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家帶口去泰國求學後,我才發現這是一條沒有退路的單行道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文:Saburala , 編:Lulu

見識到國際教育後,我們決定轉軌

見識到國際教育後,我們決定轉軌

2019年暑假,我帶孩子去澳洲插班2個月,在朋友的陪伴下,也順便訪問了墨爾本當地非常好的私校。

我第一次看見孩子他爸兩眼閃爍的光芒——學校居然還可以是這個樣子!

整個學校就像一所巨大的花園,足球場、籃球場、游泳館、攀巖館,劇院、電影院、圖書館等體育、音樂、藝術設施一應俱全,甚至還有沖洗照片的暗房,和拍攝小電影的攝影棚。

澳洲學校的圖書館

澳洲學校的圖書館

孩子們上課的時候就坐在地毯上,以非常放鬆的姿態學習。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教育還可以個性化定製——分層教育和走班制,孩子們根據每一個學科學習進度的不同,去到不同的教室上課,一個班20個孩子,每個孩子的課表和家庭作業都不一樣。

孩子在上科學課

孩子在上科學課

學校每年還組織孩子野外露營,甚至到了年級高段直接在森林住一個月,到大自然中去學習。

每年都有的露營活動

每年都有的露營活動

對於從小在「千人一面」、「整齊劃一」、「一個操場」、「一棟教學樓」完成所有教育的我和孩子他爸來說,這一次的參觀確實震撼到了我們,也改變了我家孩子後來受教育的路線。

回國以後,我就和孩子他爸認真考慮給孩子切換教育軌道的事情。而在不久前,朋友曾給我建議說,不妨去泰國看看

我當時第一反應是:泰國?泰國這種「第三世界國家」,怎麼可能會有好的國際化教育?!

那位朋友,曾在德國留學、美國讀博士,一直研究國際教育。他沒有說泰國教育全世界第一,而是基於中產家庭、不移民、資金又有限、還想解決低齡孩子雙親陪讀,提供一個可能的去歐美的跳板。

其中,泰國可以雙親陪讀的條件很是吸引我家,因為孩子還小,我們不希望他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離開。

於是在2019年底,我用了半個月時間去了曼谷、普吉、芭提雅、清邁排名最高的15所國際學校。

我之前基於泰國的印象都是旅遊的印象,比如城市基礎建設落後、亂、破破舊舊,摩托車滿地跑交通擁堵……

這一次訪校,也徹底改變了我對泰國國際教育的看法。

泰國,國際學校的大雜燴

泰國,國際學校的大雜燴

在泰國,大大小小一共有180多所國際學校(也有說有300多所,我沒找到官方資料)——為什麼小小的泰國,會有這麼多國際學校呢?

泰國有非常多跨國企業和駐外大使館,它們通常會選擇在亞洲三個城市落腳:新加坡、曼谷和上海。這些機構的人來到這三個城市工作,孩子也在這些城市接受教育。

歐美的孩子,通常是父母在哪工作,孩子就跟隨著在哪讀書。比如我朋友的孩子,在曼谷ISB國際學校,班上有一個同學,已經跟隨父母走了100多個國家;除此之外,還有旅居海外的人,比如在普吉島,就有特別多常年旅居的歐美人;還有做小生意的商人,因工作需要常駐海外的企業工作人員(比如國內的華為員工常年被派駐第三國工作)……

在這些情況下,

在這些情況下,泰國誕生了大大小小超過180多所國際學校

即使像蘇梅島這樣的小島,也不乏國際學校的身影,促成了泰國國際學校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比如曼谷NIST國際學校,學生來源於77個國家,Patana(曼谷帕塔納學校),生源來自於65個國家;普吉島BISP國際學校,生源來自於45個國家……

而且,你還可以找到各種體制的國際教育,IB、AP、A-level,甚至還有小眾的德國國際學校、日本國際學校、新加坡國際學校。這也是為什麼一些父母把泰國當做孩子未來留學歐美的原因,因為他們總能找到對接未來目標國家的學習體系

泰國國際學校建校歷史也挺悠久,比如曼谷ISB國際學校建校70年,Patana國際學校建校65年,NIST國際學校建校30年……而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也不過才44年,90年代初才開始提倡學英語。

兒子到泰國,最喜歡的事是上學

兒子到泰國,最喜歡的事是上學

落後的泰國國家建設,和蓬勃發展的國際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當初我和大多數中國父母一樣會認為:泰國這麼窮,怎麼會有好的國際教育?

2019年第一次訪問曼谷ISB國際學校時,印象很深,接待的是一個美國男性老師,一打招呼,美式的熱情就撲面而來。他帶著我們在校園裡參觀,熱情地和每個孩子說Hello,感覺他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在跳舞。這和國內嚴肅認真的老師完全是天壤之別。

孩子們呢,常年都是T恤、短褲和球鞋——老師說,這樣方便孩子們運動。

校園的佈置,也非常貼合孩子們好動的天性。我經常是看到一個足球場,走了一段路,又發現有一個籃球場,運動場館和學習的教學樓都交錯在一起,方便孩子們學習後下樓就可以玩。

參觀校園時,孩子們正在吃午餐,各自取了自己喜歡的食物,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晒著太陽,聽著音樂,聊著天。我當時還以為是一個Party,結果老師說,平時中午吃飯都是這個樣子。

看到一個中國小男孩,他一個人害羞的躲在一邊吃飯,看得出來剛來學校沒多久,我問他:「你喜歡這裡嗎?」他害羞的一笑說:「喜歡,非常喜歡!」

後來,我去到普吉、清邁也走訪了那裡留學的家庭,無一例外的是,問到每一個孩子都發自內心的說:「我太喜歡這裡的學校了!」

每一天,孩子們都開開心心去上學,放假了反而不開心,眼巴巴盼著開學。訪校回家後,我把所見所聞告訴給兒子,他非常震驚地說:「怎麼可能?你騙我吧?!」

後來他到泰國入學四個月後,學校放聖誕新年假,他在家生無可戀地盼著上學:「媽媽,太奇怪了,你說的居然變成真的了。我以前那麼討厭上學的,為什麼在這裡盼望開學?!這種感覺太不可思議了。」

老母親的我發出了槓鈴般不厚道的笑聲,還有什麼比沉浸式上學更令一個母親開懷的呢!

出來讀書半年,家裡老人時常會問:「孩子怎麼樣?喜歡學校嗎?適應嗎?」我兒子呢?簡直是樂不思蜀!翻到他在學校官網上的照片,一臉鬼馬。

2022年8月,兒子入學曼谷一所知名的國際學校,因為英文有差距,他每週六上午需要參加學校的英文補習。補習班老師抓拍到他一臉的壞笑。連補課都那麼開心,我想一定是因為被善待,才會開出花一樣的笑容。

兒子在補習課上的壞笑

兒子在補習課上的壞笑

由於是科學補習,單詞枯燥,孩子們不容易理解,所以老師就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的方式來上課。怪不得,每天都開開心心屁顛顛的去上課。

在我兒子的那所國際學校,每天14:40下課以後,學校有上百種課外興趣班,光是體育運動就有幾十項。籃球、足球、排球、橄欖球、網球、羽毛球、攀巖、游泳、體操、跑步、高爾夫、帆船等等,孩子們下午2點過一放學就奔忙在各個運動場,感覺就像上了一個「體校」。

兒子所在學校的足球興趣班

兒子所在學校的足球興趣班

學校還成立了專門的體育學院……每天都有訓練,每月國際學校之間都有比賽,遇到大的賽事,老師們還帶著孩子們出國打比賽。

有一個週末,我帶我兒子去學校,早上的時候孩子們在打比賽,下午天黑了,我再去的時候還在打。我太驚訝於這些孩子們的體能和意志力了。

兒子所在學校的運動會

兒子所在學校的運動會

反觀在國內呢?孩子每天忙於刷題,陷於題海戰術裡無法抽身。甚至在學校,可憐的一週2節體育課,經常都還被佔用,哪裡有時間去參加體育鍛煉,身體越來越羸弱。初高中真正面臨高強度的學習的時候,身體根本扛不下來,完全本末倒置。

在泰國,越是學科成績好的國際學校,體育成績也是一等一優秀。每次比賽的最後結果,雄霸榜首的都是Patana、ISB、NIST、Harrow這幾所全泰國學業頂流的學校。

在學校,音樂課有一對一的課程,我兒子報名了吉他課,考慮到不佔用正課時間,老師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給我兒子上課,我兒子經常為了上吉他課,顧不得吃午飯,為了上音樂課讓我給他帶飯糰,這樣吃得快。

第一學期,學校六大院舉辦了音樂比賽,我兒子去觀看,驚呆了。孩子們的比賽完全是一場高水平的音樂盛宴,為了一場不落,我兒子每天都是扒兩口飯就往音樂大廳趕,他非常享受其間。

兒子所在學校舉辦的新年音樂會

兒子所在學校舉辦的新年音樂會

所以,學科類課堂有趣,還可以有音樂相伴,有體育去釋放活力,有社團活動加深友誼,他怎麼會不喜歡學校呢?

開學不到四個月,學校帶他們外出露營了兩次。一次是跨年齡段露營,從十歲到十七歲的孩子以學院制的方式出遊,在這個過程中,高年級的孩子學會照顧低年齡段的孩子,引導和保護他們,而低齡的孩子跟著哥哥姐姐也學會成長。

第二次露營是同年齡段的孩子,露營了五天四夜,徒步、攀巖,腳踏車越野,爬山、潛水、皮划艇。

兒子參加的露營活動

兒子參加的露營活動

我兒子回家的時候,一雙鞋子慘不忍睹,洗出來的泥沙都有1斤重,可見這次露營的辛苦。

隔壁義大利的孩子回來給媽媽說:「媽媽,你知不知道,我們這次爬了四座山,整整四座山啊」。學校老師也是親力親為帶領孩子們遠征,全力為孩子們護航。

每年學校都有很多次這樣的野外生存訓練,來磨練孩子們的意志,培養孩子們的自律性、情緒穩定性、抗壓能力、社交能力。孩子通過玩更容易交朋友,所以新生一來基本上是秒適應,我兒子不到一個月基本上下亂竄,朋友認識了一大堆。

在週末,學校老師還經常帶領孩子們外出做公益活動。

有一次去芭提雅一個小島上撿垃圾,船不能直接靠岸,因為會擱淺,孩子們必須跳下船游到島上撿垃圾,吃中午飯的時候再游回船上,在烈日下撿拾垃圾。

從早上6點天不亮就出發,要到晚上7點天黑了才回到學校,異常辛苦,但確實是實實在在做公益,通過實踐告訴孩子們保護地球的意義。

學校組織的公益活動

學校組織的公益活動

當我把這些告訴我在中國的姥姥爺爺時,他們很驚訝,說:「孩子們每天學習時間不就很少了嗎?那能學個什麼?」

在傳統的中國父母看來,學習就是老老實實坐在課堂,一筆一畫的學和刷題。但這些孩子未來並不是要成為一個專業運動員、音樂家和藝術家,為什麼泰國的這些國際學校,會花那麼多的時間和金錢在體育運動、音樂藝術和社團活動上?

在學校看來,孩子們當下所學到的知識,在他長大之後也許都會過時,世界更迭太快,孩子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內驅力、獨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理解世界的多樣化,有能力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交流、合作,能應對各種複雜的問題和挑戰……都不是僅僅從課本來獲得。而這些最大的用處就在於改變了孩子們的生命體驗。

孩子們在最好的時光,去過的那些地方、遇到過的那些人、學到過的那些東西、經歷的那些磨難、擁有過的體驗都會一生伴隨孩子。它給予孩子多樣化的價值觀,它告訴孩子學習不僅僅只在課堂。

徒步的孩子們

徒步的孩子們

被中國孩子佔領的泰國國際學校

被中國孩子佔領的泰國國際學校

去年有段時間,中國父母帶孩子來泰國留學,一度衝上了新浪熱搜。

我也陸續接到國內朋友的諮詢,說想帶孩子到泰國讀書。他們大部分是孩子在國內讀書讀得很痛苦,甚至讀到都有些厭學,感覺國內這條路走不通了,才突然想轉軌國際教育。

通過一些留學中介的鼓吹和自媒體的推薦,一些中國父母突然發現,原來近在咫尺的泰國居然也是留學的天堂:

學費相比國內國際學校便宜

全外教授課的英語語言環境比國內好,可選擇的國際教育體系(AP、IB、Alevel)多樣化,生源全球化…..

以上這些優點對於中產家庭來說,在無法陪同孩子去歐美等傳統國家留學,不移民,資金有限,還想父母共同陪讀的情況下,泰國無疑成為留學「樂土」。

可是,泰國留學真的是中國孩子逃離內捲的天堂嗎?

我找到2018年的一組資料,根據泰國國際學校協會(ISAT)的資訊,全泰國註冊國際學校一共136所,其中大曼谷區域(包含周邊府)87所,清邁12所,普吉和芭提雅各6所,剩下區域25所,其他的零星分佈在各個府(省)。

除了這136所之外,還有100多所所謂的國際學校,其實是沒有相關資質的山寨國際學校、私立學校或者是雙語學校。所以在泰國同為國際學校,其實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

好的學校特別好,曼谷的一線國際學校校園的設施、設備不比英美的一些私校差,每年也都有爬藤的孩子,比如熟知的Patana、曼谷ISB、哈羅、SHB(曼谷什魯斯伯裡國際學校)、曼谷NIST,放在整個亞洲都不錯,校園的設施設備師資環境遠超國內很多一流大學,但這樣真正頂尖的學校不過五、六所。

真正頂尖的學校不過五、六所

其餘二流學校也不過十幾所,再往後基本上就是三四流的學校了。好的學校基本上一位難求,而三四流學校為了招生和商業利益一再降低招生門檻,甚至給錢就進,進入這樣的學校對孩子和家庭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其次,近年來由於中國孩子的湧入導致泰國國際學校裡中國孩子的比例越來越高,在清邁有一種國際學校被中國孩子佔領的感覺,清邁個別國際學校的中國孩子比例甚至已經達到30-50%,普遍的也有20-30%,這個佔比挺超出預期。

而且泰國的某些國際學校為了運營的需要,開始一再突破底線,免試申請,給錢就進,中國孩子的佔比越來越高,甚至出現一個班級90%都是中國孩子的情況。

陪娃讀書,猶如西天取經

陪娃讀書,猶如西天取經

我們帶孩子出來讀書,就只是為了快樂教育嗎?

顯然不是,如果只是為了躺平,還不如在國內躺平,成本更低。

在孩子只有11歲的時候我就帶他出國讀書,下這個決定很難,也很冒險。即使此前我花了半個月時間遍訪泰國國際學校實地考察之後,我依然反反覆覆考慮了半年。

相比國內異常殘酷的升學競爭,我們其實帶孩子走了一條更難的路,無論對於孩子還是我們做父母的都是巨大的挑戰。

對於陪讀父母來說,真的不是洗衣做飯接送這麼簡單,出國讀書,基本上是一條單行道,沒有退路可走。

其中,最大的是經濟壓力。

父母一方帶孩子出國讀書,另一方要負擔所有的經濟開支,壓力可想而知,在泰國這樣高價效比的國家留學,清邁一大一小年花費25萬以上,曼谷一大一小年花費35萬以上,對於中產家庭來說依然非常有壓力,而且這還是一個長期增長性的支出。

而且陪讀的父母,正值中年還要面對兩地分居的問題。我看過身邊有不少來了又走的家庭,其實大部分不是孩子不適應,而是父母不適應,或者父母兩地分居後,情感、經濟出了問題後,另一方不得不又帶孩子回國讀書,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毀滅性的。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

我問過周圍出來讀書的中國孩子:「是否願意在回國讀書?」幾乎無一例外都說不願再回中國讀書。

相比國內單一的比拼成績,每天刷題,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的殘酷競爭,哪個孩子不願意留在體育、運動、社團活動豐富的學校呢?如果不在乎孩子成績,泰國的國際學校比遊樂園還好玩。

其次,對於陪讀父母來說最困難的是認知的提升。

對於我們70後這一代父母來說,是標準在國內體制內教育長大的孩子。

長期習慣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因為沒有英語環境,即使大學畢業英語過了四六級也依然是啞巴英語。現在卻要帶孩子出國讀書,要在語言不通的國家生活,熟悉孩子的國際化學習體系,這樣的困難和我們在國內相比,完全是指數級增長。

比如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如何和學校老師溝通?如何查看孩子的作業?

每天接收學校老師的英文郵件,打開孩子的作業系統對於我們完全是讀天書。我自己年過40,離開國內的舒適區,來到異國後開始歸零,從頭學起,有時候也會感傷,充滿了挫敗感。

在國內很簡單的事情,在異國卻猶如攔路虎。

比如換煤氣罐,不就是一個電話嗎?可是在泰國隔著電話,那一頭不會英語,我這頭不會泰語,很小的事情就是搞不定,成年人的奔潰有時候就在一瞬間,很多年不曾有的嚎啕大哭淚如雨下,人生有一種突然被清零的深深的挫敗感

哭了好一會,遠在加拿大的閨蜜打電話安慰了我一個小時。這才體驗三年前她遠赴加拿大安家的心情。就像她說的,放過自己,別害怕,往前走,你就會變得強大。

兒子所在學校的露營活動

兒子所在學校的露營活動

翻看我自己寫下的,這半年在泰國解決大大小小事情的攻略,比如《曼谷移民總局辦事指南》《中國駕照換泰國駕照攻略》《同樣是學英語,大學和語言機構簽證有何區別》《曼谷地鐵乘坐指南》《中國護照到期曼谷更換攻略》……居然有一個月寫了3萬字。

陪娃讀書,猶如西天取經,關關難過,關關過,這3萬字都是一路升級打怪的心經。

為了陪孩子讀書,40多年沒摸過鍋鏟的孩子他爸一夜之間自學成才,把自己生生的逼成了廚子。

而我為了簽證以及提升英語,重回大學課堂學習,結果忙活了半年,生活上軌道了,回頭一看,娃的成績下滑,心碎了一地。一個人抱著膝上型電腦,登門去找高年級學長的中國父母請教心經。有一種,等不到西天取經,一條老命就舍在半道上的感覺。

快樂教育,學術躺平?

快樂教育,學術躺平?

孩子不是很喜歡上學嗎?孩子不是在國際學校受到老師正向鼓勵,越來越努力了嗎?

是的,以上確實是事實。

但另一方面就是,孩子始終是孩子,天性愛玩,一玩起來什麼都拋諸腦後。

其次,孩子教育是學校和家庭教育合力的結果。不能單單指望把孩子送進一所好的學校孩子就金榜題名。每年在泰國一線的國際學校,都有被勸退的孩子。

泰國的國際老師對孩子包容度很高,也經常鼓勵和表揚孩子。對於長期在國內教育受到打擊和批評的中國孩子來說,現在每天得到都是表揚,即使做錯了也不會被批評,沒過多久就飄飄然了。

從國內處處被束縛的環境到一個完全釋放天性的環境,猶如脫韁的野馬。我兒子在課堂上開心起來,甚至可以跳舞。在學校食堂吃飯,可以圍著食堂滿院子跑。完全是忘乎所以,嗨到極致。

對於新學校的適應確實很好,完全是秒入,從6年級到11年級的朋友交了一大堆。真的把學校當成了體校、遊樂園和社交場所。作業有可完成的,也有選擇完成的,於是只做可完成的。對於可完成的部分三下五除二交差了事。

等到父母收到學業報告的時候才傻眼了。我兒子被激勵的學科,一路從D考到了A*,沒被激勵的或者他自己放任自流的學科,直接下滑到谷底。

在國際學校,老師不會像中國老師那樣,遇到孩子犯錯或者不做作業就立馬給中國父母告狀,她們認為學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她們應該自己要負責。

國際學校的老師也非常注重邊界感,如果沒得到家長授權,老師對孩子管教過多,在他們看來是越界。對學生要求嚴格,在國際學校老師是有風險的,曾經就有國際學校老師因為太負責,管教學生太多,遭到學生惡意投訴。

那些半大的孩子,又處於青春逆反期,是無法理解老師的苦心。所以如果孩子不想學,在國際學校真的就是放任自流了。

在ISB國際學校,教室裡有桌子板凳,也有懶人少發,孩子們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或坐或躺,結果真的就有孩子上課睡著了。這個時候泰國國際學校的老師,不是暴跳如雷把孩子大罵一通,而是輕輕的走過來給睡著的孩子蓋一張毯子,讓大家別打擾他,然後繼續上課。

中國父母一聽,瞬間有人民幣白花花燃燒的痛感,難道花這麼多錢是去學校睡覺麼?

國際學校的假期也很多,一年分成了3個學期,每個學期中間還有10多天假期,加上泰國節日也多,我們常常感嘆是持續性放假,間歇性上學,哭笑不得。

但如果孩子想學,學校可以提供一切資源,有無限發展的空間。因為學校有各種優秀的老師,豐富的教育資源,設置設備完全可以給到孩子充足的支配。所以有的孩子在學校忙得團團轉,除了學習,馬不停蹄的學習樂器、參加體育比賽,組織社團活動,做公益,異常的閃亮和發光。

國際學校不是不卷,而是全方位的更捲了。越優秀的孩子越努力,不僅學業成績優異,體育音樂領導能力也是樣樣出色,這背後比拼的就是父母。即使同一所國際學校,有中途被勸退的孩子,也有最後爬藤的孩子。

所以並不是把孩子送進了國際學校,父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我看過爺爺奶奶過來陪讀,主要就是負責孩子的日常起居和做飯,陪讀幾年,結果孩子身上的壞習慣一樣沒少,網癮嚴重。

由於爺爺奶奶溺愛,語言又不通,完全被孩子忽悠的團團轉,孩子在家跟大爺一樣,學習成績一塌糊塗,爺爺奶奶完全矇在鼓裡,孩子在這讀了3年國際學校,無論數學還是英語考試,成績還不如剛出國門的中國孩子。

我所知道的,有一個中國的男孩因為網癮嚴重,讀了一年後還是被學校勸退了。

競爭,不可避免

競爭,不可避免

很多中國父母認為,泰國的很多國際學校都是從幼稚園到高中一貫制學校,只要孩子在這個體系里正常讀書,基本上就不再發愁小升初、初升高,似乎一腳踏進了泰國國際學校,另一腳就踏入了國外大學的門檻。

並不如此,在曼谷Harrow讀到10年級,如果孩子的學科成績不能平均達到B,學校是會勸退的。所以在10年級以下,一個年級100多個孩子,到了13年級畢業的時候就不到100個了。

孩子一腳踏進了國際學校的大門,僅僅是拿到了一張入門券。對於孩子來說,如何聽得懂,跟得上,學得好才是接下來要面臨的挑戰。也並不是英語過關了就可以,英語只是工具,是「術」而非「道」。

在國內讀書,我們的孩子被固化在一個「標準答案」下,出來留學以後才發現我們的孩子在邏輯思維、思辨精神、動手能力以及多角度、多渠道去看問題上與海外的學生存在巨大差異。

這也是很多90年代留學,大學才出國,讀書畢業後雖然留在了異國,依然無法做到與國外的文化水乳交融的原因。現在出國讀書,其實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學習方式,思維模式進行重新的打破和重塑。

中國父母還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孩子成績不好也沒關係,大不了以後往國外送。

這個邏輯蠻奇怪的,為什麼國外就只配收中國學渣?如果你的孩子在中國用母語都學不好,難道你就相信他用英語就能學好?他連英語聽說讀寫都成問題,憑什麼他用英語學數學、物理、化學就沒問題?

所以父母給孩子換了個教育環境,只是給孩子換了一個賽道,其間要面臨的難題、問題,並不因為逃離國內內捲後就消失了。相反,它帶給家庭、孩子的挑戰和難度更大,不確定性更多。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在國內學習不好,出來以後學習自然就變好了,換了一個跑道孩子未必就能跑得更快更遠。如果不解決孩子學習深層次的問題,把孩子送出來只會害了他。

教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老天爺給予每個孩子的天賦和所長也不同。作為父母我們從來沒有培訓上崗,卻要面對人生最難的一課。

孩子在不斷成長,社會在不斷變化,我們作為父母得不斷更新我們的認知系統,父母的自我成長,這必將是我們終其一生都要面對的功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