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學新規定:同學之間稱呼只能叫「○○桑」

日本小學教育近幾年來出現了一個讓家長們看法兩極的重大變革,就是規定小學生不可以用「綽號」稱呼同學,包括「某某君」、「某某醬」這種區別男女的叫法也不行,一律要以「某某桑」來稱呼!

這個話題最近因為一位家長在Twitter的發推引發熱議,當然站在校方的角度是為了防止校園霸凌,但是許多小學生和家長都擔心,少了綽號會不會讓小學生少了一大樂趣呢?

「之前讀小3的長男問我:「什麼是綽號?「 讓我嚇了一跳。原來現在不論男女,小朋友們都必需用「桑」來稱呼對方,也算是世代隔閡啊……」

最近一名叫做「mamie」的日本Twitter網友發的這篇帖子引發了鄉民們的熱烈討論,還因此還登上了日本各大新聞版面!

日本電視臺的晨間情報節目「スッキリ」就訪問到她本人,她說起兒子在學校是如何被教導稱呼同學該有的禮儀……

「他說從低年級開始,如果不用『桑』稱呼同學,就會被老師糾正了。」

這種一律使用桑(さん)稱呼同學的風氣,在近幾年陸續擴散到日本各地的小學。

教育學專家說,這種風氣包括「防止霸凌」和「淡化性別意識」兩大目的……

「因為近幾年大家越來越懂得為霸凌的受害者考慮。」

「因此也可以理解,就算是被朋友取了代表親密意思的綽號……」

「只要被叫綽號的人心裡不舒服,我們就應該要重視這個問題才對。」

「此外自古以來,稱呼就容易牽扯上性別問題……」

「也就是希望不要再區分『君』、『桑』,大家都統一叫『桑』就好了。」

「不要再用稱呼區分『是男生』或『是女生』了。」

節目訪問小學生,大家也說學校相當重視這個問題……

「學校有發通知單,說稱呼同學要用『桑』。」

「學校有發通知單,說稱呼同學要用『桑』」

小學生收到的學校通知單明確寫著「稱呼朋友的時候,不論性別一律叫桑」

對於這種規定,從小學生到大人都呈現兩極的觀點……

「我不討厭這種規定,甚至覺得大家應該都這樣叫。」

「畢竟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要是被取了自己不喜歡的綽號未免太可憐了。」

「我在上課的時候會叫『某某桑』,下課時間就會直接叫名字或叫綽號。」

「叫『某某醬』比較有朋友的感覺,覺得感情特別好。」

「我也覺得叫『某某醬』比起『某某桑』感覺更親密。」

「這麼一說我才想到以前被同學叫『呆子』。」

「大概是我以前一直髮呆吧。」

「這種事情就是一個人開始叫,大家就會跟著叫了。」

「雖然很難說我這樣算是被霸凌,但是的確有人因為綽號而不開心,所以不要叫綽號比較好。」

「我覺得無論何時被叫綽號,都能立刻回到15歲。」

「反正出社會總會被叫『桑』,何必那麼快逼小學生叫『桑』呢?」

「畢竟大人的社會和小孩的社會是不一樣的啊。」

「聽說不叫綽號就能減少霸凌的說法,我是覺得有點怪怪的。」

「與其禁止綽號,不如努力塑造讓學生可以勇於說「不」的環境更好。」

對於這種質疑「禁止綽號可以減少霸凌」的聲音,教育界的專家解釋:

「所謂『減少霸凌』是指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讓小朋友們可以時刻為他人著想。」

「『考慮對方的感受』才是這個政策最關鍵的地方。」

「OO 桑」你好,「OO 桑」再見!

「OO 桑」你好,「OO 桑」再見!

感覺對於小編這樣的外國小學生,統一稱呼後起碼更好記了,不過說能減少校園霸凌,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