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以翔深夜錄製某綜藝時突然昏厥,搶救無效不幸離世,最終診斷為心源性猝死。
訊息一出,眾人皆驚。
隨後,多位藝人公開表示,明星是高危行業。

他們說,當藝人可真累啊。
又要熬夜又要拼命,受傷生病都是常態。

除了工時長,還會面臨工作環境的甲醛汙染;
還要接受不合理的拍攝方案;
動不動就得吊威亞、跑爆炸;
網路暴力更是會帶來精神層面的傷害。

歸根結底好像都在抱怨,當明星可太難了!
結果可想而知,被網友們群嘲了。
網友們清醒得很,要論辛苦,其他行業比比皆是,無論是熬夜,還是拼命,都有過之無不及;但論收入,他們賺的錢遠不足明星們萬分之一。
相較之下,日進斗金的明星們,才哪到哪啊。
不過隨著一個又一個流量明星的塌房,更多行業內的人突然意識到,自己確實身處高危行業中。
當然,並不是說明星高危,而是普通的娛樂圈從業者高危。
01
作品創作者 危
現在一個明星出事,過往的所有作品都要下架,幾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潛規則。
比如李易峰出事後,大家在擔心《古劍奇譚》不會要下架吧。
後來想了想,發現根本不用擔心。
因為《古劍奇譚》在鄭爽那會已經下架了。

所以現在很多人聽說有藝人塌房了,第一反應都是先看看有沒有資源需要下載快取。
這不是支持塌房明星的意思,而是因為很多作品確實是優秀的,也凝結著很多工作人員的心血。
無論是一首歌、一部電影,還是一部電視劇,它們能製作完成並上線,都有無數人在背後努力。
絕不僅僅是臺前這些明星的功勞。
就拿電視劇來說,劇本需要編劇,拍攝需要導演、攝影、妝化、服裝設計、造型設計,製作過程還要剪輯、後期、特效,宣傳時還有媒體、渠道等等,背後涉及更多職業工種難以全部羅列。
一旦把這些作品下架封禁,就意味著他們的工作都平白蒸發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想象一下,你是個剪輯師,在娛樂圈裡工作半載,參與了不少項目;臨退休時,想總結下自己的工作成果,結果一看拍過的片全給下架了。
這不就等於大半輩子都白乾了嗎?
你會不會痛心,會不會難過?
我真心覺得,如果作品本身沒什麼問題,直接處罰明星就好了,沒必要連帶著作品一起罰。
尤其是幾年前、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那些作品,就這麼牽連下線,怪讓人難受的。
02
項目團隊 危
過去的作品會下架,正在進行時的項目更危險。
我有個朋友,是《這就是街舞》的工作人員,前幾天王一博有八卦,她嚇死了,說工作做到一半,款還沒結呢,可千萬別出事。
還好最後王一博闢謠了,也沒啥實錘傳出來。
抱有這種心態的從業者並不少見。
每每有明星塌房,粉絲忙著哭訴,路人忙著吃瓜,相關工作人員焦頭爛額,忙著收拾爛攤子。
他們是最怕關聯藝人出事的人員之一。
因為不到項目結束播出的那一刻,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會不會因為某個明星突然塌房就不做了,或者得推翻一切從頭開始。
2014年,柯震東和白百何拍《捉妖記》,本來拍攝已經完成,結果柯震東吸毒被抓。

不得不把主演換成井柏然,重新再來。
片子涉及大量特效鏡頭,也要另外投資製作。

付出了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終於換來電影順利上映。好在票房優秀,算是「搶救成功」。
另外有些項目就沒那麼幸運。
先前備受關注的《巴清傳》,還沒播出,主演范冰冰和高雲翔前後腳相繼出事。

前期投資打了水漂,一番宣傳白費了,項目裡忙前忙後的那些工作人員的心血更是成了一場空。
還有更慘的。
2014年,黃海波和張靜初拍攝《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電視劇還沒拍完,黃海波嫖娼被拘了。

劇組一切工作只得暫停。
後來聽說,劇組等了黃海波三年,還是堅持把劇拍完了,也不知道這費用到底該怎麼算。

而且,像這種類型的項目,有些工種是流動的,並不會掛靠在某一家公司,而是計劃好時間段,與不同項目進行合作,費用也是按項目結算。
這就意味著,一旦定好的項目停擺,不但可能拿不到預期的費用,還需要重新去找另外的工作。
難上加難啊。
03
後期剪輯 危
當明星塌房,導致相關項目終止或重啟之前,大家往往還是希望以成本更小的方式來進行處理。
比如通過後期或剪輯手段,讓某個人徹底消失。
因此,每每明星出事,負責後期剪輯的「工程師」們,都不得不熬夜加班,連夜打碼,用盡一切方式,讓目標人物消失在即將播出的節目中。

去年,李雲迪出事時,恰好是綜藝《披荊斬棘的哥哥》正常更新的前夜。
節目後期不得不立即行動。
表演的畫面要麼模糊,要麼切遠景。
讓整個人的存在感降到最低,最好為零。

還要一幀幀摳圖,連一雙手都不給留下。
至於鋼琴,就讓它自己彈吧。
誰看了不說一句,後期太牛了!
在此之前,同檔節目因為霍尊返工過一次。
明明是三個人的舞臺,他卻不能有姓名。

說真的,要不是提前知道,根本看不出右邊兩位藝人之間,原本還站著一個活生生的人。
必須承認,在娛樂圈當後期,刷子不夠用,得有幾把斧子。
吳秀波出事前恰好錄了一期《王牌對王牌》,結果最後播出時,連個影子都沒留下。

據說當年那位後期剛入職就趕上這活了,加班了三天三夜,才把人給處理乾淨。
稱得上勞苦功高。

同年他參加的北京春晚,也經歷了同樣的考驗。
後期直接用了一招乾坤大挪移,把中間的人咔嚓剪掉,兩邊簡單粗暴地拼接起來。
別說這辦法看似方便,但不留神看也沒啥痕跡。

也不止明星塌房,就連素人塌房也會連累後期。
前陣子,戀綜《怦然心動二十歲》第二季剛開播,有嘉賓被爆出醜聞,只好下線整改。
後期想盡辦法,來了一招渾水摸魚。
可以是樹、是書包、是警示牌,但不能是某人。



如此看來,後期們早已練成了《人の消失術》,熟練掌握了不著痕跡打碼的三十六計。
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費心費力做出的東西,佈滿粗糙的馬賽克,就像打滿了補丁。
不過,偶爾也會出現時間來不及,或者條件不允許的情況,所以我們也會看到一團人形馬賽克大大咧咧地坐在人群中央。

充斥著後期的憤怒與暴躁。
當然,給人物打碼只是後期補救工作的一部分。
對經驗豐富的剪輯師來說,比打碼更麻煩的是,需要重新調整節目的故事邏輯,讓其自然順暢。
眾所周知,綜藝節目裡,每位嘉賓都有自己的故事線,並且也承擔著主線的一部分職責。
那麼,一旦拿到這個人,不但他自己的內容需要剪掉,還需要重新規劃主線內容,所以很多時候還需要編劇參與進來,重新用現有素材講故事。
。。。
能怎麼辦呢,還不是隻好熬夜加班。
真誠建議各平臺聯合開發一檔新節目,讓後期大神集體出戰,不如就叫《身經百戰的後期》吧。
比比看,誰的碼打得快準狠。
直接讓後期們,把塌房藝人們的錢賺了。
04
品牌打工人 危
後期們忙著打碼的時候,品牌打工人們也在忙。
為了將對品牌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公關部門需要在訊息出來的第一時間進行確認,然後儘快宣佈停止合作,以確保能搶佔先機。
隨著塌房的明星越來越多,公關們逐漸駕輕就熟,話術簡單明瞭、直擊要害。
前幾天李易峰出事,品牌第一時間割席。

熟練得讓人心疼。
宣佈結束合作還僅僅是第一步。如果涉及到線下投放的物料,也要用最快的速度全部銷燬。
就像這次,商場裡工作人員急著扯海報。


高鐵上乘務員連忙撕廣告,根本等不到停站。


對打工人來說,都是憑空產生的工作量。
萬一有準備中的商務活動就更麻煩了。
一切計劃都要叫停,合作統統終止。活動過程中涉及到的場地、拍攝、媒體、執行等等,全部都要一一致歉,表示情況有變,有機會再行合作。
其中,難免還會涉及各種違約賠付的問題。
品牌當然不會忘記向塌房藝人們要求違約金。
去年,Prada受到鄭爽影響解約過一次。如今梅開二度,網友們調侃它發現了新的財富密碼。

但這絕非品牌的本意。
他們籤代言人,原本是想借助明星的形象、氣質來為品牌提供助力,實現與更多消費者的連接。
如今頻頻塌方的代言人們不但無法樹立正面形象,反而讓品牌蒙上汙點,公關部門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挽回損失、重建形象。
打工人努力努力白努力,還賠上了自己的假期,只得絞盡腦汁,尋找新的救命藥方。
05
媒體小編 危
容易被連累誤傷的,還有在娛樂媒體打工的小編們。
搞媒體的什麼最重要?當然是時效性啊!
明星們塌一個房,小編就要追一個熱點。
對他們來說,看到塌房想到的不是吃瓜,而是怎麼求證資訊真偽,怎麼寫稿。
無論是多晚塌的房,哪怕人都在做夢了,也要立刻醒過來,跟上節奏,不讓熱點過氣。
明星熬夜錄節目的苦,小編都吃過;
明星拍戲嘗過的累,小編也感受過;
偏偏明星賺到的錢,小編摸不到一個零頭。
「熱搜不睡我不睡,我是禿頭小窮鬼」。
難怪一度有媒體小編哀嚎,希望廣大明星管好自己,就算塌房,也不要塌在節假日或週五晚上。
否則,等待他們的,除了加班還是加班。
06
背後團隊 危
明星們的房是塌了,但背後團隊還得出面善後。
前幾天有紅V曝出一張截圖,說是疑似李易峰的工作人員在微博上抱怨,大過節的還在全體待命、全體加班。

儘管截圖來源存疑,倒也符合團隊工作的縮影。
一邊是垂死掙扎般地試圖公關,另一邊要應對不同媒體的打探、品牌及合作方的質問,還可能要處理很多違約事宜以及賠付事項。
每一樁、每一件都是員工去跟進。
可以想象,每次明星塌房事件的背後,明星團隊的成員們才是最崩潰的那群人。
尤其是基層員工們,工資不高,工作不少。
如果明星是簽約了公司,那倒是還好,員工們總歸是為公司工作,戰戰兢兢拿工資幹活而已。
萬一碰到明星自己就是老闆的,那就完蛋了。
對別人來說,是明星塌房了;
對他們來說,約等於公司倒閉了。
雖然抬腳走路換家公司也算正常,但好端端的,真沒人希望自己公司突然倒閉。
07
如此看來,明星稱不上什麼高危行業,但和明星們打交道的這些工種,個個都挺高危的。
他們月入沒有208W的一個零頭,還得熬夜加班來解決208W們搞出來的各種麻煩,還要賠上自己認真工作的心血,實在是痛苦之至。
所以現在很多品牌方啊項目方啊,在籤合同的時候,都會在備註裡面寫上很多細節性的內容,尤其是針對道德方面的條款制定越來越嚴格。
比如說不能出軌、不能出櫃、不能離婚、不能「有償性愛」、不能學歷造假、不能家暴、不能偷稅漏稅等等,幾乎每條背後都有幾個不可說的名字。

伴隨著明星塌房原因的多樣化,這個條款恐怕只會越來越長,越來越詳細。
更有公司順勢而為,開闢了新業務,為合作方提供「藝人風險盡調」服務。
據說,他們可以提供包括政治風險、法律風險、道德風險和商業風險在內的四項評估,分析藝人過往的行為、言論和輿情中是否存在潛在風險點,並判斷既有風險點的輿論偏向與風險熱度。
還會積累他們的過往經歷和人際關係圈,分析藝人的「塌房可能」,其實就類似給藝人做背調。

還有公司開發了「人設崩塌險」,試圖在品牌代言人出現醜聞時,為品牌提供保障。

不過,並未實際落地執行。
想必是因為國內明星的塌房風險太高了,保險公司也不敢輕易冒險,就怕賠了夫人又折兵。
說白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想起以前追星,大家最常說的是希望偶像搞好業務能力、做好身材管理。
沒想到幾年過去了,粉絲們還得好好提醒偶像們遵紀守法,別亂給別人添麻煩。
怎麼想都覺得,有點諷刺啊。
