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東西,千百年來,藝術家們總不吝對它的讚美之詞。
它常常是文學、音樂和電影的描繪主角。
那就是:愛情。

梁祝繪畫
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而飛的故事至今流傳,為愛而死的熱烈總讓人動容。
經典的愛情電影無數,如《卡薩布蘭卡》《亂世佳人》《魂斷藍橋》《羅馬假日》。

《魂斷藍橋》劇照
現代愛情偶像劇的潮流,更是開展得不可收拾,給人一種沒了愛情就會死掉的錯覺。
創造了愛情就是人生全部的烏托邦世界。
但多數銀幕愛情,是與婚姻脫離的。
它們永遠在說著“寧可放棄全世界,也不願放棄你”的熱戀情侶的愛情。
大部分愛情片對於婚姻是閉口不談的。
最多是結局給你一個浪漫的婚禮,亦或是蜻蜓點水般展現婚後幸福生活的剪影。

《一千零一夜劇照》
因為婚姻是柴米油鹽,還常常伴隨著吵架、衝突,甚至出軌的情感矛盾。
這顯然是與浪漫的愛情是相斥的。
更是與“真愛至上”的原則背道而馳。
於是,愛情偶像劇和家庭婚姻劇,通常是兩個沒有多少交集互為獨立的影視劇種。
一個說愛情多美好,一個講婚姻多雞毛。
但誰都知道,現實中的愛情和婚姻,主角明明都是同樣的兩個人啊。

《革命之路》劇照
或許正如網友所說,兩人婚前是《泰坦尼克號》,婚後是《革命之路》。
的確,要兩個每天近到睡在一塊的人,保證一輩子都彼此不生厭和失望,太難!
《佳偶天成》《藍色情人節》《大開眼戒》《消失的愛人》都在闡述著婚姻的崩潰。

《消失的愛人》劇照
其實,對於婚姻,早在中國電影的誕生之初,就有創作者開始進行了反思和諷刺。
中國電影的故事就是從描寫婚姻開始的。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那沒有愛情前提的婚姻是什麼?那可能純粹就是個墳墓吧。
封建包辦婚姻常常就是如此。
1913年9月29日,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的《難夫難妻》,在上海劇場上映。
它是一次對封建婚姻的控訴。

《難夫難妻》在申報上的廣告
如果說《定軍山》只是京劇的原始記錄,你還不願意把它納入自己心中的電影範疇。
那麼,這部擁有簡單情節的《難夫難妻》,一定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影。
它是中國故事片攝製的開端。
而它距離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過去了整整八年。
之前,國產電影一直停留在拍紀錄性的戲曲片段,自己攝製的故事片卻遲遲未見。

這八年,中國的電影創作是停滯的。
或許,那時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電影是能創造另一個不同於現實的銀幕世界的。
只是把它當作純粹的“活動影戲”。
即會動的照片而已。
首批國產電影,只是充當著戲曲記錄工具的角色而已,只是戲曲文化的載體延伸。
而與電影本身的探索關係不大。

有了專業的電影院,甚至有了電影公司,但都掌握在外商手中,放的也是西洋影片。
直到1913年。
當袁世凱還做著皇帝夢時,電影在上海這個繁華的都市重新起步。
某種程度上,中國電影誕生於帝都北京,是京劇文化造就的一次歷史偶然。

而電影產業的發展,除了本土文化的的支持,更需要經濟和“精神氣候”的保障。
作為近代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上海,自然有理由成為中國早期電影的發展基地。
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投資拍攝的《難夫難妻》,揭開了中國敘事電影的序幕。
《難夫難妻》講了什麼故事呢?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和媒人撮合包辦,把互不相識的一對男女送入洞房的整個過程。
它的內容,是在敘述中國封建社會裡的宗法思想,幾千年來一成不變的金科玉律。
即中國舊式的封建婚姻。

《難夫難妻》剪影
現代人,不管婚後的生活如何,從戀愛走進婚姻的故事總是有千萬種精彩的。
但在封建社會,情節卻是千篇一律的。
男家要娶媳婦,女家要嫁閨女,兩家門當戶對,雙方父母請媒妁代為奔走。
媒妁受人之託,得人錢財,為說媒成功,不擇手段,甜言蜜語,說的天花亂墜。
方的能說成圓的,醜的能說成美的。

其他影視中的媒婆形象
親事成功,皆大歡喜。當然,歡喜的永遠是雙方的父母和撈人錢財的媒婆。
再經繁文縟節,吉日成親,一對素未謀面的少男少女,在一夜之間變成夫妻關係。
有人常說,婚姻是兩個人的事。
但在封建社會中,婚姻是所有人的事,卻唯獨當事兩個人是完全缺席的。
《難夫難妻》便是如此。
婚禮當日,隆重非凡,十里紅妝,熱鬧而又繁瑣的結婚儀式,讓新郎新娘暈頭轉向。
大喜之時,男女手牽紅巾,像兩個傀儡,任人擺佈,結拜天地,送入洞房,逼成夫妻。

《難夫難妻》劇照
(PS:圖片資料太少,實在找不到清晰點的)
賓客不祝婚姻美滿,只說一聲早生貴子。
掀了紅蓋頭才知道,女方年齡比媒婆說的要大,而男方卻是骨瘦如柴,病入膏肓。
眾多親朋好友和賓客在外頭熱鬧著,大笑著,而結婚的兩人卻在洞房裡悲哀地哭著。
好一對難夫難妻。
雖說催婚相親在現代也是常事,但至少是建立在當事雙方自願選擇的前提下。

《難夫難妻》劇組合照
《難夫難妻》被視為“第一部反封建影片”。
種種繁文縟節的誇張性描寫,更是揭示了這場包辦婚姻的荒唐。
電影對封建婚姻的買賣性、盲目性和不合理性,抨擊得體無完膚。
把它作為嘗試拍攝中國第一部故事片的主題,這在當時是十分難得的。
可以說,這是一部現實主義的進步影片。
這部影片的誕生,離不開兩個人。
張石川和鄭正秋。

鄭正秋(左);張石川(右)
中國早期電影的舞臺,都是他們兩個的主場。
這裡先碼個重點,關於他們的貢獻與成就,之後還有很多東西要說。
拍攝《難夫難妻》,是他倆的第一次搭檔。
這得先說到,1909年,中國第一家電影公司–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的成立。
它是由美國人布拉斯基創辦的。
上海當時是中國最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都市,是所謂“冒險家的樂園”。

民國時期的上海
許多外商都因商業投機的目的而在上海興辦電影公司,幾個人湊些錢拍一兩部電影。
賠了本或撈一把就不幹了。
亞細亞影戲公司便是如此,幾年經營不善後就把公司轉讓給另一個美國人依什爾。
依什爾認為,要想電影在中國有利可圖,就必須找中國人合作拍片。
而最後張石川成了這個“中國人”。
張石川第一個就想到了他的朋友鄭正秋–上海灘著名的戲劇評論家、劇作家。
兩人一拍即合,合作組織了新民公司,承包了亞細亞公司的攝製影片業務。

亞細亞影戲公司負責資金,器材與影片的發行,而張鄭二人負責編劇、導演、製片等。
也就是說,一個出錢,一個出力。
鄭正秋是個有著進步意識的劇評家,他把影戲看作是改革社會、教化群眾的工具。
他在考慮電影劇本時,美國正在發生一個全球矚目的事件–女權運動。
無數女性走上街頭,為選舉權遊行示威。

鄭正秋想到,國內雖說已進入民國時期,但民主仍舊只是一句空話和口號。
尤其對包辦婚姻感觸頗深。
因為他自己的婚姻就是父母包辦的。
當影響一個人終生的婚姻都不能自主,談何民主,談何自由,更談何幸福!
於是便有了後來的《難夫難妻》。
《難夫難妻》雖說體現了一定的現實批判意識,但影片整體的呈現還是處於幼稚階段。
演員由文明戲演員擔任,誇張的表情和動作,還依舊滿滿是舞臺話劇表演的模式。
那時,還沒有人懂電影表演。
諷刺的是,這本是一出提倡自由民主的戲,但表演的卻只有男演員。
即便是女角,也是男扮的。
因為清朝是明令禁止,女子是不能上臺唱戲,and進戲院聽戲的。

電影《刀馬旦》劇照
民國剛成立,很難找到女演員。
況且當時風氣未開,即便有,女人也是不好上臺表演,何況是出現在城市的銀幕上。
但《難夫難妻》的拍攝,還是有意義的。
它打破了過去紀錄性攝取戲曲片段的侷限。
同樣作為短片,但至少有了故事情節。
而且電影製作也有了基本的分工:有編劇、專人導演,還有演員、化妝師、美工等。

《難夫難妻》拍攝現場
雖說當時還無所謂“導演”的名目,但張石川和鄭正秋已有導演之實。
張石川負責指揮攝像機位置的變化,而鄭正秋則負責指導演員的表情。
但那時的導演功能還是很簡單的。
因為電影語言單調得很,創作者還沒有掌握攝像機的靈活運用和鏡頭的場面調度。
有的只是固定視點鏡頭的場景轉換。

張石川回憶:導演技巧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攝像機的位置擺好了,就吩咐演員在鏡頭前做戲,各種表情和動作連續演下去,直到兩百尺的膠片拍完為止。
但那並不影響首映那天的觀眾如潮。
畢竟過去一直看的都是紀錄片,今天影院突然出現了戲劇性的故事片可看。
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

這部中國第一部故事片引起了空前轟動,人們奔走相告,競相觀看。
可惜,電影的拷貝已經完全丟失。
今天的觀眾已經看不到它了。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