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很美味》,同名劇衍生片,正在熱映。故事圍繞漂亮女孩、強勢女孩、普通女孩的都市生活與友情歲月輕快展開。
評分7.8,陸劇精品,小而美。

三人之中,張含韻的光彩,既奪目又貼合人設。
角色乖巧軟糯的性子,似乎為其量身定做。

但其實,真實的張含韻與電影中的方欣截然不同。
獨立,堅強,不太柔軟。
今年34歲的她,距離18年前那個「酸酸甜甜」的青澀少女,也已經十分遙遠。

年齡焦慮問題一步步迫近,我們的正視與迴避,總習慣帶上某種消極色彩。
但張含韻的表述,燃點著一種全情擁抱的喜悅:
「20的時候當然好,只是我沒想到30+會這麼好。」

目送流逝的時光,她的揮別並不沉重。
只有當我們回看她的成長之路,才會發現,她已經等待這一天太久太久——

年少成名,對於一個人來講,是光環,也是魔咒。
2004年,15歲的張含韻參加首屆《超級女聲》比賽,獲得成都賽區亞軍、全國總決賽季軍。
一首火遍大街小巷的《酸酸甜甜就是我》,將她的演藝生涯推至高點。
但與此同時,「甜美可愛的乖乖女「成了牢牢焊在她身上的標籤。
哪怕,她那一臉能掐出水兒的嬰兒肥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分明的五官輪廓與輕熟女氣質。

成年後的張含韻轉型艱難,似乎在她演唱《酸酸甜甜就是我》那一年就已埋下伏筆。
稚氣未消的歌詞,撞上青春期少女的逆反,指向一段短暫的僵持。
但,15歲的姑娘能翻出多大水花?
工作要完成,歌也必須要唱。
在經紀公司刻意放大的單一人設面前,張含韻後續的迷失與侷限,更像是遭遇了一種不可抗力。
幸而,她在承受這份榮耀背後的副作用十幾年之後,依舊感激這份榮耀本身。

一句「它改變了我的人生」,悄悄隱去昔日少女揹負種種惡意的心酸與苦楚。
事實上,過早的發跡曾將她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被學校勸退、被造黃謠、被迫承受男性凝視。
早年間,某檔節目主持人為博眼球,更公然拿著一組所謂「疑似張含韻模仿AV女星」拍攝的照片,頻頻向張含韻求證,是否是她本人。
持續的逼問,令她情緒失控並當場落淚。
這個涉世未深的少女,彼時還並未強大到,能夠從容面對所有貶損與誹謗,只能真誠而無力地解釋:那真的不是我。
好心網友找到原始圖片出處,證實關於張含韻的不雅照系後期合成。
風浪漸漸退去,我們卻不該忽視,這份羞辱可能為一個女孩帶來的毀滅性打擊。
如今的張含韻,在回首這段往事時,既表現出當下的雲淡風輕,也慨嘆著當年的無能為力。
維權意識的模糊,以及維權過程中可能遭受的阻力,讓她選擇獨自消解這種無妄之災帶來的傷痛。

當她站在30+的年齡位置,終於有能力跳出本我視角去旁觀、去追溯,這個女孩的各種經歷與選擇。
成長的意義,對於張含韻而言,更接近於一種自我剝離的過程。
15歲,人生的一部分。
留下了什麼,也帶走了什麼。
而她接下來走出的每一步,都在盡力去靠近一種飽含無限可能的、專屬於張含韻的全新人生。

成名曲為張含韻打下注腳,催生的熱度卻不持久。
唱片行後期越來越不景氣,昭示著轉型才是她延長演藝生涯的必由之路。
2011年,她正式進入中央戲劇學院進修,同時彌補了自己從未上過大學的遺憾。
2013年,她主演了劉德華監製的《初戀未滿》。

這部電影,看似比《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更早發現青春片的財富密碼,實際收穫市場聲量卻微乎其微。


2016年,張含韻再次帶來一番主演作品,自帶爆款潛質的大女主劇《蘭陵王妃》。
值得一提,早在2013年,由馮紹峰與林依晨合作出演的電視劇《蘭陵王》,均集收視率高達1.145。
這會較大程度地讓觀眾對《蘭陵王妃》提高期待。
但當《蘭陵王妃》正式播出,綜合各方原因後顯示,集均收視率僅有0.480。
無論「超前」或「滯後」,張含韻走上的這條演員路,似乎總是寫著時運不濟。

2018年,張含韻參演了正午陽光出品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該劇除了上線當年大熱之外,還以超高市佔率連續四年躋身連續劇年度有效播放TOP20榜單。

但著眼於78集的故事體量,張含韻僅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位置短暫出鏡,飾演盛淑蘭一角。
篇幅宏大的群像劇,真要計較她的番位,勢必仔細翻上幾篇。
時至今日,仍有人在重溫《知否》時驚歎,盛淑蘭的扮演者居然是張含韻。
而當人們看到她這種放低身段的選擇之後,往往會感喟,一代選秀明星的演藝生涯難免高開低走。

無所謂年少時的爆紅,淪落背景板的寂寥。
迴歸當事人本身,她也要吃飯,也要生活。
正因如此,張含韻真正將演戲看作一種職業,並毫不迴避地承認,自己踏上演戲這條路的動機。

躋身某種逐漸萎靡的行業環境中艱難求生,許多人都曾像張含韻一樣,嘗試拓寬個人邊界。
只不過,她所做出的改變,是從歌手的聚光燈下,走到演員的聚光燈下。
而關於如何與瞬息萬變的世界相處,其實是我們每個人畢生都在修習的功課。

闊別《超級女聲》十餘載,張含韻終於在2020年迎來事業轉折點。
這一年,配音競技節目《聲臨其境》播到第三季。
張含韻在第三期「寶藏女聲」單元出場,憑藉極強的聲音可塑性,收穫一片好評。

儘管,配音比賽並不強求參賽者與原版聲線的相似度,但「以假亂真」無疑是這檔綜藝的加分項。
整期節目,張含韻表面為三個風格迥然不同的角色配音,實際卻貢獻了五種聲線:
喜劇電影《夏洛特煩惱》裡的馬冬梅;動畫電影《冰雪奇緣》裡幼年、少年、成年時期的安娜;女性群像劇《歡樂頌》裡的曲筱綃。
這些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無疑會在提高觀眾期待值的同時,增加配音的難度。
但張含韻靈活自如地運用聲音優勢、盡力與角色的動作細節保持一致,全情呈現出令人驚喜的效果。
在順利晉級之後,她又與韓雪合作完成《後媽們的茶話會》,通過百變嗓音、出色唱功搭配默契走位,令這場表演秀盡善盡美。
儘管,張含韻在「寶藏女聲」終極對決中惜敗,但她奉上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配音選段,再次突破了觀眾對她聲線認知。
總決賽的舞臺上,張含韻憑藉配音視訊在各大社群網路上的高打開量、高點贊量,成功復活歸來。
而這種帶有一點爽文性質的逆襲背後,是她蟄伏在演藝圈十餘年之後的厚積薄發。
撕掉「酸甜女孩」標籤,化身舞臺上的「百變精靈」。
如果說《聲臨其境 第三季》只是張含韻「重生」的前奏,那麼同年上線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就為帶來了嶄新的人生開端。
她是vocal擔當,戲腔驚豔,女團範兒足。
各種舞臺風格都能駕馭,無特別明顯的短板。

網友稱其為「迪士尼在逃公主」,同時會為她墊底「觀眾喜愛度排名」而感到不解。
但關於此事,她只在微博上輕描淡寫地敘述,大大咧咧地調侃,沒強調幕後和不足,也沒借題發揮。

自十六年前從選秀比賽出道,張含韻一直在圈子裡摸爬滾打,早已皮實得多。
她真正地踐行著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生活準則,紮實走好腳下每一步。
一句「我從來沒有拿過第一名」,更把舞臺上光彩動人的她,拉得離普通人很近。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不是執拗,也非掙扎後的釋然。
而是近似於一種修煉多年的開闊與豁達。
她花了十六年時間,才走出那個「格子」。
關於當下,關於未來,不必設限。
只要,一直在走。
只要,距離那個更好的自己,再近一點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