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題外話:
前段時間電腦便被沒收了,於是又拖了辣麼久…….

提起法國,人們似乎總會以一種神醉心往的花痴面容聯想起“romantic”一詞。
埃菲爾鐵塔,巴黎時裝,香水,法式舌吻,玫瑰,一見鍾情……
塞納河邊的散步,香榭里舍林蔭下的低徊,酒吧裡的慢酌,咖啡館裡的細語……

雖說法國的浪漫之說有時候只是我們國人一廂情願的片面臆想,僅僅出於一種閒情慵懶的小資生活情結。
但也在情理之中,畢竟,這種優雅,從容,精緻,舒適的生活方式是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內心真正所一直追求的浪漫表達。
一個國家亦或一個城市被賦予以“浪漫”的印象,自然其輸出文化功不可沒。
浪漫之都巴黎的風情萬種,普羅旺斯的薰衣草紫色花海,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場……旅遊總是時刻在填充著我們對法國的浪漫幻想。

當然,有些人心中的浪漫大概是源於法國人骨子裡對自由的追求與對世俗的反抗吧。
一種壯麗豪邁的勇氣,一種藝術滋染的氣息,一種人文內涵的修養,似乎都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法國的“浪漫”情調,從而使其雙擁著現代化的時尚與古典式的典雅。
遙想歷史,太陽王完成集權,橫掃歐陸,巴黎公社,最早的空想社會主義實踐,聖西門,傅立葉,資產階級大革命,波拿巴……
藝術殿堂般存在的盧浮宮–繪畫大師莫奈,雷諾啊,塞尚,高更,修拉,布格羅,米勒,安格爾……
文學經典呈現的巴黎聖母院–法國大文豪雨果,伏爾泰,大仲馬,巴爾扎克,司湯達,左拉,莫泊桑……
世界紅毯式關注的嘎納電影節–著名導演特呂弗,戈達爾,讓·雷諾啊,阿倫·雷乃,雅克·貝克,雷內·克萊爾,呂克·貝鬆……

說到電影,有人常說,因為一部電影愛上一個城市,亦或戀上一個國家。
就像《天使愛美麗》那種手風琴的歡快旋律,童話般夢幻的色彩,濃烈而又憂鬱,帶著濃濃的法蘭西風情。
我想,電影,自然有這樣奇妙的魅力,而法國,也的確擁有那種讓人魂往的國家氣質。
畢竟,電影本身,就誕生在這個美麗的國度,誕生在今天的主人公身上–盧米埃爾兄弟。

作為電影史上的第一人,他們最大的貢獻是他們拍攝並放映了電影史上的第一批影片,開創了電影真正的歷史。
走上電影道路
盧米埃爾兄弟分別是弟弟路易·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和哥哥奧古斯特·盧米埃爾(Auguste Lumière),其父親是經營照相館的安託萬·盧米埃爾。
安託萬在兩個兒子出生不久後便遷居里昂,之後成立生產幹底版的攝影器材工廠。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便是拍攝於這自家的工廠,也因此法國里昂也被認為是電影的誕生地。

法國里昂
路易·盧米埃爾改進製成的“藍標”新底版獲得了成功,在當時攝影界裡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響雷。
到1885年,盧米埃爾工廠高額的銷售利潤讓安東尼這位照相師和他的兒子終於成為了受人重視的大工業家。
雄厚的財富支撐和攝影經營的家庭出身,自然都是盧米埃爾兄弟之後走上電影發明道路並取得成功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
畢竟當資金和技術兩者都兼備時,總是可以做出一些了不得的東西的,只是還需要一個進入該領域的契機罷了。

奧古斯特和路易並不滿足做商人出色的經理,在愛迪生的穿孔方法基礎上,他們發明了“活動電影機”。
兩兄弟一起經營這個器械,路易負責拍攝電影和訓練攝影師。盧米埃爾兄弟多數的影片都是路易拍攝完成的。

作為攝影師出身的盧米埃爾兄弟,對待電影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與愛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維觀念。
愛迪生只是把影片看作是銷售電影視鏡的附屬品,因此其拍攝的走馬盤主題活動影像不過是套用了舞臺劇模式虛構的娛樂性小節目而已。
而盧米埃爾兄弟則擺脫了“照相館”攝影師所具有的封閉的人為空間的束縛,邁向了廣闊開放的自然空間。
喬治·薩杜爾
從路易·盧米埃爾的影片中人們瞭解到,電影可以是“一種重現生活的機器”而不是像愛迪生的“電影視鏡”那樣僅僅是一種製造動作的機器。
換句話說,盧米埃爾兄弟採取的是更為現實主義的態度,努力去表現和複製現實生活,而不是專門去為攝影機安排和搬演實際不存在的場景。

路易·盧米埃爾戶外拍攝場景手繪圖
路易·盧米埃爾是當時傑出的攝影師之一,擁有精湛的攝影技術,擅長快速攝影,對於主題的組織和構圖都具有獨到的見解。
路易的第一部影片《工廠大門》可以說是一部宣傳片,最早於1895年3月22日在巴黎全國工業促進會上進行過私人放映。

《工廠大門》劇照(完整影片在第一篇有視頻)
1895年12月28日是電影的確切誕生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中實現了史上第一次公開和付費的電影放映。
儘管時隔一個世紀,沒有完整的文獻記載,放映的十多部影片很有可能包括《工廠大門》《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拆牆》《玩紙牌》等鏡頭。

這次放映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不久就傳遍了世界。這標誌著電影侷限於實驗室研究的階段從此宣告終止,電影風行的時代由此開始了。
拍攝的影片類型
路易·盧米埃爾的兩項重要功績:
1、是用他的器械拍攝了嶄新類型的和有極大商業價值的影片;
2、是他以企業家的傑出才能在世界各地舉行一系列的放映,為日後電影的流行作了開端。
因此,歐洲大多數國家後來都採用了路易用以指“活動電影機”Cinematograph的簡寫 Cinema,來稱呼這種成為二十世紀的特色戲劇–電影,這正是對他的功績一種應有的敬意的表示。

路易·盧米埃爾工作場景
1939年的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主席便是路易·盧米埃爾,後來因為二戰爆發被迫取消便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路易·盧米埃爾所拍攝的電影作品中,就題材和內容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方面。
1
勞動和工作的生活場景
第一部影片《工廠大門》便是描寫了自然樸實的工人們日常下班的景象。除此之外,還有《木匠》《鐵匠》《拆牆》《照相師》《水澆園丁》以及《消防員》等等。
其中,影片《水澆園丁》大獲成功,每場放映中幾乎都有這個節目,它是第一部帶有戲劇性動作的影片,是電影最早的追逐和棍棒喜劇。

《水澆園丁》部分場景,1895
一個兒童用腳踩住了一條膠皮水管,園丁以為水龍頭出了毛病,檢查時兒童鬆腳,這時水噴射出來,濺了他一臉。
《水澆園丁》是一種由噴水而加強戲劇效果的趣味場景,是一部蘊含著噱頭的、萌芽狀態的喜劇片,成為後來無聲喜劇片的先驅。
影片取材於一套惡作劇連環畫,規模很小但包含著許多的喜劇因素,以後的喜劇片很長一段時間都沿襲了這種富有生活氣息畫面動感的形式。
影片拍攝的技術並不高明:構圖很平淡,背景被過多的樹葉所遮蓋,有點雜亂,但這一最早用影片敘述故事的成功為以後的電影藝術開闢了道路。

《拆牆》倒映部分場景,1895
右邊穿著長袖襯衫在指揮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
1896年1月,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館”將影片《拆牆》倒過來放映,使牆好象突然修好似的從一片灰塵中豎立起來。
《拆牆》一片裡飛騰的灰塵也產生了使觀眾大為驚奇而深感興趣的“美麗煙霧效果”。煙霧讓畫面更立體,更有縱深感。
這部用倒映法放映的影片成為電影中的第一部特技片。特技本身很簡單,但它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後來被很多人所應用。

《鐵匠》部分場景,1895
愛迪生也曾拍過類似的鐵匠題材,但在“黑囚車”黑色背景前面,在鐵砧上打鐵的演員像木偶般顯得沒有生氣。
與此相反,路易·盧米埃爾則到他的工廠車間裡去拍攝真正的鐵匠。沒有事先的設計,從現實生活中捕捉鏡頭,使得影片《鐵匠》給人以深刻的真實運動感和生命感。

在這些影片中,盧米埃爾都是以那些普通的勞動者作為拍攝對象,熱情地表現了他們的生活。
平凡的形象,活動的工人們初次出現在銀幕上,觀眾總會被其樸素的藝術魅力所感染。
2
家庭生活情趣的記錄
當實地捕獲的自然景象表現的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小景時,便尤其能夠直接感動觀眾的心靈。
在自己豪華住宅周邊拍攝,以熟悉的家庭生活為題材,的確是電影早期製作的聰明的選擇。
這一類的代表性作品有:《嬰兒的午餐》《玩紙牌》《下棋》《釣魚》《金魚缸》《貓的午餐》《兒童吵架》《家庭聚餐》等。

《嬰兒的早餐》部分場景,1895
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穿條紋綢短衫的妻子用溫柔的眼光瞧著喝粥的小寶寶。
《嬰兒的午餐》充滿著親切的情調,將盧米埃爾一家安閒地享受著家庭的那種樂趣表現得極為成功。
為了使觀眾能夠很好地欣賞這三個扮演者的簡單而自然的表情,畫面是用“中近景”來拍攝的。
在他們背後,花園裡的樹葉在日光下搖動,這一易被忽視的細節卻使當時的觀眾大為驚奇。
《玩紙牌》部分場景,1895
三個人圍坐在桌子打紙牌,僕人端來啤酒,左邊的玩牌者是安東尼.盧米埃爾。
《玩紙牌》表現了資產階級在晴朗的星期天安閒消遣的自然情調。
僕人以戲劇中那樣的姿態圍著玩牌者轉來轉去,這個有點故意做作的人物可以說是梅里愛影片中小角色的先驅。

《貓的午餐》部分場景,1895
盧米埃爾的孩子開心喂貓且與貓嬉戲

這些影片的愉悅氣氛和愜意的寧靜對觀眾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就像如今的浪漫愛情劇在多數女性中具有市場力那般。
畢竟,影像能放大現實的特徵,使其天生有著美化自身生活或嚮往生活的功能,讓人們不自覺沉浸在對影像中生活的意淫裡。
而上面的影片所表現的家庭生活便是美化了資產階級觀眾的理想,他們在銀幕上可以興奮地看到自己是怎樣生活在一個閒情逸致的環境中。
喬治·薩杜爾:
這些影片既象一本家庭的照相冊,同時又象無意中拍攝下來的一部描寫上世紀末一個法國富裕家庭的社會紀片。
在二十世紀初,這些表現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影片也部分顯示了法國統治階級的癖好和情感。
這種帶點“小有產者”趣味的典型本國特點,是以後盧米埃爾活動電影機獲得國際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3
政治、文化、新聞實錄
自1896年初巴黎“大咖啡館”的放映獲得成功後,盧米埃爾便僱用了許多攝影師,並由他加以培養和訓練。
他們被派去滿世界拍攝影像,拍攝真實的人物與事件,並帶回了1500多部影片,運用了許多新技巧。
盧米埃爾和他所培養的攝影師們,還將攝影機鏡頭對準了那些具有社會政治宗教文化、實事新聞等方面的內容,創造了新聞片、紀錄片和報道片。
代表作品有:《耶路薩冷教堂》《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禮》《日本內室》《代表們的登陸》《一艘新的船下水》等。

《代表們的登陸》部分場景,1895
1895年6月,法國攝影協會要在梭昂河上的維爾市召開一次照相會議,盧米埃爾便將與會代表離船上岸的瞬間拍了下來
《代表們登陸》可以被認為是第一部新聞片,它的攝影質量很好,畫面優美。
在拍攝的24小時之後,影片便和代表們見了面。為此,盧米埃爾被稱作為新聞片的先驅。

《一艘新的船下水》部分場景

這些影片以不同的景別、角度,準確地拍攝出那個時代異國政治、文化的色彩與特徵,是我們瞭解、認識上世紀末的最直觀、最真實可信的例作。
4
自然風光和街頭實景
盧米埃爾的影片一般是戶外拍攝,實地捕獲自然景象和街頭實景是其作品的主要特徵。
代表作品有:《出港的船》《火車進站》《警察遊行》《街景》《騎兵表演》等。
其中影片《出港的船》和《火車進站》中的畫面完全可以和今天電影中最好的畫面相媲美。
《火車進站》部分場景,1895
遠處一列火車迎面駛來,駛出畫左沿站臺停下,盧米埃爾的母親帶著穿白衣服的小孩走向車廂
在影片《火車到站》中,火車好像從銀幕裡面駛出奔向觀眾似的,使觀眾看了大吃一驚,有人甚至嚇得起身逃躥,以為真會被火車軋死。
這就是說,觀眾看到的東西已經和攝影機看到的東西融為一體,攝影機第一次變成故事裡的一個角色了。
也正因為放映時產生的震撼效果,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才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電影。
火車從影片的縱深處向觀眾迎面撲來,這種縱深構圖體現了盧米埃爾兄弟對於畫面的動態把握,對後人有極高的借鑑意義,成為景深鏡頭的經典。
影片中物體與人物時遠時近,不同景別的視覺變化形成了縱深的場面調度。這恰恰是我們今天通常使用的“長鏡頭”的拍攝方法。

《出港的船》劇照
出海的人迎著衝向岸來的波浪,艱難地把船劃出去。畫面右上角站在堤壩上的是盧米埃爾夫人和孩子。
《出港的船》是一部在攝影方面很成功的作品,背光的反射作用,賦予海浪以一種立體感,讓畫面顯得光亮美麗。
影片把兩位盧米埃爾夫人和他們的孩子安排在畫面的上角,這種獨出心裁、非常巧妙的設計和構圖使畫面帶有濃厚的詩意。
1896年,盧米埃爾的攝影師普洛米奧發明了“移動攝影”的技巧。即用移動的攝影機來使不動的東西發生運動。
於是電影攝影機第一次開始活動起來了,這種手法獲得了很大成果。它可以把人們在火車上、船上、輕氣球上以及巴黎鐵塔的升降梯上所看到的風景拍攝下來。

在這一部分影片中,攝影機位的安排和畫面構圖的處理上都十分的考究。
盧米埃爾更多的運用景深、移動攝影等方式進行表現,使他不愧為贏得早期電影最出色的攝影師的美譽。
電影作品的特點
“我所想做的只是再現生活”這句在《工廠大門》放映五十年後所寫的話,的確是路易·盧米埃爾作品的基本特點。
盧米埃爾兄弟把攝影機帶到了戶外,真實自然地抓住了生活實景,記錄了富有魅力的自然空間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使電影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
儘管沒有任何前人的經驗可借鑑,但他們的影片卻表現出高超的攝影技巧和優雅的審美趣味。
他們拍攝的作品無論是光線還是構圖,都是一流的,這使其影片既非常真實、親切,又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梅斯吉希:
至於電影,它所表現的乃是生活的動態、自然界和它的現象、人群和人們的變動。凡是運動的東西都在電影機的拍攝範圍之內。電影機的鏡頭是向世界開放的。
這段話既準確地概括了盧米埃爾的電影觀念,同時也體現了電影與生俱來的紀錄的本性。
盧米埃爾的絕大多數影片都是在紀錄著周圍世界的運動,但他們似乎無意讓“活動電影”成為一種敘事藝術。
盧米埃爾家族認為電影機的技術進步,只是提供了一種大眾娛樂手段。他們並未預料到新發明這種革命性媒體的潛力和未來前景。
這也使得他們的影片永遠停留在一種原始記錄的水平上,除了捕捉景緻以外,並沒有創造其他的效果。
同時,由於大部分鏡頭都是固點單鏡頭和全景拍攝,所以他們的電影僅僅起到了一個“活動的照相”的效果。

盧米埃爾兄弟對電影的貢獻雖然很大,可他們停留在某種技術水平上的現實主義卻未能給予電影以它所應當具備的主要藝術手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在他們的銀幕前所體驗到的震驚和喜悅漸漸淡化,而他們卻沒能給觀眾提供更為新鮮的東西時,便只能被迫退出歷史舞臺了。

盧米埃爾影片在藝術手法上僅僅限於題材選擇、構圖和光線,侷限於純粹平鋪直敘的表現方法,便只能把電影導向了死衚衕。
要想從這種情況下解脫出來,電影必須應用與其相似的另一種藝術,即戲劇的藝術來敘述故事。而這便要說到喬治·梅里愛對此所做的貢獻,這在下一篇詳述。
瞭解更多以往文章:
愛它,便了解它最初的模樣
發明,總要走過一條長長的路
回到光和影開始的地方
電影,一場美麗的錯覺邂逅
愛迪生,離發明電影僅一步之遙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