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臺之上,出將入相。戲要精彩刺激,必少不了紛爭,既要展現「善」,也要適當談一談「惡」,主角的光輝形象更是少不了反派人物的襯托。

在港產片的黃金時代,銀幕上總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面孔並不端正,卻演盡了這世間的貪、嗔、痴、恨、愛、惡、欲。你或許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但看到照片總會覺得些許熟悉,稍加提醒,則會發出感嘆——
「原來是他!」
今天,就讓我們分七類,盤點一下這些經常出沒於港片中的惡人吧。

壹
黑幫大佬
提及港影的黃金時代,總繞不開槍戰亂鬥,義氣江湖。黑幫片是一個時代的特產,黑幫大佬則是特產中的「特供」,從這一形象身上可以窺見時代的風貌。
♦ 曾江 ♦
綽號 囂雄
說曾江是「囂雄」很大程度上是源於他的囂張,很少有人能傲得那麼渾然天成。
曾江在黑白電影盛行的年代也曾當過文藝片小生,後息影幾年去加州柏克萊建築學院學習,回港後還做過測繪師。

再度出山已經是彩色電視時代,他先是在83版《射鵰英雄傳》中成功演繹亦正亦邪的黃藥師,隨後在吳宇森的黑幫電影中打出名號。由於本身自帶大佬氣場,他的飾演的黑幫人物總是囂張跋扈,霸氣外露。

♦ 李子雄 ♦
綽號 大成哥
李子雄本來是一名公務員,因為身材好,偶爾接一些平面廣告。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徐克挖掘出演一部黑幫電影,電影拍攝的時候主演都是票房毒藥,沒人看好,誰知上映後火遍亞洲。
那部電影就是大名鼎鼎的《英雄本色》,由他飾演的反派大哥成也成了經典黑幫大佬形象。

♦ 陳惠敏 ♦
綽號 駱駝
陳惠敏演起黑幫片可謂駕輕就熟,因為他本人早年間確實混過黑道,準確地說應該是黑白通吃。
他還做過獄警(編號403)以及警察(編號8872),從影前的經歷可以說是相當傳奇了。

1976年,他在電影《跳灰》中出演殺手,正式出道,之後多扮演大佬等反派角色。駱駝這個稱號來自《古惑仔3之隻手遮天》他在片中飾演東興老大「駱駝」。

貳
四大惡人
提及黑幫,除了以上提到的幾位,常出沒在犯罪電影中的還有著名的香港電影四大惡人——何家駒、黃光亮、成奎安、李兆基。

♦ 何家駒 ♦
綽號 四大惡人之首
何家駒被譽為四大惡人之首,出道就在新藝城的黑幫片《監獄風雲》中出演反派角色(這部電影還有另外兩位「惡人」黃光亮和成奎安)。
其後,他參演了一系列黑幫片與恐怖片,多飾演窮凶極惡之人。

雖然面目凶狠,沒什麼書卷氣,但說起來何家駒也算半個文人。他在當演員之前做過編劇,參與編導過一部風月電影《牆裡牆外》(風月電影是指香港電影分級制度之前,有些顏色的成人片。)

♦ 黃光亮 ♦
綽號 彪哥
黃光亮總在黑幫片中出演那些爭勇鬥狠的人物。雖說以貌取人不太對,但他的外形呢,也真是適合這一類角色,眼如銅鈴,兩腮有橫肉,怒目而視,真的凶相畢露。

♦ 成奎安 ♦
綽號 大傻
成奎安「大傻」這個綽號來自電影《吉人天相》,他本來在邵氏做龍虎武師,磨鍊出不錯的身手。比起其他惡人,成奎安的外貌更粗獷一些,擅長扮演流氓暴徒一類的角色。
《英雄本色》中跟在大哥成背後的打手就是他,《喋血雙雄》大佬汪海也是他。

♦ 李兆基 ♦
綽號 高飛
此李兆基非富豪李兆基,但來頭也不小。他曾是威風一時的「慈雲山十三太保」之一,混黑道的時候就已經大名鼎鼎。他也曾墮落,沉迷毒品,後改邪歸正,還信了教。

黑幫片盛行期間,不少黑道投資電影。李兆基雖早已金盆洗手,但很多小弟賣他面子,劇組就僱傭他充門面,一來二去就當起了演員。由於本來就混過黑道,懂得規矩,他也為不少影片提供策劃。
後來他的真實經歷被拍成了電影《慈雲山十三太保》,片中高飛這一角色由陳豪飾演。

叄
斯文敗類
♦ 秦沛 ♦
綽號 胖胖
秦沛原名叫姜昌年,出生在演藝世家,也是姜大衛與爾冬升的哥哥。

1965年他被大導李瀚祥挖掘,出演了瓊瑤片《菟絲花》。李瀚祥給他起了「秦沛」這個藝名,取「勤勤懇懇做配角」的意思。結果,他還真是做了一輩子配角,連出演親弟弟的電影也都演配角。

說起來,秦沛也不總是演壞人,他外形圓潤和藹,其實長了一張好人臉。不過眼鏡一戴,氣場全開,滿腹詭計既視感馬上就來了。
在那些經典校園電影,如《逃學威龍》《旋風小子》中,由他出演的惡毒訓導主任形象深入人心,不少曾經的小朋友應該還記得。

♦ 吳啟華 ♦
綽號 師奶殺手
吳啟華曾經有一段時間在TVB演醫生,還挺受歡迎,得了個綽號叫「師奶殺手」。
但其實呢,在成為「師奶殺手」之前他演過不少三級片,同一時期還在幾部喜劇電影中出演那種外表文弱的陰險小人,比如《九品芝麻官》裡面的訟師,再比如《雞同鴨講》裡面的炸雞店老闆。

他外形清秀,很有書生樣,不過笑起來又帶一股邪勁兒,很適合演一肚子壞水的斯文角色。


肆
鹹溼佬
《古今賢文》說「百行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可見淫亂也是「惡行」之一。
1988年,香港電影開始實施分級政策,審查標準中的第三等級的電影,只有18歲以上的觀眾可以看。於是,一個廣為流傳又諱莫如深的詞彙就此產生——三級片。
「鹹溼」在廣東話中是色情的意思,「睇三級片又叫做睇鹹片」,演三級片的演員呢也被戲稱為「鹹溼佬」。

♦ 曹查理 ♦
綽號 民族英雄
曹查理,港星張智霖的舅舅,早年賣凍肉,炒股,後生意不景氣就改行做演員,擅長演出一些色眯眯又賤兮兮的角色。

他在《我為卿狂》一片中和村上奈麗有一段長達十分鐘的激情戲,由於表演太過賣力,讓人覺得很「了不起」,在當年喜提「民族英雄」的稱號。不過三級片都是假的,並沒有打真槍,實際威不威就不得而知了。

♦ 單立文 ♦
綽號 大官人
單立文,重金屬搖滾樂隊Chyna的成員,原本是個很厲害的貝斯手。80年代末,樂隊解散,他就開始拍電影,多年專注於西門慶一個角色,曾在《潘金蓮之前世今生》《金瓶風月》《少女潘金蓮》《金瓶梅》《恨鎖金瓶》等影視劇中五次飾演西門大官人一角。
他外形英俊帥氣,舉止也瀟灑,很得「潘驢鄧小閒」的精髓。如今提及他,無人不稱一句「正版西門慶」。

♦ 徐錦江 ♦
綽號 雷神
徐錦江自幼跟隨嶺南派繪畫大師關山月習畫,是關先生的關門弟子。上世紀80年代他到香港發展,也辦過畫展,但在物慾橫流的都市,光靠賣畫很難養活自己。於是,他開始拍戲。
由於肌肉發達,看起來很猛,他出演了一大票三級片,甚至曾經有一段時間是該片種的勞模。在其他類型片中,他的角色通常是那種暴躁又凶神惡煞的人,反面形象比較多。

ps:近些年低調的徐錦江重新收穫不少關注,是因為網友發現他長得有點像漫威的雷神,同一張臉,原來也是可以扮超級英雄的。

伍
廠公太監
明中後期黨爭嚴重,以文人為主體的東林黨受到宦官欺凌,因此,早期香港電影的文人編導對太監這個群體惡意很大,老太監出場都陰陽怪氣的,沒幾個正面形象。

♦ 劉洵 ♦
綽號 千面如來
劉洵原本是京劇演員,1980年赴港發展。紮實的戲曲功底,讓他應對任何角色都遊刃有餘。
大部分觀眾熟悉他是因為徐克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他出演黃麒英一角。但其實,由他出演的廠公太監形象也很經典。

比如《九品芝麻官》裡的李公公,《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中的廠公,能在正邪兩面隨意切換,所以得到「千面如來」的稱號。

除了上述幾位演員和他們貢獻的經典角色,此類銀幕形象還有吳孟達、谷峰飾演的海大富,甄子丹的曹少欽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陸
流氓打手
♦ 王青 ♦
綽號 大口青
前些日子,爾冬升直言評價愛豆演技,又讓秦沛、姜大衛、爾冬升本是一個媽媽生的三兄弟這事兒被挖出來一次。
事實上,這一家子還有個表兄弟從影,不過因為相貌差異太大,常被人忘記,這個表兄弟呢,就是王青。
王青,因為嘴長得大,也被稱作是「大口青」。由於這個與眾不同的外形,他幾乎沒怎麼出演過正派人物,通常在電影中以流氓打手的身份出現。

♦ 周比利 ♦
綽號 老虎
運動員出身的周比利是貨真價實的拳王。他12歲開始學功夫,曾是輕量級自由搏擊冠軍。
由於功底紮實,打鬥利落拳拳到肉,他總是扮演那種沒有感情的格鬥機器,在和李連杰合作的《精武英雄陳真》以及《冒險王》中都是如此。

柒
光頭武痴
♦ 劉家輝 ♦
綽號 和尚
劉家輝原名冼錦熙,是洪拳大師劉湛的義子,而劉湛的師傅呢,是林世榮,也就是「豬肉榮」,林世榮的師傅,看過電影的都知道,是黃飛鴻呀。

劉家輝師出名門,所以功夫底子很紮實。早先在邵氏,他總在他義兄劉家良執導的「升級流功夫電影」中演小和尚,例如《少林三十六房》《少林搭棚大師》,通常是主角或正面人物。但後來邵氏沒落了,他的發展就受到了限制,只能開發第二條演藝路線——演反派。

比較有趣的是,劉家輝曾經很愛惜自己的頭髮,卻為了演和尚幾乎留了一輩子光頭,後來揚名海外反倒是因為一個滿頭滿臉白毛的道士形象——《殺死比爾2》中的白眉道長。

♦ 梁小龍 ♦
綽號 火雲邪神
梁小龍,曾在8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霍元甲》中扮演陳真。他給觀眾的最初印象是一身學生裝,意氣風發。

而火雲邪神呢,原名應該是古漢魂,粵語殘片《如來神掌》中男主龍劍飛的師傅,一個正派俠客,武林高手。
但當火雲邪神撞上樑小龍,沒想到「正正得負」了。

周星馳的電影《功夫》在當年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更是洗腦了一大批觀眾,徹底把「火雲邪神」這一角色帶跑偏了。
現如今,提到這一角色,相信很多人腦海裡都會蹦出這些元素——塑膠拖鞋,跨欄背心,禿頂,二郎腿。
▶
終極惡人奸人堅
以上諸位,其實也不總是演壞人的。若說演壞人演一輩子,幾乎沒做過好人的,當屬石堅。
♦ 石堅 ♦
綽號 奸人堅
石堅在他參演的第一部影片《血海華》中,就扮了個日本特務,可謂是開了個「壞」頭。

在粵語殘片時代,石堅跟關德興搭檔出演「黃飛鴻系列電影」。關德興飾演的黃飛鴻自然是正面的,而石堅就剛好與他作對,二人打打鬧鬧成了套路,就如同湯姆和傑瑞,奧特曼和小怪獸一般,洋洋灑灑百餘集。「奸人堅」這一形象也立了起來。

進入彩色電影時代,在李小龍的《龍爭虎鬥》,許冠文的《半斤八兩》等經典影片中也能找到他四處作惡的身影。
後來TVB崛起,他又去金庸劇中演反派。83版《射鵰英雄傳》中的裘千仞就是他演的。

80至90年代還出現了為他量身打造的「奸人電影」,類似《奸人世家》《奸人鬼》這種。其中《奸人世家》一片不單有石堅,還集合了香港電影四大惡人以及陳惠敏,可謂是群英薈萃,惡人開會。
而《奸人鬼》這片就更有意思了,片中石堅的形象已經更為偏向和藹的老人,整部戲都在辛勤地幫工作繁忙的父母看護萌娃。不過呢,代號依然是「奸人」,即便演正面角色,他也還是善良的「奸人」。

以上零零總總不過是「惡人宇宙」中的冰山一角。
我們時常嫌棄影視劇在角色塑造上的臉譜化,總希望每一個人物都能「善惡一體」,立體豐滿。
但戲臺上,生,旦,淨,末,醜,真論起來少了哪個行當都不行。戲要精彩刺激,有唱紅臉的,就必然要有唱白臉的。「臉譜」固然刻板,但也更極致,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人類創作文藝作品,本質上還是為了展現美,「假惡醜」不過是一個陰影,一個反襯。惡人雖然凶,但「只要天使們能像黑手黨一樣團結起來,善沒有理由戰勝不了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