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格達戈尼洛 , 拍過義大利豪門《我愛故我在》、拍過舞蹈學院裡的詭異《窒息》。
在他的最新一部電影中,似乎又走回 2005 年《17歲少女的愛慾日記》的青春衝撞路線,講起一對社會邊緣戀人的美國公路之旅。
獵奇、驚悚,卻又有一種殘忍的浪漫。
今天,就讓豆友@睿八爺 來為我們聊聊這部新片——
骨及所有
又名:骨肉的總和
導演: 盧卡·瓜達尼諾
編劇: 大衛·凱根內奇 / 卡米爾·德安吉利斯
主演: 提莫西·查拉梅 / 泰勒·拉塞爾 / 馬克·裡朗斯 /
麥可·斯圖巴 / 科洛·塞維尼 / 安德烈·霍蘭
上映日期: 2022-11-23(美國)
片長: 130分鐘

這部電影由「甜茶」提莫西·查拉梅和泰勒·拉塞爾(《太空迷航》《密室逃生》)主演。
整個故事聽起來有點《我倆沒有明天》,但主角揹負著比搶銀行更難以擺脫的罪惡……他們是食人族。
《骨及所有》(又名《骨肉的總和》)勢必得有點蕃茄醬、有點驚恐時刻,但它仍然是今年大銀幕上最美的青春戀曲之一。

80 年代,18 歲的梅倫發現自己的人生墜入深淵,她成了孤兒,沒錢沒有親人也沒有依靠,只能孤身上路找尋失聯已久的母親。
在這趟漫長的公路之旅裡,她遇見了滿臉笑容的老人蘇利、也遇見了叛逆又孤獨的李。
她與李惺惺相惜,因為彼此都有一個無法向人訴說的黑暗秘密:他們對人肉有著難以掙脫的渴望。
年輕的食人族們躲避著他人的眼光,蜿蜒地朝向他們的目標前進。他們似乎沒有擁有明天的資格,但在他們的世界末日來臨之前,這對小戀人仍想試圖找出自己在這世界的定位。

《骨肉的總和》很像《我倆沒有明天》,但它不是《我倆沒有明天》。
梅倫與李並不像邦妮與克萊德,在滿手血腥裡滿足自己對踰矩的罪惡快感。
甚至可以這樣說,儘管這部電影並不掩飾它是部以食人族作為主角的劇情設定,但是如果頗好此道的恐怖類型電影迷興沖沖地衝進戲院,想要享受一頓血肉大餐。那麼也許結果會出乎他們意外:《骨肉的總和》並沒有太多效果至上的血肉剝削畫面。
食人肉對年輕的男女主角而言,並不是為了滿足什麼病態的慾望,那是他們的天性。如同我們浮出水面呼吸到空氣時的感覺:我們不會因為能夠呼吸而樂不可支,反而感受到一股被拯救的感覺。
·

這是《骨肉的總和》最優美的一個部份:令你感覺獵奇的食人設定,在電影裡從未以獵奇角度呈現。當電影裡梅倫咬下第一塊人肉,在畫面上的呈現卻平淡無華。
當然對非以人肉為主食的觀眾而言,這一幕確實很有衝擊性,但導演盧卡格達戈尼洛卻將其處理地像是少女們之間的無害玩笑。
他不需要讓整個鏡頭塗滿蕃茄醬、佐以被害人驚天動地的哭號,他卻反其道地讓這一幕不出現任何挑起觀眾神經的跳嚇,試圖讓觀眾開始了解梅倫的無助:
她不是故意的、她並非懷有惡意,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她只是「深呼吸」了一口,讓天賦慾望透了口氣。

所以對類型觀眾而言,這部電影更像是《魔物戀人》、《永劫》、《藥命時空》那樣的「文藝恐怖片」。
它依舊氣氛作足、該詭異、恐懼與殘忍的部份一點不少,但這些詭異、恐懼與殘忍的氣氛,卻是以緩慢的速度…… 有時更是不見血地朝向觀眾湧來。

編劇大衛凱加尼奇(David Kajganich)再度與導演盧卡格達戈尼洛合作,這次處理另一部改編電影題材(原著是卡蜜兒迪昂格利斯的小說),依舊與盧卡前作《窒息》改編1977年邪典經典電影《坐立不安》一樣——大改特改。
電影與小說有很大的不同,有許多角色之間的人際關係被改寫了。但是,這次盧卡與大衛的合作卻顯得比《窒息》更加流暢與通順。

有趣的是,導演盧卡並不像《X戰警》之類的電影,將重點放在危險世界對少數族群的歧視——歧視食人癖,對於被作為糧食的人類來說,似乎沒什麼不對。
《骨肉的總和》關注的是這群被認為「不正常」的年輕人們,如何面對這個不願面對他們的世界。
對年輕人而言,當他們自覺自己與社會有別。意味著自己也失去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權利,無法成就社會教育他們的美好未來——與愛人安穩生活、養育孩子、有份好工作…… 他們只能不斷躲避這個世界,並暗暗地對自己還來不及享受、便註定無法得到的未來而憂傷。

這種憂傷在未熟心靈裡,很容易發展成暴力的因子:提摩西夏勒梅飾演的李,以一種放蕩的方式享受他的殘缺人生。
他對吃人看起來毫無顧忌,他不理解梅倫不想殺人的堅持,對他來說,不吃人就會死,而為此有人必須去死。
儘管如此,他卻有一套自我原則:他只對無禮的傢伙下手,似乎想借此沖淡自己的罪惡感。
這種似是而非的原則,將他的心靈裹上了一層硬殼,但他內心仍然有一層不會痊癒的傷痕,這勢必製造了某些隱而不言的撕裂,與醉生夢死的生活態度。而當他遇上了堅持想走出自己道路的梅倫,這層殼才慢慢地剝落。

泰勒羅素飾演的梅倫是這部電影的主角,很難想象能演出少女脆弱心靈的泰勒羅素,今年已經 28 歲了。
但當她在開場理解了自己的天生異常之後,梅倫很快地從混亂中恢復,並且重新掌握人生的方向:她要找到母親,質問她自己的出生秘密。
18 歲的梅倫應該已經成人,但她對這個世界仍然感到陌生——過去在父親的保護下,她與社會隔離; 而當她孤獨地踏上旅程,她得從不同食人族之間,學習該如何與這種天性共處,而這群同類並不是她的盟友,相反地,她像個暴露在野狼雷達下的小綿羊——因為食人族也是會吃同類的。

《骨肉的總和》巧妙地將食人族塑造成一種野蠻又具悲劇性的生物,撕咬人肉當然野蠻,但這種野蠻出自於對天性的無能為力。
面對這種無能為力,李用叛逆包裝它、有人用瘋狂掩飾它、有人沉溺在食人的快感裡…… 而看來最無知的梅倫,她不願意傷人、卻無法抗拒飢餓、也無法擺脫食人的罪惡感。
梅倫當然充滿矛盾,但這是因為沒有人能給她一個答案,而她必須在這樣的矛盾裡,跌跌撞撞地學習如何長大。

《骨肉的總和》當然是一部成長故事,泰勒羅素與提摩西夏勒梅之間的化學反應,看起來與其說是戀愛,更像是一種糾結的相濡以沫。
他們不是註定相戀,而是他們只能依靠彼此活下去,這種堅決某種程度上超越了他們自身的悲劇性,這種戀情沒有讓他們真的達到世俗認定的美好未來,卻達到了世俗無法理解的美感。

有趣的是,《骨肉的總和》像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平行宇宙故事:《骨肉的總和》發生在80年代,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發生在1983年,梅倫孑然一身,而艾里歐家世優渥,身長在有愛的環境。
一部電影憂鬱地連陽光都要黯淡,陽光卻在另一部電影的每個角落都流瀉著溫暖。《骨肉的總和》裡有杜蘭杜蘭與吻合唱團的尖叫,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裡有 The Psychedelic Furs 與 Giorgio Moroder 的合成器。
這兩部電影發生在相同時代、卻擁有截然不同的氛圍,而提摩西夏勒梅更飾演著年齡相近而個性截然不同的角色,兩者完全是天差地遠,這證明他又再次交出了一場漂亮演出。

每位演員都表現精彩,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馬克勞倫斯又再次成為黃金綠葉,他的角色令人無法預測其行為,同時困惑於他的目的。
連知名《月光光新慌慌》三部曲的導演大衛高登格林,都插花飾演一角。克蘿伊塞凡妮飾演一位觀眾根本認不出是她的奇妙角色,在戲裡戲外都會讓觀眾嚇一跳。
當然,在提摩西夏勒梅與這些演員之上的,仍然是女主角泰勒羅素,她能一舉獲得今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年輕演員獎,絕非僥倖——接下來的大獎季裡,羅素很有可能再擄獲幾個影展的芳心。

《骨肉的總和》一樣有盧卡招牌的 Zoom in/out 等等復古運鏡,它的角色鮮明、寓意明確、又流露揮之不去的哀傷。
這部電影適合喜愛恐怖類型電影的觀眾,可以嚐嚐非一般食人族電影的深沈風味; 更適合那些無法順利成長的成年觀眾,這部電影裡關於成長的真切痛楚,會令他們深深觸動。
當然,如果你也曾經因為某些天性而遭到社會排擠,這部電影站在你身邊,它無法告訴你如何獲得救贖,但它說出了許多人心中不敢說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