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美食家》第10季來了,第一集出了!除了最新一季,部屋君也同時準備了過去的所有9季和SP,以及上半年出的短篇版。

《孤獨的美食家》是久住昌之所創作的漫畫,東京電視臺在2012年將其拍成連續劇,今年正好迎來10週年,也按照慣例推出了第10季!

和去年一樣,受疫情影響,今年五郎依舊認真的戴上了口罩。


第1集中,他乘坐新幹線前往了神奈川縣的相模市出差。

見完讓人頭疼的客戶,他無意間在樓頂發現了一家餐館的巨大招牌。


於是叔突然感到肚子餓了,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臺詞「我餓了」。


於是,他往著招牌的方向走去,一路小跑,費了好大的勁找到了那家餐館。








進到店裡後,和之前的模式一樣,看著豐富的菜單,五郎叔難以抉擇,這也想吃那也想吃,覺得哪個都好吃。




他也還是會偷偷的留意其他食客點了什麼。



終於他選擇了精力牛肉和蔥花蛋。

然後就是大快朵頤了起來,最大的看點還是叔的吃相。








叔也有自己研究的吃法。


看點還有他吃飯時的內心獨白。


叔看到新進店的客人還點了雞排,他想到了自己也還能吃,加點了豬排。





老闆娘笑著問了「您還能吃呀」,這也算是來自官方的吐槽了

然後叔又興奮的吃了起來。






這種劇光看部屋君的文字和圖片肯定不夠,因為它不是主打劇情向的,看點就是叔如何吃,所以要親自看劇才能感受到這部劇的魅力點。


下面部屋君再展開介紹一次這部劇的看點。
雖然幾乎無劇情,但《孤獨的美食家》幾乎每一季在豆瓣上都有超過9分的評分,整個系列在中國也是非常受歡迎。
和運用人物故事+美食治癒觀眾的《深夜食堂》不同,《孤獨的美食家》專注於表現食物和食物的口感、味道,基本不需要額外的情節推動,主人公專注地挑選食物、專注於品味,與店裡的老闆、夥計或其他食客很少交流。

展現的只是五郎叔本本分分地吃、老老實實地表現食物的美味,食物是《孤獨的美食家》絕對的主角,五郎叔在食物面前其實是個「配角」。
雖然是改編自同名漫畫作品,但比起黑白的漫畫,彩色的影像更有視覺衝擊力。
《孤獨的美食家》很好地發揮出了影像的魅力,用鏡頭替代觀眾視角仔細地審視食物,雖然沒有夢幻的特效,但食物本身的魅力仍然能夠衝破重重阻礙以排山倒海之勢刺激觀眾的食慾。
更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出現的餐館全部都是真實存在的!
甚至有時候店員還會客串角色,這樣的設計更加凸顯了這部作品的真實感,但部屋君覺得讓人看罷,莫名的倍感幸福。


《米其林指南 東京》中,有超過200家餐廳獲星,東京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米其林星星的地方,比第2名的巴黎足足多了一倍。
但是,《孤獨的美食家》並沒有選擇去價格昂貴的米其林餐廳,五郎叔去的都是平價的大眾餐館。

《孤獨的美食家》和米其林星級手冊一樣,具有指南作用,在日本小夥伴或者要去日本旅遊的小夥伴,可以邊看劇邊做筆記,跟著五郎叔吃,肯定不會錯。
漫畫原作最初創作於90年代,泡沫經濟崩盤之際,在經濟蕭條時,比起高檔的餐廳,五郎去的大眾食堂更能讓讀者心有慼慼。
雖然漫畫是在連載20年後才推出電視劇版,但五郎的生活方式依然讓這代人產生了共鳴。

隨著時代發展,面對美食的內心獨白可以從社群網路進行表達,挨家挨戶的探店方式又與當今大行其道的美食博主、吃播乃至種種vlog不謀而合,讓這個孤獨的中年大叔在當今的語境中同樣如魚得水,在這個時代同樣可以打動觀眾。

從內在原理上,《孤獨的美食家》和吃播類似,觀眾通過觀看他人大量進食彌補自己無法實現的食慾從而獲得替代性的生理快感。
不同的是,《孤獨的美食家》作為屬於通俗文化作品的電視劇,吃喝背後仍然要表達一種精神上的訴求。

五郎對於食物的熱愛赤誠、對於美食的追求執著且純粹,對料理者和食物心懷敬意,對自己的工作也嚴肅認真,是日劇中最喜歡塑造的那類平凡但心懷職人之心的角色。
每個飢腸轆轆的夜晚,都有五郎叔溫柔的陪伴,願我們在追尋美食的道路上,都能像五郎叔一樣無須顧忌大口吃喝,當然也願大家能像五郎叔一樣,吃吃喝喝還能這麼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