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21年的平遙影展上,魏書鈞的《永安鎮故事集》放映之後,觀眾們都很興奮,掌聲與喝彩聲不斷,很真有點好評如潮的意思。
我現在還記得,甚至有朋友認為這部電影的票房可以看齊《我不是藥神》。當然,我們都知道,他喝多了。
而在時隔兩年之後,影片真的內地上映之後,看齊藥神當然是很難了,只是,可能連藥渣都不到。
因為,按照貓眼的票房預測,本片的預期總票房只有300多萬,這屬實是有點低了。
畢竟,魏書鈞導演的上一部《野馬分鬃》起碼還賣了1000萬出頭呢,而這一次,無論是陣容,還是導演知名度,其實都是比之前有提升的。

反正呢,這部在2021年平遙人人叫好的青年導演佳作,最終,還是成了一部無人問津的小藝術片。
稍微有點遺憾,但也確實沒有辦法,這就是現狀。
雖然沒想到《永安鎮故事集》會賣成這樣,但是,這部影片不會那麼賣,其實還是可預知的。
當時在平遙看完就是這個感覺,片子我是挺喜歡的,整個觀影過程也很歡樂,但還是明白,這樣的電影,可能還是有些太小眾了。
它可能會有些匠氣,也有點設計,最終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嗨的電影,卻沒辦法擴展到更大的範圍。

這可能也與影片的設定有關吧。與魏書鈞導演的上一部電影《野馬分鬃》類似,這又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或者叫元電影吧。
很有意思的是,魏書鈞始終在圍繞自己的生活拍電影,當然,作為青年導演來說,這倒是很方便的一件事,起碼都是熟悉的內容,拍起來也很順。
上次的《野馬分鬃》講的是關於他大學生活的回憶,剛好他就是錄音系的,所以《野馬分鬃》講的也是錄音系學生的故事。

而這次的《永安鎮故事集》,則是一個劇組去永安鎮拍攝《永安鎮故事集》的故事,對,就是這麼繞。
或者,我們也可以稍微了解下背景。
魏書鈞原計劃確實是要去拍《永安鎮故事集》的,去實地籌拍了快兩個月,結果還是對劇本上有很大意見。最終影片拍攝陷入僵局,魏書鈞甚至打算放棄這次拍攝,包括請的大牌演員也不請了,資方似乎也有了些問題。
你就覺得,這個片子可能要黃了。結果編劇康春雷魏書鈞他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按兩人的說法,康春雷有了第一個故事,魏書鈞接了第二個故事,然後兩人糾結的過程,變成第三個故事。
最終,片子開機了。

這時,你就會發現,其實影片中第三部分的故事,基本也是真實發生的。導演和編劇確實遇到了很大的創作危機,也確實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所以,這仍是一部關於導演魏書鈞真實生活經驗的電影。
你說他應急能力強也罷,取巧也罷,總之,片子還是做出來了。
當然,這並不是什麼很新鮮的創意,之前其實也有不少導演做過類似的事情了,無論是費里尼的《八部半》或者北野武的《雙面北野武》,其實都有類似的元素。
大概就是,我拍不出電影了,所以,我拍一部我拍不出電影的電影。

但你會發現,這樣的電影,其實還是太內部了。如果是影迷尤其是電影相關從業者,其實是會更嗨這種片子的。
所以,本片在之前的平遙評價也特別好,因為它天然適合影展。
因為大家都懂你這些梗,甚至是很多人很熟悉或曾經經歷過的,所以,才會嗨啊。
就好像,影片請了一堆導演去客串,當時在平遙看的時候,這都是笑點。比如楊平道飾演的那個拍跟組紀錄片的導演,有點猥瑣、又有點悶騷。
偶爾還會蹦出一句「你抽菸的樣子好像金敏喜。」

這在平遙都是笑點。
尤其是,楊平道在之前一年,還帶著他的電影《裂流》亮相平遙,而《裂流》裡的他跟《永安鎮故事集》裡的他,是有呼應的,所以平遙觀眾的反應才會這麼嗨。
而等到院線之後,可能很多觀眾連楊平道是誰都不知道,觀影樂趣也會降低很多了。甚至,我覺得金敏喜這種梗,其實同樣太小眾了。
至於其他客串的導演,比如梁鳴、楊瑾、或者耿軍等等,他們在平遙放映的時候,都曾帶來一些額外的笑點,在更大範圍內放映之後,應該也會被極大稀釋了。

這就是我指的內部梗,內部人士會很嗨這些梗,但當放映範圍擴大,其實有些梗是無法抵達更多觀眾的。
這個事,可能片方或者宣傳方都有些當局者迷了,但也很難突破。
也就是說,《永安鎮故事集》確實曾經很受歡迎,但可能,更多隻集中於一部分人,而且,這個圈子不是那麼容易放大。
而隨著圈子放大之後,評價其實是有受影響的。

就好像永安鎮裡面一共有三個故事,但這三個故事的受歡迎程度,也是遞減的。反倒是第一個故事更受歡迎,因為裡面那個人在小鎮,卻對更好的生活有所向往的老闆娘,尤其是她作為一位母親的辛苦,也可以讓很多觀眾有共鳴吧。
而進入楊子珊的第二個故事,受歡迎程度就開始下降了。這個成功人士返鄉的種種尷尬與無奈,畢竟就沒那麼普遍性了。
當然,最嚴重的問題還是第三個故事,也就是導演和編劇糾結的那個故事。當然,這個故事也是真實發生的。

我這兩天專門去幾個評論和購票網站看了下,發現爭議主要集中在第三個故事上。
大概就是你們這麼油膩、這麼自戀、這麼矯情,為什麼還要專門給我看這些(網友觀點)。
雖然能明白,這部分雖然取材自生活,但其實是有自嘲、自省、或者是諷刺在裡面的,未必創作者真就是認同這兩個人。
但從觀眾的反饋來看,他們覺得你拍出來,你就是那麼想的,你們就是這麼自戀、這麼油膩。
而且,他們仍然無法接受這樣一個太過於內部的故事,而且片中的導演和編劇基於影片的各種高談闊論,也被認為是文藝病,或者裝逼。

雖然,我覺得這樣的設定還挺真實的。電影圈本就沒有那麼高尚嘛,油膩一點,虛偽一點,混亂一點,其實都是常態。
但不知是不是過於真實,這種不加修飾,反而會讓一些觀眾有了逆反心理。
當然,還看到一種說法,說這個電影太負能量,或者看完之後也不知道主題是什麼。負能量這個事我不知如何評價,但是主題病還是挺嚇人的。
大家還是太熱衷於受教育和找主題了,畢竟,《永安鎮故事集》是個故事集,三個故事,大概也是三個主題,你可以說他主題散,沒主題還不至於,但這也是這個電影的設定。
而第三個故事的主題,其實就是為什麼這個電影拍不出來的故事。當然,我覺得找主題這件事本身,還挺無聊的。

可能,最終的問題還是這部影片是個開機前兩週臨時起意做的項目,這種變化和隨機性,帶給了影片很多即興的魅力,卻也成為影片最讓一些觀眾不滿的地方。
還是那樣,電影還是需要找到適合他的觀眾的。這裡並沒有誰高誰低的意思,還是興趣、愛好或者口味的問題吧。
我相信,當初在平遙收到的掌聲和喝彩聲都是真實的。而如今真正上映之後,收到的吐槽,或者各種無視,也是真實存在的。
大家只是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去評判這部電影罷了。

所以,還是看怎麼看待這部電影吧,作為青年導演作品,其實《永安鎮故事集》的成績並不差,去了戛納導演雙週,還在平遙拿到兩項大獎。
當然,你如果真是從票房角度看,現在的票房表現確實不是很理想。
但,這本就不是一部小眾藝術片麼。
所以,也只能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