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許鞍華導演的新作《第一爐香》受到了極高的關注。
然而,此次熱度卻主要來源於對影片選角的爭議——

預告片釋出後,部分網友認為由馬思純飾演女主角葛薇龍、彭于晏飾演混血公子哥喬琪喬,存在氣質不符的問題。
甚至有網友質疑:這是《第一爐香》,還是《第一爐鋼》?
對此許鞍華迴應說,她對選角有自己的考慮:
馬思純、彭于晏兩位有演情人的特質。
就像《黃金時代》的馮紹峰,雖然外形不像蕭軍,卻有一雙「情人的眼睛」,和飾演蕭紅的湯唯很搭。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關於選角的爭議或許仍將持續。
但回到影片本身,《第一爐香》是許鞍華拍的第三部張愛玲改編電影。
最早的是1984年周潤發與繆騫人主演的《傾城之戀》,而評價最好的,則是第二部——
半生緣
導演: 許鞍華
編劇: 張愛玲 / 陳建忠
主演: 黎明 / 吳倩蓮 / 梅豔芳 / 黃磊 / 葛優
上映日期: 1997-09-12(中國大陸)
片長:126分鐘

性格溫吞的男主人公沈世鈞由彼時三十歲的黎明飾演,「算是為他量身定製」。
在顏值和氣質上,都與人們的想象較為符合。

飾演女主角顧曼楨的吳倩蓮也極有魅力,素靜、含蓄。
和梅豔芳飾演的、曾為舞女的姐姐顧曼璐眉眼間有相似,氣質卻完全不同。

影片改編自張愛玲的第一部完整長篇小說《十八春》。
原文1951年結稿,張愛玲旅美后又對作品進行了修改,並將其更名為《半生緣》。

導演許鞍華曾說,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她「最想拍的」就是《半生緣》。
許鞍華認為,張愛玲的哲學和對人生的看法,在《半生緣》中體現得最為詳細:
「誤會,無奈,時間過去的感覺,這個小說realise(實現)得最好,而且,我覺得這個故事比較適合我拍,因為它比較樸素,不用靠一些很玄妙的visual(視覺)或者imagery(肖像)來表現效果……」(《許鞍華說許鞍華》)
從1983、1984年開始,拍《半生緣》的想法就開始在許鞍華心中醞釀,但由於當時不便來大陸取街景、弄堂等的實景,搭景又可惜,就決定先拍《傾城之戀》,結果並不理想。
過後那十年,許鞍華時時刻刻都有個念頭想拍《半生緣》。直到1996年,拍攝的條件和契機終於漸漸成熟,劇組拿到一千一百萬的預算,並請到黎明、吳倩蓮、梅豔芳、黃磊、葛優等組成卡司。
次年,這部介於藝術電影與流行電影之間、「不倫不類」的電影問世了。

《半生緣》片場的許鞍華(木星 攝)
與張愛玲的原作相同,故事設定在1930年代的上海。
其中主要有幾個家庭:沈世鈞家庭、顧曼楨家庭、許叔惠家庭,牽扯出三對男女的故事。
為了敘事的簡單明朗、「儘快入戲」,許鞍華與編劇陳建忠刪減了原著中不小的篇幅,透過交待男女主人公顧曼楨與沈世鈞之間的關係開場,並一直以兩人間的感情發展為主線。
影片的開頭,便是兩個人對這段愛情發端的不同敘述。
世鈞的回憶是極其浪漫的: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做過許多沒有原因的事情,也有見過許多過目就忘記的面孔。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在我面前出現。
結合曼楨的視角來看,卻更加有趣:
他來廠裡已經好幾個月了,我一共見過他四次,每次他都像看不見我。可能是他太專心吧,根本沒留意旁邊的事情。

世鈞記憶中的初次相遇,發生在一家小餐館。
在同事兼老友叔惠的介紹下,他正式認識了曼楨。
也在幾次似乎不經意的接觸之後,越來越在意她。

得知曼楨的手套丟失,世鈞獨自打著手電、冒著夜雨去白天三人拍照的地方尋找。
找到之後,卻又因如何歸還而尷尬、糾結。
世鈞思來想去的糾結、手套被歸還時曼楨的臉紅無言,恰恰是兩人都對對方有意的證明。

但是,這段美好愛情的面前,卻有著重重阻礙。
曼楨家早年喪父,姐姐曼璐為了養活一家老小,心痛地離別了已經訂婚的戀人張豫瑾,去當舞女賺錢。

犧牲自己的曼璐養活了家人,卻也難以避免地成為了家人難以公開的「恥辱」。
她內心知曉這一點,並決定嫁給「不笑像老鼠,笑起來像貓」的有婦之夫祝鴻才。
祝鴻才的投機生意越做越大,內心卻也越來越膨脹,不但流連酒色,甚至還向妻子提出了對曼楨的非分之想。
曼璐拒絕後,遭到了祝鴻才變本加厲的冷遇,夫妻關係瀕臨破裂。

另一邊,世鈞的家庭也並不平靜。
為了與姨太太爭奪財產,世鈞的母親幾次發來告急家書讓他回南京,並要求世鈞儘快結婚、接管家族的生意。
第三次回鄉時,曼楨隨世鈞同行,正式與世鈞的父母見面。
不想世鈞的父親曾經見過曼璐,並因此將曼楨誤認為舞女。

儘管世鈞、曼楨真心相愛,他們的未來卻因為舊式家庭的算計與成見而揹負重壓。
許導曾提到,張愛玲在書中用了很多筆墨描寫老人家的心情——
他們怎樣控制年輕男女的命運,他們的心理、生活細節等。現代觀眾對於這些「就一定沒興趣看」,因此,他們刪去了小說內容的近三分之一。
但是,「舊家長」們的存在感仍在影片中有著強烈的體現,不僅直接激化了男女主角之間的矛盾,還間接促成了姐姐曼璐的”黑化「墮落。
從南京回到上海後,曼楨與世鈞終於難以抵擋兩個家庭的張力,在爭執中不歡而散。

對於曼璐的婚姻困境,顧母並不能對女兒的痛苦感同身受。
她一心留住姑爺,甚至啟發曼璐借腹生子,讓獻出妹妹的念頭在曼璐心中生根發芽。

同時,曼璐的初戀情人豫瑾來到顧家拜訪。
顧家的母親和外婆不僅對曼璐隱瞞了這個訊息,還有意將豫瑾與曼楨撮合在一起,平白生出了後續複雜的誤解和怨恨。

曼璐的心逐漸被怨恨和絕望所充滿,甚至鼓動祝鴻才趁著曼楨留宿的夜晚強迫她發生關係。
在姐姐的設計和家人的默許下,曼楨極其無助地被囚禁在祝公館,直至懷上了祝鴻才的孩子。

儘管想要挽回的世鈞一路找來了祝公館,卻遭到曼璐的矇騙,誤以為曼楨已經捨棄這段感情,成為了張豫瑾的妻子。
世鈞失魂落魄地離開祝公館,最近時與曼楨只有一牆之隔。
作為觀眾的我們,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悲劇的發生。
至此,原本沉穩緩慢,細緻入微的敘事逐漸提速,大刀闊斧地勾勒出男女主人公失去對方後的人生軌跡。
曼楨生產之後終於逃離舊家,寫信給世鈞卻沒有音信;在曼璐含愧死後,曼楨為了照顧孩子而委身已經潦倒的祝鴻才,發覺自己竟步了姐姐的後塵。
而性格軟弱的世鈞也順從命運的安排,與門當互對的翠芝結成了夫妻。
多年之後,有緣無分的兩人才再次相遇。

這時,世鈞才了解曼楨的遭遇,明白她並沒有不辭而別;而曼楨也才知道,自己寫去的信被沈母扣下,從沒有送到世鈞手中。
儘管解開了誤會,兩人也仍然相愛,但畢竟時過境遷,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曼楨自嘲著、回憶著,表情便突然悲涼下來,嘆息道——
「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我想每一個人到了老的時候都總會有些事值得說說,
但是如果我真的和世鈞結婚,
生了幾個孩子,
那一定不會是個故事了。
或許是惋惜,或許是自我安慰,但當曼楨背對鏡頭、淡淡地說出這段話時,確實能感受到時間流逝,命運茫茫。
與世鈞、曼璐形成對照的,是叔惠和翠芝的愛情。
原著中,石翠芝是家境優渥、頗為勢利的千金小姐,沈家大少奶奶的表妹。
而叔惠對翠芝的愛情,或許開始於一種憐惜,第一次在世鈞家與她見面後,他想:
翠芝這一類的小姐們,永遠生活在一個小圈子裡,唯一的出路就是找一個地位相等的人家,嫁過去做少奶奶—這也是一種可悲的命運。而翠芝好像是一個個性很強的人,把她葬送在這樣的命運裡,實在是很可惜。

翠芝確實是個個性很強的女子,於是她愛上叔惠,便會為了與他分別而哭泣,也會為了與他偶然的重逢而退婚。
叔惠不是沒有動心,但他也有自己的思量——
他覺得像翠芝這樣的千金小姐無論如何不是一個理想的妻子。恐怕是不交朋友則已,一做朋友,馬上就要談到婚姻,若是談到婚姻的話,他這樣一個窮小子,她家裡固然是絕對不會答應,他卻也不想高攀,因為他也是一個驕傲的人。
影片的省略使這條線顯得有些模糊,但不難揣度。
世鈞與曼楨的重逢收束在人群喧囂中的無言沉默,而叔惠與翠芝的曖昧則最終停留在一個欲發而未發的吻。

這部《半生緣》似乎關於愛情的悲劇,似乎關於社會的困壓,以世鈞找到曼楨那隻手套的笑容為結尾,又或許是在表達蒼涼命運下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而關於這部影片是否足夠「好」、足夠還原張愛玲的哲學,每位觀眾都有權保留自己的答案。
頗令人意外,許鞍華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的作品總是)under(低於)我自己的standard(標準),自己要求的其實從來都沒做到過。這樣子,我為什麼要做呢?為的是希望有一天,有一個突破性成功之後,我可以要求自己的條件,這我永遠做不到囉!但我仍有這個希望。

前不久,許鞍華在威尼斯接過了終身成就金獅獎的獎盃。
今年已經73歲的她說,還將繼續堅持拍片,就是想拍出更好的電影。
影人如此,影迷之福。
即便現在爭議漫天,希望《第一爐香》最終能不負期待。
*本文作者:溫C
香港電影界最後一位大佬,別隻因為黑幫片知道他
豆瓣9.3,這部華語良心片,榨乾了我的眼淚!
這部入圍戛納的口碑佳作,才是近期最驚豔國產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