更會讓父母倍感壓力。

不久前在餐桌上,我的一個15歲表妹和她媽媽的對話很有意思。她媽媽說:「你看到人家谷愛凌多優秀!我也要開始讓你多補課,最好也培養個體育興趣!」我的表妹回應說:「人家爸爸媽媽都是哈佛麻省理工的,而且一切都順著孩子。你們又沒人家爸媽厲害,我們家也沒那麼有錢。」

這就是谷愛凌效應的「黑暗面」。我們無形中把谷愛凌和成功畫上了等號。但是,這只是優秀的一種。孩子如果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並且自食其力,這難道不是我們更該追求的成功嗎?同理,父母能夠關心和支持孩子,這難道不應該是大家推崇的教育方式嗎?哈佛和麻省理工當然優秀,但是這絕對不該成為衡量父母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

為什麼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大部分中國學生和家長,尤其是中國前1%的精英家庭已經被這種單一的「成功」定義綁架了太長時間。這種成功的標準就是:家長必須不斷「雞娃」,直到孩子進入名校或者「年薪百萬」為止。副作用是什麼?孩子成為一個只會執行任務的刷分機器,家長也一直處於焦慮之中。家長和孩子一起迷失在「內捲」和競爭的痛苦中。

幾個月前,有一位學員的家長來找我。她兩年前剛剛在我們的幫助下進入了美國一所Top5的大學。然而,她還是在上學期拿到了幾節課F的成績之後,被大學「學術警告」,面臨被退學的風險……

我這邊要和大家分享一個許多人無法想象的資料:我們有至少30%進入美國Top10學校的學員在大學裡出現過類似問題。我們更是遇到不計其數的Top10名校學生的家長過來求助,孩子要被退學了,到底怎麼辦?

這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這些高中成績極度優秀的學生甚至是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驕子」,到了大學就會「跌落神壇」?他們為什麼沒有成為谷愛凌?這些表面成功背後的「陰暗面」,幾乎無人提及和關注……

許多人都會把問題簡單地歸咎於美國大學。美國頂尖大學課業難度很高,中國學生不適應!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們遇到過大部分出現問題的學生,最終出現問題的原因絕對不是因為學習能力。要知道,要進入這些最頂尖的美國大學,拔尖的學術條件幾乎是「標配」。

成績差或者成績下滑只是表象,也就是「症狀」。真正的病因絕對不是能力問題,真正的病因是他們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或者不擅於獨自面對壓力。

首先,我們要明白大部分這些中國學生和家長,一路殺進Top10名校,他們到底秉持著什麼樣的信念?這種信念就是:孩子必須上一所最頂尖的大學,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父母是否成功也由孩子的升學結果來衡量。谷愛凌之所以能夠受到熱捧,「史丹佛提前錄取」絕對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這戳中了很多中國家長的終極夢想。

中國精英家庭以這種心態進行備戰,孩子們被迫進入了一個競爭殘酷的修羅場,他們必須試圖戰勝身邊的所有人。美國Top10名校每年總共也就200個本科生席位會留給中國學生,每年4萬左右中國學生申請,低於1%的錄取率。如此激烈的競爭,大家只關注自己的孩子能否脫穎而出,卻沒人關注他們能否「全身而退」。

中國孩子們根本沒有時間去玩耍或者體驗人生。相反,家長們堅持讓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變得富有「升學意義」或者是為了未來的「年薪百萬」,最好能像谷愛凌一樣順便接個2億代言。就好像每一項活動、每一個運動、考試和作業都是決定他們未來升學的人生成功的重要部分。好像每一秒鐘都必須被利用,否則就是浪費的。

在這種枷鎖下,孩子進入高中後就開始詢問顧問應該做哪些活動才能進入最頂尖的大學,而不是遵循自己的興趣。他們與課外輔導的老師合作,把成績單上塞滿了A。他們在晚上、週末和節假日為SAT準備,參加無數次考試。即使他們已經考到了1500分(戰勝了99%考生的分數),但在自己的高中可能只是平均水平。因此,一些最聰明的孩子在一個要求很高的環境中往往會感到平庸。

中國的精英家長像哨兵一樣守護著孩子的童年,努力確保他們專注於這些比他們那個時代高得多的學術和課外成就標準。他們都沒有惡意,一切只是為了孩子的前途。他們認為名牌大學的品牌和平臺是孩子成功的必需品。一切因此而產生的壓力,孩子和他們自己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假設孩子最終進入了Top10名校。孩子是什麼狀態的呢?大部分家長和孩子都會認為,終極目標完成了。家長可以鬆一口氣,孩子也覺得一切都結束了。但是,就像我和收穫大學錄取的學生和家長一直強調的:「大學只是人生的起點。」大學才是孩子真正快速成長並且找到未來發展方向的地方,但是很多中國學生到了這裡已經身心俱疲了。用美國的一種說法,他們的油箱裡早就沒油了。

許多被家長不斷「雞娃」最後「雞到名校」的學生,一旦到了大學,完全迷失了方向。家長無法在身旁繼續給出具體的建議,孩子們完全不知道做什麼事情是可以讓他們快樂的,也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這就是「過度雞娃」的副作用,或者說這就是新時代中國美本留學生面臨的最大挑戰。

在大環境影響之下,大部分家長和學生都只想著怎麼讓孩子進名校。但是,進入名校之後怎麼辦?進入名校之後,這些學生到底怎麼樣了?這些事情沒人關心,也沒人在乎。如果一個頂尖學生被名校退學了,大家只會關注結果,因為被退學的這個結果而扼腕嘆息。但是,沒有人會去關心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現象背後折射出是什麼樣的社會問題?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又該怎麼辦?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斷強調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定不要「過度雞娃」,不要試著讓孩子變成另一個「谷愛凌」。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玩」,不要一切都以「升學」或者所謂的「成功」為目標。

這當然很難做到,但對孩子的長期發展有好處。事實是,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上最頂尖的大學,人生中也有很多事情比升學更重要。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2018年的報告,他們發現41%的哥大受訪學生因求職而面臨嚴重壓力,近三分之一的人經常失眠,五分之一的人難以集中注意力。

名校的學生們一直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當我們不斷關注谷愛凌的時候,無數20歲不到的美國名校學霸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去年上半年,康奈爾大學接連失去了三名學生,哥大和達特茅斯也有四位學生自殺……

根據調查,40%的賓大學生都曾經歷過抑鬱症。這個資料在所有名校幾乎都適用。在2000年-2020年,超過30位MIT和哈佛學生自殺。

如今的成功學之下的「天之驕子」們往往承受著超乎常人想象的壓力。這些壓力可能來自於學校、同學、家庭或者社會。對於「優秀」的單一定義和由此所產生的競爭壓力是極度危險的,這往往是壓斷名校學霸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枚硬幣永遠有兩面。當光鮮亮麗的一面被不斷展示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忽略另一面。是的,我們早就更應該開始真正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長狀態,我們早應該看透「內捲」會摧毀大部分中國精英的孩子們。

所以,你可能很難成為谷愛凌、不過,沒關係!你更不用成為谷愛凌!你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那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